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大棚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

2012-08-15 00:51李勤华
上海蔬菜 2012年1期
关键词:百菌霜霉病病斑

李勤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农服中心 215627)

黄瓜霜霉病是危害大棚黄瓜生长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如条件适宜,短期内即可导致全棚瓜秧枯黄,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的损失较重。多年来,我们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 发生特点

黄瓜霜霉病是由藻状菌纲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水渍状淡黄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形成黄褐色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上长出灰紫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扩展快、相互连接,造成叶片提早焦枯死亡。

2 发病条件

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最重要条件,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时该病会大量发生,叶片上是否存在水滴是影响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霜霉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4℃,低于15℃或高于28℃则不适宜发病,温度越高,发病越轻。一般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植株表面结露多的塑料棚室发病较重。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选用抗病良种

选用适宜本地大棚栽培的抗病良种,如津研2号、津研4号、津研6号等。

3.2 培育壮苗

育苗地和生产棚室要分开,以免苗期感染。播种前,每m2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g与土拌匀撒施,防止苗期病菌浸染,若苗期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定植前,在畦面上浇施25%甲霜灵700倍液,可杀灭土壤内病菌。栽苗时严格检查,防止带病植株进入塑料大棚。

3.3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

施肥时要注意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一般667m2施1000kg,速效肥最好随水浇施,且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适当增施磷钾肥。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方式浇水,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散失,降低棚室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浇水最好在晴天早上进行,尽量避免阴天、雨天浇水。严格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和侵染却能保证黄瓜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具体方法为:早晨先放风排湿1h左右,然后密闭棚室提温。上午提高温度至28~32℃,这样不但有利于黄瓜的同化作用,而且还抑制了霜霉病的发生。若超过35℃,则应及时放风降温。下午放风,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60%~70%,这样虽然温度适于病菌生长,但低湿条件能严格控制霜霉病菌的生长发育。若温度低于18℃要关棚升温,到傍晚再放风3h左右,然后闭棚。夜间温度可控制在12~13℃,若湿度过大可放夜风,温度超过13℃时,可整夜通风。

4 及时用药防治

不论在幼苗期或成株期,一旦出现病叶后,应抓紧时间施药,及时控制病情发展,以减少损失。当大棚黄瓜霜霉病出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将整片叶子浸在百菌清200倍液中1~2s,2~3d后病斑干缩,病情得到控制。在黄瓜生长中后期,若已发生霜霉病,则应及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800~1500倍液,50%异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异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嘧霉·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一般7~10d喷1次,喷雾后应通风降温,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百菌霜霉病病斑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百菌生云南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欧盟发布百菌清正式禁用公告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百菌清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