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探析

2012-08-15 00:43汤晓莉袁文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公有制所有制全球化

汤晓莉,袁文刚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探析

汤晓莉,袁文刚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对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文章从经济全球化背景出发,阐明了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现状,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和巩固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对策。

公有制主体地位;重要性;现状;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卓炯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1]195查朱和认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其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灵魂,它表征着社会主义的性质。”[2]76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论起来:消灭私有制。”[3]267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4]138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在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总和中,生产资料所有制都是具有最决定意义的因素,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乃至整个社会性质。因此,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使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支配和优势地位,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第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5]92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从建国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来看,虽然我们犯过错误,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公有制经济犹如一潭死水,不如私有制经济。这是暂时的体制上的弊端,可以通过改革进行消除。从整体国民经济建设实践上来说,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远比资本主义要快的速度和要好的质量发展。这充分表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是我国经济稳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从社会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的根本目的的有机整体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是两极分化的道路。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不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本质也就无从谈起;不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本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但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主导角色,它们就会竭力地向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企图改变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逐渐呈削弱和动摇趋势,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矛盾日益凸显。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下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我国的公有制经济资产、非公有制经济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即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公有经济的资产则不断上升。公有制经济资产所占比重从1985年的94.1%下降到2000年的63.4%、2003年的55.8%、2005年的48.8%;相应的非公有制经济资产所占比重从1985年的5.9%上升到2000年的36.2%、2003年的44.0%、2005年的50.9%[6]76。目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仍在下降,若不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社会主义公有资产将要退居到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次要地位、附属地位。

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控制力和引领作用被弱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公有制经济功能发挥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淡化公有制主体地位,造成了国有经济只在少数部门居控制地位,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另外许多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中,私有和外资企业却日渐居控制地位。在我国38个主要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的煤炭、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发电、烟草、自来水生产供应、燃气生产供应共7个部门,2005年总产值为4.4万亿元,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0%。其余31个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完全成为私有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天下,国有经济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7]182。由此可见,我国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已出现不足,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受到威胁,国有经济的引领作用正在逐渐被弱化。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马克思在论证“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中指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8]999—1000这就表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在经历了70年代中期的“左”倾错误之后,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一些地方竭力搞“私有化”,结果造成“所有制结构三分天下,非公有制经济有其二”的局面。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关系以及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拉大。

雇佣劳动关系复活,劳动者主人翁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丧失。张作云教授在分析“生产关系的微观结构”中指出:“从生产关系的微观结构来看,也包含有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经济单位或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经济单位或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及其具体形式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完全以上因素为转移的产品分配方式;在微观结构的诸因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作用。”[9]20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以每年49.1%的速度迅速增长,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大半个江山,成为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栖身地。私营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经济,其明显特征是存在着雇佣关系和剥削关系。由此,在我国催生了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力市场,使在我国已丧失的雇佣劳动关系和雇佣劳动制度死而复生,这直接导致劳动者主人翁的经济地位及其社会地位的下降乃至丧失。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削弱和动摇还表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关系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领域。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削弱及其动摇正在形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和矛盾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甚至导致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异化和社会制度的蜕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注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和巩固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首先,从生产力角度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的。”[3]363人们信仰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宗教的虔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竞争力缺乏与效益不高等问题上。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础上,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和管理关系,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

其次,从经济基础角度上,保持社会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及其管理关系总和在全社会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及其管理关系总体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生产关系中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管理关系、分配关系又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相继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一定的反作用。”[9]20这就要求我们,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反对过高收入和非法收入;坚持平等互助、共同劳动的劳动关系,反对雇佣劳动和剥削关系;坚持民主管理、互相监督、干群一致的管理关系和管理制度,反对专制和独裁,进而保持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分配关系及其管理关系总和在全社会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及其管理关系总体中处于主体地位,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最后,从上层建筑角度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所有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批评、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因为“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是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地帮助它的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为消灭已过时的旧基础及其上的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10]503目前,随着新自由主义的传入、热捧和泛滥,在我国出现了各种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杂音、噪音。有人公然提出用股份制为主体、公有经济为主体甚至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来代替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怎么办?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反对新自由主义;坚持所有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反对改向和改制;坚决批评、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为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卓炯.三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M].昆明:云南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查朱和.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论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版社,1993.

[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李炳炎,唐思航.现阶段坚持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若干问题[J].探索,2008(2).

[7]宗寒.是什么改变了中国[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8]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张作云.关于20世纪中期以来生产关系结构问题争鸣的理论思考[J].江汉论坛,2007(12).

[10]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D621

A

1671-8275(2012)04-0008-02

2012-06-12

汤晓莉(1986-),女,安徽六安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袁文刚(1984-),男,安徽临泉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责任编辑:董 凤

猜你喜欢
公有制所有制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