执政道德: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素质保障*

2012-08-15 00:44朱前星李佳金陈春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执政党政党

朱前星,陈 果,李佳金,陈春华

(1.3.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湖南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湖南 长沙 410000;4.长沙火车南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000)

一、执政道德和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阐释

(一)执政道德就是指“执政党在执掌政权的过程中经由内心信念,依靠社会舆论进行调节,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行为规范总和。执政道德是执政党执政行为公平正义性的基本保障。”[1]P742执政道德的主要内涵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线,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基本要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执政基本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根本理念,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态度,政治追求的坚定意志,权力运用的公正尺度,执政过程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忠于职守,言行一致,清正廉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严以律己,尊重民意,等等。”[2]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任何政党都不可避免地要处于一定的生存环境当中,而周围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政党只有不断进行自身功能的调适适应,才能真正适应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使政党的各项功能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中国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执政党的现实任务。执政党在扮演社会整合功能角色的过程中,其引领社会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面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摒弃传统的革命思维,与时俱进,积极扮演合适的功能角色,才能扩展深化执政基础,使执政党执掌政权的运行空间得到拓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已实现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转型,其政党功能的任务已由社会革命转变为社会整合。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充当社会整合工具,实现社会整合。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实现中国社会整合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由革命而建设,由在野而执政,由冲突而整合等等,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需要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对自身的功能作的调适。这种对自身功能的调适伴随在中国共产党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种以社会整合为目标取向的政党功能调适包括社会整合与政党功能的准确定位、功能调适主要现实内容的确定、主体素质与制度保障的调整等方面,而加强执政道德建设,则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提供强有力的素质保障。[3]

二、加强执政道德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提供素质保障

(一)执政党功能调适道德追求的内在蕴涵

1.执政党功能调适的价值基础在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执政党功能调适的道德逻辑起点:人民主权。人民主权,要求执政党时刻秉持人民至上与授权原则。人民是创造历史与现实事业的主体,执政党手中的执政权是人民选择支持的结果。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这种选择支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党只有与时俱进,及时对政党功能进行调适,努力为人民谋福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的调适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国内外各种执政党执政,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而长持执政;有的却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遗弃,而丢失政权。恰恰是因为有的政党功能过于刚性僵化,拒绝适时的政党功能调适,失去了人民的支持。由此观之,执政党能否从人民至上与授权原则出发,实现政党功能调适是衡量其是否具有道德性的逻辑起点。

第二,执政党功能调适的合道德性基础:人民性。执政党的合道德性应该符合先进性、合宪法法律性、人民性。先进性,是由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合宪法法律性,决定了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要求执政党做到依法执政。人民性,要求执政党秉持“三个代表”,永不褪色,获得人民的真实认同。人民性,是执政党执政合道德性要求的基础性要素。执政党执政仅仅符合先进性、合宪法法律性还不足以具有完全的合道德性,还不足以永葆执政地位,缺少人民性这块道德基石,执政党执政的可持续性仍然没有保障。事实上,人民性本身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涵盖先进性、合宪法法律性了,可见,人民性在党执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永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永远保持人民本色。这些都要求执政党不断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政党功能调适。

2.执政党功能调适的道德理念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执政道德的核心原则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党功能调适必须时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理念。由以下理由所决定:执政主体权力来源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大公无私,为人民谋最大的福利。从人民的现实利益出发,准确进行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能够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获得制度性保障。

3.执政党功能调适的道德属性在于民主科学

执政党功能调适是不是具有良好的效能,恰恰取决于其内在的民主科学道德属性。具体而言,民主性这种内在的道德属性正是在于:是否能够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能够创造出汇聚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政治范式、价值目标;是否能够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是否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并且是否能够得到最终实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民主法治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执政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国内外政党执政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掌握和践行执政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把对执政党功能的调适建立在更为自觉地更为主动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4.执政党功能调适的道德目标在于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应有的道德涵义。这也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公正早就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公民平等地享有一系列基本权利。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公正追求权利与义务的真实统一。就权力与义务的真实统一而言,一般包括了经济公正、政治公正、法律公正、文化公正等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社会公正的最终归宿只能是分配的合理性。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近期目标就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内在地蕴涵了起点平等,过程公正,结果合理的道德目标要求,这恰恰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道德追求的具体化、现实化。

5.执政党功能调适主要载体的道德取向在于良好政府

执政党功能调适主要载体的道德取向就在于追求良好政府。政府作为最直接的执政主体,负有公正维护和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合理分配权利和义务等等的直接责任。在执政党进行功能调适的过程中,评价其道德绩效到底如何,主要就是看政府是否清正廉洁、公开透明、公平高效地行使以上责任。政府标本兼治,综合治腐,为民服务,大力提高廉洁指数是考量良好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当不断开展清正廉洁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执行清正廉洁的各项道德规范。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政府应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理念,不断调节经济冲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通过采取税收、济贫、保险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救济、培训、教育等等,使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得到应有的保护,以缓解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并适时加大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状态的调节,以维护社会公正,实现社会稳定。一个政府的开明程度既表现在守法的过程中,也表现在诚信的践履上,更表现在对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违法失职、损人利己、贪污受贿、官僚主义等现象毫不留情的惩治之上。

(二)执政道德是执政党功能调适得以实现的素质保障

我们应该看到,执政党功能调适离不开调适主体,调适主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成功或失败。因此,执政道德是执政党功能调适得以实现的素质保障,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提高执政主体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提高执政主体素质,具体而言在于:

1.科学发展观是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得以实现的价值导向

科学发展观为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得以实现提供了价值导向。这是因为:首先,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目标必须符合科学发展,其过程也应该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性,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能抓住本质规律,建立在一系列量化界定和把握的实践标准体系上,其时代内涵变得具体化,可行化。其次,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要永葆执政地位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发展方略,科学发展观摒弃了传统为发展而发展的政绩观,以科学的视界发掘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广博厚实的法理性资源。因之,也可以这样说,科学发展观准确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基本依据。最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道德依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纪律作风建设等所应遵循的道德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功能调适过程中也应接受的根本道德要求。作为一个完整科学的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执政道德的自律性和他律性,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得以实现的巨大导向力量,充分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至善道德理想境界的崇高价值追求。

2.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

公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是有可能偏离正轨的。如何保持公权力的正常运行,使其永远廉洁清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这就需要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将公权力锁进监督的铁笼子。这监督的铁笼子是以民主和法治为依托铸成的。这只铁笼子既能保障公权力的正常运行,又可以惩治偏离正轨的公权力,有利于权利体系的形成与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成功进行。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既是现代民主所急需的基本条件,又是现代法治所必需的基本要求。因之,执政党应主要针对公权力进行多种系统监督机制的发展和创新。这些监督机制起码应该包括:内在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几个方面。通过这些监督机制的发展和创新,能够保证执政道德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来实现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

3.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得以顺利进行的政治基础

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谓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执政党分步骤地扩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广度、深度和效率,有计划地引导公民参与政治决策,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具有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党的领导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要求执政政党有能力准确地进行政党功能的调适;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是建立在法治化、制度化的基础之上;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也就是说,要求按程序而不是按领导者意图的参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与社会历史现实条件相适应的渐进性、引导性、理性政治参与等等。”[4]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政党功能调适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样一些情形。

4.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执政道德修养是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得以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

之所以说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执政道德修养是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执政道德素质保障得以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就是因为执政道德的本质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加强执政道德修养,以形成高尚的执政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有利于执政主体将执政党的功能调适落到实处。党的执政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执政道德意识修养;其次,是执政道德行为修养。执政道德修养内容的具体表现为:其一,提升执政道德认识是前提。执政道德认识,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对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的执政道德关系本身,处理这种关系的一系列执政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其二,陶冶执政道德情感是根本。执政道德情感,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执政道德关系及其行为的好恶。其三,锤炼执政道德意志是关键。执政道德意志,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履行执政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慎独和坚忍的道德精神。[5]其四,培植执政道德信念是核心。执政道德信念,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内在的对执政党所承担的执政义务的真诚和自觉,它是执政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的进化性结晶体。其五,养成执政道德行为是目标。执政道德行为,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执政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的合力支配下所采取的道德活动,它是执政道德规范向道德实践转化的具在表现。

[1]谭双泉文论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悦.执政文化与执政道德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2010,(5).

[3]丁俊萍等.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J].社会主义研究,2008,(1).

[4]肖光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支持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5]涂大杭.论加强党的执政道德修养[J].前沿,2006,(11).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执政党政党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