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须明确的几种关系

2012-08-15 00:47李广贤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品德理想职业

李广贤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此后各高校陆续制订教学大纲并开课。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许多教学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提出考验的综合问题。因此,本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更为突出的是其综合性,涉及到大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理清有关的思路和问题,跳出这门课程本身所设定的范畴,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上,正确处理好几种根本性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课程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做一探讨。

一、适应就业形势与坚持理想兴趣的关系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催生本门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课程开设的一个契机,不是课程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学生在考虑就业时面临的一时问题,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做出的合适的长远设计,这个长远设计将影响学生终身。这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根本前提:规划的目标是以适应就业形势和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坚持自身的理想兴趣为主?

在当前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和趋势,就是从方便就业和争取更高收入的角度着眼,跟着市场热门走。统计显示,在清华大学2009年“录取的45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1]。这种现象部分地反映了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狭隘性和盲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职业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当代学子在严峻就业现实面前的不安与浮躁。在这里,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最核心部分——理想兴趣,似乎被放在很不起眼的位置。这种以适应就业形势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

第一,市场的冷热门往往会迅速转移,盲目追随市场热门最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文学、哲学都是广受欢迎的专业,北大哲学系曾经状元扎堆;90年代中后期法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炙手可烫;日后又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热门”专业。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盲目跟风,显然只能抓住热门的尾巴,最终无所适从、迷失自己。职业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只有从自身的理想兴趣等角度着眼,从容理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

第二,盲目的职业选择无法使人产生持久的兴趣和有效的成就。《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出古人在教育问题上对人的自性本心的高度重视,论述精辟、见识卓越,其深远意义同样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日后可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和自身的兴趣成正比,因盲目跟风而从事的职业往往很难长久地、有效地坚持下去。从争取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在校大学生从自身的理想兴趣出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为之不断追求和进步,自身的实力也会不停地提高,成功就业的筹码自然会相应增多,机会将伴随而来。如果单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却往往因为时过境迁或因缺乏兴趣难以深入钻研并取得成就,最终会与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事与愿违。因此,当一个大一的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将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先放在一边,首先从自身的兴趣和理想着手进行。等到大四学年即将面临就业时,再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综合情况做出抉择。

第三,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兴趣定职业。从职业生涯规划学说理论本身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来看,其着眼点都是在理想兴趣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分析所谓的市场热门或哪种职业收入更高,其着眼点完全是从个人兴趣方面进行分析。虽然这个时候儿童的职业兴趣还没有定型,但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达到职业生涯认知和探索的目的。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会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充分利用相关的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为职业化、专门化,其根本原则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

单纯强调适应市场需求而轻视个体理想兴趣的现象和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们的追求和需要本身是多元的,片面强调收入等职业评价观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方面,唐君毅曾经做过精辟论述:“在过去另一时代,西洋的希腊中世,海通以前的中国和印度,当时人所感到之政治经济的问题,其迫切程度,正未必如宗教、道德、艺术及其他人生问题之迫切。在未来时代,人亦可以不以政治经济之问题为最主要之问题”[2]。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评价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中,涉及到“知己”和“知彼”两个重要环节,并要求大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抉择和规划,其中的“知彼”即分析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介绍各行各业人才供需状况等。另外,如今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会部分地注意适应市场需求。这些与本文的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市场需求是现实的,不得不考虑,但市场需求同时也是多样的,作为个体,完全有机会、有空间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课程中必须注意强调和引导,以免引起学生的误会。更不可一味强调就业难,引起学生的紧张恐慌情绪,或者一味强调某个行业更热门等激发学生的功利心理。总之,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理想兴趣是多元的,所以人们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作为年轻的单纯的在校大学生,更应该从容地、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二、学习规划技能与提升品德能力的关系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特定的步骤和环节,无疑需要相当的专业技巧,例如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自我、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完成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这些环节和与之相应的规划技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一门对学生的一生职业生涯方向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本门课决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规划技能这个层面,决不能以为引导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规划书就完成任务了。其实这个层面仅仅只是最基本的部分,作为负责任的课程和老师,绝对不能忽视对人生职业发展具有根本影响的其他因素,其中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必须就这一问题做突出的强调和深入的引导,而不能把它们全部交给德育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尽管此类道理学生本来也比较熟悉,但在相关的课程中结合具体问题由任课教师加以强调,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前,在各大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都会强调做事和做人两个方面,并且往往会把做人放在首位,如强调诚信、敬业等品德,同时看重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但对企业来说,要招到他们需要的合适人才也非常难。难就难在毕业生的能力不适合他们的需要,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盲目浮躁,对职业环境和自我的认知不到位。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没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提升品德和能力。如果没有品德和能力作为坚强后盾,一份规划做得再完美,也只是纸上的认识和目标,并不能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把学生的主要注意力和精力用在规划设计上,片面强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一步步地完成职业测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照着有关的职业生涯理论说一说,看起来热闹非凡,实质上却是舍本逐末,甚至会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上的困境,以致学生学过课程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还是认识不清懵懵懂懂。如果不重视本身品德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即便通过一定的规划和面试技巧顺利就业,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生存和发展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应该将这种思维和理念灌输给在校大学生,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把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做也更能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影响力。

所以本门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简明却深刻的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一定要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保证。为此,在课程资料的选择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中对品德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原本就对现实就业紧张焦虑、心态浮躁的大学生来说,课程中及时恰当地引导和强调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调实践教学与重视理论指导的关系

教育部的通知里明确要求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这里特别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和做到这一点呢?

提到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些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宣讲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等。诚然,这些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上好本门课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和主要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和环节对时间、空间、设备和人力等方面都有较多的要求,在本门课有限的学时和环境中,不可能容纳进太多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要做以下理解和努力:

首先,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不必拘泥于甚至纠结于所谓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的内容,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不是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对实践的理解往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如马克思的实践观所明确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中的观点也值得参考:“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4]。因此,在本门课的课堂上,应该主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指导性,对于实践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认知等方面着手进行。同时,将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留给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实际操练。

其次,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观念的澄清和意识的确立,往往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本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知识的获得和掌握更为重要。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找准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并重视品德修养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不能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于热热闹闹地组织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授课时间和人力物力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要普遍地开展所谓的训练、模拟等活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为了确保本门课的实践性和实际效果,可以通过收集准备实际案例、市场的现实需要、有关的企业文化知识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环节,同时更是影响大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步骤。从本质上说,理想兴趣、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和观念转变是其最根本的内涵,对后期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进行指引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理顺其中的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切实发挥本门课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1]张国.1/6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N].中国青年报,2009-09-21.

[2]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6.

猜你喜欢
品德理想职业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