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2-08-24 05:51于连江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驱动教学法

于连江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于连江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核心。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对象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翻译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商务英语翻译

一、引言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翻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今翻译人才紧缺,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和国际化道路中不断遭遇到“瓶颈”,因此社会各界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翻译已经成为制约其进程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每年我国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向社会,供给大于需求,以至于英语毕业生工作难求。《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已经将英语专业列入2012年本科生就业“红牌警告专业”[1]。另一方面,“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合格的翻译人员还是供不应求,而且缺口非常大”[2],翻译人才严重匮乏,尤其在出版业,“制约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3]。2011年5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翻译协会指出,目前中国翻译人才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鸿沟,特别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缺乏,所以才会出现企业高薪聘翻译人才却一将难求的局面。中国虽是“翻译大国”,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为翻译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4]。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59所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MTI),57所高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BTI)。但为什么翻译人才却严重匮乏呢?根据近年来主流媒体对翻译人才评论文献所作的分析,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如下:(1)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2)行业不规范,翻译人员薪酬低,翻译水平良莠不齐;(3)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翻译教学方法有待改善;(4)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都是摆在高校外语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对于翻译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多调研,了解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呼吁社会重视翻译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翻译教学中积极作出尝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1)英语专业技能课;(2)英语专业知识课;(3)相关专业知识课。《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和翻译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技能必修课,属于第一模块课程。其先修课程一般有《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和《英汉对比》。《大纲》还对笔译课的课程教学作出了具体描述,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3]。

法国著名翻译能力研究小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PACTE,全称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2003年将翻译能力分解为六项分能力:(1)双语能力;(2)非语言能力;(3)翻译专业知识;(4)专业操作能力;(5)策略能力;(6)心理生理因素等[5]。其中非语言能力主要指翻译者语言之外的百科知识及行业知识、能力;专业操作能力主要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工具、翻译软件、翻译资源的使用能力;策略能力主要指翻译者在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并合理解决的能力。这些分能力之间的发展是有层次、有阶段性的。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应始终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从具体的翻译分能力着手,选取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

那么,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选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做到“低能耗高效率”呢?美国教育学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6]。他指出,采用被动学习的方式,学生在两周后对所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20世纪60年代,美国缅因州贝瑟尔(Bethel)国家培训实验室也对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平均留存率进行了科学实验。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讲座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平均留存率仅仅达到5%;采用阅读法、视听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教授给他人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分别为10%、20%、30%、50%、75%和90%。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为了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这一理念与建构主义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指导思想正好吻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7]。建构主义教学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担起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实践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它遵循的是“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而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围绕选定的项目进行讨论和实践,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8]。具体地说,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先导,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为向心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国内,项目驱动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理科类和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少用于文科教学,但由于翻译项目运作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共36学时。根据项目要求与设计原则,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前期准备、确定项目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开展项目活动、项目检查评价等五个阶段(见表1)。

表1 《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

下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详细说明。

(一)前期准备阶段:强化翻译目的意识、翻译职业意识、项目管理意识

前期准备阶段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复习学生之前学过的翻译理论、技巧,建立翻译目的意识和项目管理意识,具体分成以下两步完成。

第一步:复习已学的英汉互译理论、技巧,着重强调翻译目的与文本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译者如何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根据20世纪60年代德国翻译家赖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表达功能文本重心在于文本形式,译文应传达其美学功能;信息功能文本重心在于文本内容,译者要注意文本的逻辑性,译文力求通顺易懂、清晰明了;感召功能文本重心在于对话性,使文本接受者产生共鸣,译文应力争与原文达到同等感召效果[9]。笔者参照国内学者的分类维度[10]将赖斯的文本类型与语言特点、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概括为表2。

表2 文本类型的语言特点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10]

根据赖斯提出的文本内容理论,《商务英语翻译》涉及的文本粗略分成以下类别:(1)表达功能文本,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主;(2)信息功能文本,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法律文件、经济报道、商务信函、金融动态、国际贸易、企业介绍、教育制度等;(3)感召功能文本,包括广告宣传、艺术娱乐、旅游观光、饮食文化、市场营销等。

第二步:教师以具体实例演示完整的项目流程,即教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例,展示给学生如何做翻译项目,各个环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强化翻译职业意识和翻译管理意识,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走弯路。例如,教师应告知学生在“明确任务要求”这个环节,各小组应组内讨论本项目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关键词,并做出关键词英汉对照表,人手一份,以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翻译术语不统一现象。

(二)划分小组,确定项目任务:选择合适的翻译项目

学生根据文本类型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主题(英译汉、汉译英项目各一个),之后以小组(一般为4—6人/组,共分成7个小组)为单位多方面搜索信息。汉译英项目可以搜索全国高校、出版社、政府机关、外贸公司、小商品城、旅游公司等网站,查找并列出没有英文版网站的单位名录,筛选出可能实施的项目并与这些单位相关部门联系,询问他们是否有建立英文网站的意向,并与有意向的单位面谈翻译项目。英译汉项目的选择可以通过外国驻中国大使馆、领事馆、商会,中外合资企业等网站搜索,如:中国英国商会、英中贸易协会、中美贸易发展协会等网站(详见表3)。

表3 《商务英语翻译》分组项目

在选择项目期间,与客户直接达成协议的小组便可直接与客户沟通;没有与客户达成协议的小组,可以把教师作为其客户方,对各项目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各小组作出可行性论证,使学生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注意事项,树立起翻译项目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明确项目任务要求:策划项目实施计划、组员分工协作

各项目小组找到合适项目后,根据客户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项目流程、格式要求、审校程序、项目进度表,并交给客户确认。得到客户确认后,各小组与客户签订合同,然后按计划开始实施项目。各项目组长要有统筹管理的概念,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组内按照翻译、审校、定稿的流程实施项目。翻译者力争精益求精,审校人一丝不苟,定稿人把握全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小组负责人要定期向客户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协调团队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在正式实施项目之前,各小组还须先做出样本给客户确认。各小组按计划翻译出第一篇材料,经审校、定稿后交给客户,得到客户确认后,才能开始正式实施项目计划。

(四)开展项目活动:集思广益,寓学于做

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项目,将本组在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翻译经验体会呈现给大家,师生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踊跃,纷纷提出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师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互帮互学,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这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翻译的各个层面,有翻译技巧的运用,有字词句的取舍,也有翻译策略的考量。比如,学生在翻译时,遇到这样一个句子“If I have an idea in business,my success depends on how I find and keep customers.”学生小组原来译成:如果我在商业方面有什么主意,我的成功取决于我如何找到并且保持顾客。但经过全班讨论和润色,最后决定译成:如果说我有什么经营理念,那么怎样找到并留住顾客就是我的成功之道。再如,“This is very offensive in the industry.”学生原本译为:这对很多产业来说就是非常冒犯的。后来,经润色为:这让很多业内人士很难接受。

在整个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多重角色,既是项目实施中的客户,站在客户的角度对各个项目小组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又是课堂交流中的参与者、沟通者、协调者,引领学生将学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用于翻译实践;还是各组课后研习中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成功完成翻译项目的各个环节。

(五)项目完成后的检查评估:收获成果,总结经验

到学期末,每个组员翻译十二篇英译汉材料、十二篇汉译英材料,平均翻译了一万五千字(词)左右的英译汉和汉译英材料(以原文字数统计)。各小组将翻译好的材料,做出电子版封面、目录、原文译文对照稿,经客户确认后打印装订成册,交给客户,根据合同规定,从客户处获取相应的报酬。

完成项目后,每人写出心得体会,每个小组对整个项目从选择、策划、实施到最后交稿的整个过程作出总结评估报告,以便以后项目的承接和实施。

当各小组将自己的翻译项目完成,交出满意答卷,受到肯定的时候,他们收获的是喜悦、幸福、自信和成就感。这对他们下一轮学习是极大的鼓舞,为以后的工作增添了实战经验。学生在心得体会中表示“做自己喜欢的翻译项目,学习更有信心和乐趣了”“翻译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对翻译课有了新的认识”“对翻译课非常感兴趣”“贴近实际工作状态”“近距离体验翻译工作”“做翻译工作要树立起客户的概念”等等。

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项目为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启动引导、兴趣诱导、点拨指导、质疑辅导和因势利导的作用,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学生在项目驱动下自觉地研学项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翻译学习如同学开车、学游泳、学弹钢琴,即使学习再多的理论、技巧,不坐在方向盘前操作、不下水游泳、不接触琴键弹练是学不会开车、游泳、弹钢琴的。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接触实际翻译项目,在实践中成长。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有层次、有侧重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学生在商务翻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听老师讲解翻译理论与技巧、阅读教材及翻译资料、看同伴讲解实践经验,将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展示给同伴、小组讨论修改翻译稿、将小组讨论的最终翻译稿展示给全班同学等环节,依次反复,翻译能力处于螺旋式上升状态。与以往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相比,我们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实现了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成为翻译活动的主角,而教师起到的是指导作用;实现了以课本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学生围绕各自的项目展开探究式、研究式学习;实现了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际操作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跃在课内、课外的翻译活动中。

经过第一轮课堂实践之后,我们也发现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用以后的一些完善方向:(一)在本轮实践中,只有一个班开设《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没有对照组作比较研究。以后教学过程中,如果有两个以上平行班进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对比,项目驱动教学法对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效果会更加明显。(二)由于本轮课时数较少,只有36个学时,课堂讨论问题的时间受到限制,很多问题必须课外另找时间讨论。(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有待细化和量化,翻译能力的各项分能力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正如2002年国际翻译日主题所阐述的“翻译工作者是社会变革的促进者”,作为翻译课程任课教师,如何将未来“社会变革的促进者”培养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翻译课中以完成翻译项目为“驱动”,理论联系实际,将“兴趣—学习—研究—创新”的学习过程有机地贯穿于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考研的核心竞争力。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抓住翻译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解决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使教师尽早发现翻译人才,助其成功,为我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发展提供更有竞争力的翻译人才。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

[2]黄友义.社会需要专业型、复合型和实用型翻译人才——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上的讲话[C]//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2009.

[3]余中先.翻译人才哪儿去了?做长城砖是文明传承的需要[N].人民日报,2011-07-19(12).

[4]朱海滔.翻译人才告急 队伍凾待专业化[J].就业,2011(28):34-35.

[5]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C]//Alves F(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3:43-66.

[6]保罗·戴维斯,埃里克·珀尔斯.英语教学成功之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2.

[7]Jonassen D H.Evaluating constructivistic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31(9):28-33.

[8]Beckett G H,Miller P C.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62.

[9]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Limitations[M].Rhodes E F,tran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47.

[10]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6):250.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YU Lianjiang
(Schoo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translation competence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ranslation teaching.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methodology guided by Constructivism and based on working project.It is an effective way of teaching in improving students’translation competence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research lear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H31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074(2012)06-0022-06

2012-10-03

于连江(1966-),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驱动教学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The Enlightenment of UK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raining Course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