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畜牧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研究

2012-08-30 04:56杨昌明付建勇余冠中
四川畜牧兽医 2012年1期
关键词:家庭经营纯收入畜牧业

杨昌明,付建勇,余冠中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 成都 610041)

畜牧业是四川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畜产品由全面短缺向调出大省的根本性转变,畜牧业由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根本性跨越。畜牧业挑起了农民增收大梁,托起了农村经济半边天,成为推进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攻坚时期和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发展形势,抢抓发展机遇,深入研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高产业助农增收贡献率的有效途径和着力重点,真正做到农民增收、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的有机统一,对于实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阶段性目标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阶段特征和现状分析

1.1 阶段特征

1.1.1 开放搞活阶段(1980~1990年)。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禽蛋派购制度,放开畜产品价格,养殖户积极性得到调动。四川畜牧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商品经济快速转变,生产目的从“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油盐钱”逐步转变为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高。1990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157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83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9%,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172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5%。

1.1.2 快速增长阶段(1991~2005年)。这一时期,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把我省建成畜牧业强省的通知》、《关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强省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畜牧龙头企业、生猪良繁、节粮畜禽、牧区开发四大工程,大力普及“双推五改”等新技术,畜牧生产总量大幅增长,步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2005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1230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415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5%,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1009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53%。

1.1.3 提质转型阶段(2006年~)。2006年至今,四川畜牧业进入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提质转型的新阶段,国务院出台了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升级转型。全省畜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170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505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2%,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1261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6%。

1.2 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2802元增长到2010年的5140元,增长83%,年均增长13%。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从2005年的1682元增长到2010年的2292元,增长36%,年均增长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其中,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呈现波动性增长,从2005年的415元增长到2010年的505元,增长22%,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见图1)。

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看,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一致,从2005年的3087元增长到2010年的5684元,增长84%,年均增长17%。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速高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速,从2005年的1902元增长到2010年的2746元,增长44%,年均增长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其中,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仍然呈现波动性缓慢增长,从2005年的1009元增长到2010年的1261元,增长25%,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与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所占比例为2∶1,表明畜牧业的生产成本高,效益相对较低。我省农民畜牧业现金收入60%以上来自生猪,2006年、2009年生猪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下降,生猪价格波动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见图2)。

2005~2010年,畜牧业纯收入是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占比重低于种植业,高于林业、渔业和其他经营性纯收入之和(见图3)。

2005~2010年,畜牧业现金收入是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所占比重保持在50%左右,是种植业的两倍,是林业、渔业之和的10倍以上,是其他经营现金收入的2~3倍(见图4)。表明畜牧业商品化率高于其他家庭经营产业。

1.3 主要问题 客观分析畜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一方面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在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同步性、协调性的突出问题。

1.3.1 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瓶颈多,限制了助农增收覆盖面。我省大多数养殖农户生产设施差,规模化、良种化程度不高,生产防疫技术水平低,风险防范能力弱,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养殖农户现有生产方式。但由于投入资金大、技术要求高,制约了广大养殖农户生产方式的转变进程。据省政府联合调研组在畜牧业相对发达的眉山、遂宁、资阳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3%的农户认为资金缺乏是加快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青壮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形势下,留守农村的大量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难以成为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的合格主体。据省政府联合调研组对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养殖户技术和观念达不到企业发展要求的占43%,养殖户不按企业技术标准进行养殖的占28%。尽管许多农户有从事养殖业的愿望,但受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在散养农户快速退出的情况下,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的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着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的发挥。

1.3.2 畜牧业稳定发展风险大,加大了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安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贯穿畜牧业发展过程、影响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三大风险,也是影响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风险。在我省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风险因素叠加、风险等级更高、风险冲击越大。从安全生产风险看,一是动物疫病风险大。受境外疫情多发、病毒变异加快、畜禽流通频繁和防疫队伍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影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二是质量安全风险大。目前,我省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监管难度大,机构队伍建设、质量标准、技术支撑、检验检测等体系处于发展初期,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隐忧。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下,不仅出大问题对产业、企业和农民杀伤极大,“小问题”、“小事件”被炒作也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对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带来重要影响。三是环境安全风险大。从市场风险看,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剧烈,频次增加,波幅增大,加之饲料、水、电、成品油、劳动力、防疫、环保、用地等成本的上升,养殖效益面临多方挤压,严重影响了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从自然风险看,近年来特大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畜牧业发展和养殖农户造成巨大损失。

1.3.3 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影响了助农增收成效。近年来,尽管各地加大了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广力度,注重引导各类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养殖业,但从总体上看畜牧龙头企业带动面有限,带动方式不健全,加工企业可控原料比例低,畜牧业利益分享与产业链各环节担当风险的责任不对等,以农户为主体的养殖环节周期最长、风险最大、收益极不稳定,特别是有的地方搞工厂化规模养殖的热情高,农民被挤出畜牧养殖这一传统增收致富产业的风险还很大。同时,规范化、实体化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部分合作社组织松散,决策管理不规范,在为农服务、维护养殖农户利益、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农户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畜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带动农民发展现代畜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作用亟待加强。

1.3.4 扶持政策有待完善,影响了农民发展生产及实现增收。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扶持生猪、奶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政策的实施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投入结构不合理,除生猪、奶牛扶持力度较大和少量的肉牛、肉羊良种补贴外,国家和省上对肉牛、羊、禽、兔等的生产性投入较少,对适宜于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牲畜和林下养殖的盆周山区广大农户支持不足,不利于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草山、草坡、秸秆、林地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也不利于加快我省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同时,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户融资贷款缺乏有效担保物,县级农业投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滞后,小额农贷额度有限,制约了广大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畜牧业政策性保险有待完善,品种仅限于生猪、奶牛、牦牛、藏系羊,且覆盖面有限,不利于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户抵御风险能力。

2 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般规律

2.1 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的趋势一致,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总体上是下降的。但畜牧业的基础地位将不断加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2.2 畜牧业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产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养殖效益大幅提高,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与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比重差距不断缩小。

2.3 畜牧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第一产业逐渐从二、三产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次转移,逐渐形成明显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域分工,进而推进畜牧业集约化、集群式发展,提升农户养殖专业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从专业户向小农场主转变,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增收致富。

2.4 畜牧业科技支撑不断加强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过程,就是畜牧科技不断创新、推广、应用的过程,畜牧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了畜牧业的飞跃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应用,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受生猪繁育、猪肉供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生猪生产一直呈现出增长型波动状态,价格随之起落。1985~2011年,生猪生产和价格大体经历了8次明显波动,波动周期约为3.3年一次,主要标志是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10%。其中,包括2011年在内有4次大波动,价格年环比增长超过50%。由于生猪是我省农民传统增收产业,生猪产业在我省畜牧业中比重大,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剧烈,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3 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分析

3.1 增量空间 根据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区耕地畜禽粪便负荷与承载能力研究》,按照水资源、环境容量特别是我省现有耕地粪污消纳能力的测算,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土地承载3个猪单位(1头猪折算30只蛋鸡、60只肉鸡、0.1头奶牛、0.2头肉牛、3只羊、30只兔),全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畜禽饲养的适宜数量约为1.8亿个猪单位,扣除现有的养殖量,至少还可以增加2900万个猪单位,按每头育肥猪平均利润200元(考虑价格波动风险)计算,可增加收入58亿元,以现有农村人口测算,人均可增加纯收入近100元。

3.2 提质空间 提升个体生产能力将大幅增加养殖效益。从畜牧业发展质量来看,畜牧业发达国家个体生产能力较高。通过良种繁育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如果我省达到25头的个体生产能力,按照2010年7200万头的出栏量,可减少能繁母猪存栏

量约200万头,以正常年份母猪价格、饲料、劳动力、圈舍及相关设施的成本投入每头6500元计算,至少可节约生产成本130亿元,以现有农村人口测算,人均可增加纯收入188元。如果按1.8亿头猪单位的理论总量计算,可减少能繁母猪存栏488万头,至少节约成本317亿元,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460元。转变生产方式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据测算,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饲养,每头猪平均利润可增加150元,按照2010年出栏总量和50.2%的规模养殖水平计算,可增加纯收入56亿元,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81元。如果按1.8亿头猪单位的理论总量和规模养殖面80%计算,可增加纯收入220亿元,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319元。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可实现降本增收。通过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调节种猪、饲料、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农户出栏一头猪可增加利润150元,按照80%的生猪规模化水平,90%的养殖户与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可增加纯收入198亿元,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287元。

3.3 消费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不断上升。一是人口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增加了消费。每年新增1000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到中小企业就业,由原来的养猪者变成了买肉吃的消费者。二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消费。过去10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肉类增加了3成,猪肉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食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消费需求量将长期呈增长态势。三是我省猪肉平均价格既比全国猪肉平均价格每公斤低2元左右,更比国际市场低30%~50%,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价格比较优势。同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非猪肉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1%,农村居民占20%。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国内市场对营养健康生态安全的牛羊禽肉兔肉和奶制品的消费增量大。旺盛的市场需求,将有力推动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4 增收空间 综合上述分析,从理论上讲,在现有增收基础上,我省畜牧业通过增量提质,可增加养殖纯收入760亿元以上,以现有农村人口6900万计算,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可增加1100元。从畜牧业发展实际出发,“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年均可增加60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240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可达到800元以上。如果扶持政策有力,现代畜牧业提速增效,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年均增收可从60元提高到100元左右。

4 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4.1 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加快转变畜牧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现代畜牧业定位为政府扶持下、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和满足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支柱产业,以加大对农户传统养殖方式的改造力度为重点,加速确立以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现代型生产方式;坚持以优品种调结构为主攻方向,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品牌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实体化和联合化发展,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现代畜牧业,带动广大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4.2 工作重点

4.2.1 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把引导养殖农户发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推进现代养殖基地建设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养殖小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共建、联建小区养殖模式,走农户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路子。在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中,重点支持专业养殖农户发展年出栏生猪 100~500头、肉牛 20~50头、肉羊 60~100 只、肉鸡12000~20000只,存栏奶牛10~20头、蛋鸡1000~3000只的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其组建专业合作社,打造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或统一联建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进养殖小区从点到线到面的基地式发展,实现畜牧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变,使农户为主体的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成为全省畜牧生产的主要形式。

4.2.2 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必须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要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思路,充分发挥养殖业与种植业、林业的互补优势,加强沼气池、农田渠系、沼液池、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畜-沼-菜(果、林、草)”等“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模式。农区大力发展青贮青饲专用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林区、山区积极发展畜禽林下养殖。坚持畜牧业养殖与环保产业发展相促进,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变被动处理的成本性投入为主动的生产性投入,鼓励在畜产品优势主产区或大型养殖小区配套发展沼气发电和有机肥、骨皮毛加工等产业。

4.2.3 不断加大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力度。加速推进良种化,深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动物、草种新品种选育推广及配套技术开发与运用。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继续实施新增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加大DLY、PIC外系三元杂交猪和地方优质风味猪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生猪个体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猪品质和养殖效益,推动生猪由数量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发展。加大肉牛、奶牛、肉羊杂交改良和肉兔、家禽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提高良种比例和养殖效益。推进“稳猪禽、兴牛羊”战略,积极巩固和发展生猪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

4.3.4 培育增强产业链主体生产经营能力。以现代养殖基地为依托,促进现有畜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畜牧龙头企业入驻畜产品主产区。鼓励各类龙头企业参与并带动广大养殖农户建设标准化可控养殖基地,打造集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的畜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发展全面升级。由种畜禽场、养殖大户、养殖能手等牵头,加快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实体化发展,引导同行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县(市、区)为单位组建统一的联合社,增强利益协调联结和组织纽带功能,构建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统一投入品使用、生产技术、疫病防控、质量标准、品牌包装、收储销售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机制,实现畜禽养殖主导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养殖户基本入社。组织各级畜牧兽医科技力量,以有养殖愿望、具备养殖条件的散养农户为重点,深入开展科技助农增收行动,普及推广良种良法。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组织实施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畜牧业扶贫开发、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开展标准化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养殖农户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大力推广“六方合作+保险”、“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发展机制,把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养殖农户联结起来,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持续稳定增收。

4.3.5 着力构建畜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健全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强化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巩固和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加强县、乡、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疫队伍建设。加大强制免疫、消毒灭源、监测预警、防疫监督、疫病追溯、应急处置、引种管理等综合防控力度,重点抓好散养农户法律法规和动物防疫知识宣传,加强免疫、监测、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的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巩固和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坚持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保险,增强产业防范动物疫病和抗灾减灾的能力。二是完善全程监管制度,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全覆盖抽检制度,实行规模养殖小区(场)备案制度,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的认证认定。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规定,加强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严把畜产品市场准入关。健全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强化责任追究,严厉打击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和各种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违法行为。三是建立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营销。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种畜禽场、饲料、屠宰加工、储藏营销、养殖农户多方出资的“以峰填谷”市场风险调节金。完善以政府储备和支持企业商业储备为基础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机制,组织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加工龙头企业参与生猪远期交易和电子现货交易,适时建设集生猪现货交易、远期交割、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交割市场(库),防范市场波动风险。

5 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5.1 明确助农增收政策的基本取向 在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围绕把我省畜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和满足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支柱产业的定位,地方各级政府在政策扶持、养殖模式、机制设计等方面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农民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主体、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5.2 保持畜牧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遵循畜牧生产的客观规律,为稳定生产、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着力构建防止生产大上大下、价格大起大落的长效机制,建议国家保持现有扶持生猪为主的政策措施连续性和稳定性,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力度,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不打折、不缩水。同时,着眼于国家优势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的需要,建议省政府在全省再建立2~3个种猪性能测定站,逐步将生猪良种补贴范围覆盖88个生猪基地县,全面提升我省生猪生产性能。

5.3 加大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力度 在落实好国家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我省应不断扩大强农惠农政策覆盖面,构建较为完善的优势特色畜禽品种政策支持体系。立足山区、丘陵为主,农户居住分散的实际,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草坡、林地、秸秆资源,各级政府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生产性资金,大力扶持牛、羊、兔等草食牲畜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和林下养殖,加快推进“以草换肉奶”、“秸秆换肉奶”工程的实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通过打造一批以农户为主体的草食牲畜、林下养殖示范户,带动具有相对资源优势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户发展现代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

5.4 破解农户发展畜牧业的资金技术难题 探索开展涉农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补贴机制配合互动试点工作,鼓励银行机构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参保农户提供信贷支持,推行参保畜禽保单抵押贷款,适当下浮贷款利率,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化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农户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完善担保制度,重点为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融资担保。整合各类培训项目资金,建立以专业合作社和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为培训基地,农户现场跟班学习、掌握技术、增加收入的长效机制,根据培训人数和效果对培训基地给予适当的技术培训补贴。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纯收入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映像畜牧业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四川省农民收入增收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