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2012-08-15 00:47肖静芬罗文雅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谢 军,肖静芬,蒋 燕,罗文雅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一、高职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被调查的本校320名学生中共有贫困生106人,其中包括特困生26人,非贫困生197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27人。通过此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和与他们的座谈,可以看出,在众多的高职贫困生中,大部分人的心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能够正视贫困,自立自强。但也的确有一些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窘迫而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主要表现为:自卑、长期焦虑、对事物敏感、虚荣心强、交际能力弱、嫉妒心强、依赖心理强、整天压抑、矛盾困惑等等。

二、高职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是造成他们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使他们从小就学会独立自强,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处境、出人头地,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往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然而,由于大学环境与中学环境的巨大反差,社会对大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更加迫切与现实,迫使大学生要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但如果不能够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待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在学习和处理其他事物及能力发展方面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出现焦虑、紧张等应激反应。当一个人的应激反应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2.焦虑心理

持久的焦虑感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家境贫困,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没有稳定的保证。长期的生活压力以及困苦的家庭环境,使部分贫困生产生一种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对同学们聚会、集体活动的消费更是顾虑重重。经济的困扰,严重破坏了他们正常的参与意识。阻碍了交往技能的培养、遏制了个性的发展,使他们总是处于焦灼不安中。

3.敏感心理

极度的敏感心理使贫困大学生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烦。长期的自卑和压抑会使部分贫困生们内心非常脆弱、敏感,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从不轻易求助。经济条件困难容易造成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敏感多疑。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相比,贫困生在日常交往中无法和其他人互相在经济上互利,这种情况造成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敢与同学交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4.嫉妒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是危害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贫困大学生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比如和非贫困学生的财富差距;才能、地位的差别;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但因为自己家庭贫困他们老看不起自己;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自己从小就独立,很多方面都比他们强,也可能因为这个不给自己努力的机会。

5.压抑心理

心理压抑也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表现之一。大学时期是情感最丰富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冲突的时期。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绪压抑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相当多的贫困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绪得不到尽情倾诉,因为他们老感到自己家庭贫困,和其他人难以有共同语言,把这些繁琐的事都憋在心里,得不到发泄,因此在这个群体中流行的郁闷情绪就是压抑的表现。觉得自己有一种不满、烦恼、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疑惑的感觉。

三、高职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贫困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农村家庭、单亲家庭、城镇下岗家庭、遭受天灾人祸突发变故的家庭。贫困家庭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贫困而造成心理失衡,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公现象明显表露出来,贫富差距、城乡差别、职工下岗、农民失地、大学生就业难、百姓就医难、住房难、教育资源不公平等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单薄、年纪轻,其心理承受力、心理稳定性较弱,价值观尚未成熟,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中迷茫、困惑,他们还不能理性地认识这些不公现象的历史渊源、本质和发展趋势,有可能导致其心理向不健康方向发展,容易产生偏激乃至憎恨等情绪。

3.学校环境

学校关于贫困生的工作存在不足是产生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间接原因。首先,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学校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无论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上,不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应有的重视,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到大学,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则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

其次,是学生之间贫富对比产生的影响。来自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消费水平相差悬殊。有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

另外,校园文化环境对贫困生心理发展也产生情境化影响。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学风的话,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进而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它实际上是与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相伴随的“贫困文化”现象遗传到青少年身上的综合性反映。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不应该采取单一性的方式。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到青年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其次应认识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决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而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4.贫困生自身的原因

对自我的不正确认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的贫困生一向都认为自己由于贫困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常常自哀自怜,过于自我否定,沉迷在“我贫困,我不行”的想法中,因而愈发自卑,不敢肯定自己的成绩,不敢展现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各种机会的时候也往往因为不敢挑战自己而错失良机,然后又沉迷于失败中更感自卑。由于不正确的归因而导致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当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们倾向于把这个结果归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或者说是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的对待,难以理智地评价自己,这就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年轻人只图享受,不喜欢磨难,部分贫困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不愿意把贫困看成是磨难,而是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四、对策与建议

1.针对高职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展开具体救助

(1)培养贫困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

(2)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具有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

(3)对贫困生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从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SAS和SDS测试结果可知,较多的贫困学生有不良情绪反应,不善于调节情绪。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推动学习,对情绪进行成熟的调节。

(4)引导贫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型关系和协作型关系。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教育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领悟人际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2.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敏感的心理困境,克服胆怯心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1)引导贫困生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贫困。

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经济上的贫困,澄清对“贫困”的错误认识,消除对“贫困”的恐惧心理。家庭贫困只是一个暂时经济上的困难,它并不能决定贫困生的人品、学绩、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经济贫困不等于没有尊严和权利,也不要过于敏感“贫困”的外表。要正确对待“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压力,认清自己所处的经济困境。

(2)引导贫困生转移注意力,克服不良情绪。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部分贫困生都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很多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顺利完成了学业,圆了父辈们的梦想。引导、教育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多参加读书活动,积极从事体育与文娱活动,融入集体,努力学习,乐观向上,心理的不良情绪就会自然消失。

无论是物质的帮助,还是精神的辅导,都是为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提供的外在条件的帮助。他们要克服心理困扰,摆脱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努力,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不懈的拼搏,才能拂去贫困家境带来的心理阴霾,健康地成长。

3.切实落实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

要完善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确保占学生总数5%的特别困难的贫困学生得到每人每月150元的助学奖学金。要确保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要大力推进高校按新机制和新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占学生总数20%的贫困家庭学生(约240万人)能够得到国家助学贷款,认真研究解决在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和扶持工作的主要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工作的督办力度,对尚未按新机制、新政策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省(区),现场检查、督办,一个省一个省地研究、解决问题;二是对一些确有困难的省(区),协调财政部在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明确要求高校与银行开展全面的银校合作,进一步调动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四是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积极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

助学贷款制度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而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牵头,统筹安排,以规则、条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切实保障银行的积极性与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具体实施。要依照教育和经济规律,根据大学生需要设立不同种类的贷学金,扩大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额度;改革借贷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中途突遭变故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允许多次借贷;延长还款年限,允许贫困生在本科毕业后10年内以按揭方式还款。同时,积极促进大学生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专门的咨讯公司参与建构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这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将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高校应积极建立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要端正办学思想,调整支出结构,增加面向学生特别是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服务的开支;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治理各种乱收费现象,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目前高校的资助经费多用在“奖、贷、助、补、减、免”上,但所涉及贫困生的面仍较小,补助金额低。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首先要依据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并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缓”。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关注、帮助、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作为学校来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进行专门研究,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方案。

(2)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相结合,尤其应发挥小组咨询的特殊优势。因为在个别咨询的情境中,许多求助的贫困大学生常常会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感到恐惧、无助与失望。所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会使贫困大学生发现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有不少,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去认识贫困,分享经验与感受,降低其孤独感。

(3)贫困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出现心理的各种不良症状时,主动寻求帮助,以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4)加强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话、电脑等),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对某些贫困生的心理“应激”和个性“异变”及时监测和控制。

[1] 林芙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2).

[2] 卢秉繁.高校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

[3] 谢宜勤,张海亮.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