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英语课堂中国文化主体意识调查

2012-09-04 01:26白雪晴朱瑞佳刘杰秀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视域英语课程英语课堂

白雪晴,朱瑞佳,刘杰秀

生态视域下英语课堂中国文化主体意识调查

白雪晴,朱瑞佳,刘杰秀

本研究旨在对英语课堂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必要性、增强学生“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实践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英语课堂有必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等相关内容;英语课堂既需要增加传统中国文化的精要,又需要提供现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活素材;英语课堂上可以以中国时政新闻英语阅读、阅读英美名家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开设中国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中国文化。调查结果对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生态视域;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一、引言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发展心理学中,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提出个体发展模型,并指出研究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提出学习是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学习是在一定外围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习所在的宏观教育环境、微观课堂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个体学习有深刻影响,尤其提到了文化环境的不可低估作用。微观系统,对学生成长直接影响的父母、教师、伙伴;中间系统,人际关系如家庭、学校;生态系统,周围其他人的间接影响;还有学生学习的宏观系统,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课程内容和社会风气影响学生。国内对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日益高涨,如,安洪涛(2009)、文丽萍(2010)论述了生态发展视域中的教师教育的问题,朱新福(2008)用生态学视角分析文学作品。而对于课堂文化建设,特别是目标语课堂的母语文化环境建设研究还相对较少。

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指明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贾玉新(1997)也提出互动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言语能力和非言语能力,还需要认知能力以及文化能力。另外一方面,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尤其普遍。从丛(2000)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张为民、朱红梅(2000)也提出在外语教育中要建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衡化英语文化的同化作用及英语话语的霸权。中国文化失语破坏了文化生态教学,妨碍了语言学习者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如何在英语课堂营造中国文化环境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1.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学生对于英语课堂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增强学生“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态度进行调查。

2.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东北石油大学非英语专业174名学生,包括女生91人,男生83人。学生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如,国际贸易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自动化专业和测控专业等,涵盖了文科和理工科,调查对象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调查工具。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程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态度。题目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英语课堂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相关内容的必要性;英语课堂应该增加哪些中国文化内容;英语课堂应该如何增加中国文化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英语课程是否应该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中强调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大学生更承担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在英语课程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课程,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对于是否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采用1-5级量表计分,即“绝对不同意”、“不同意”、“既不反对也不同意”、“同意”、“绝对同意”,对应的分值从1分到5分。

表格1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相关内容的必要性调查

设计的相关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入中国文化内容”题项的平均值为4.28,“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题项的平均值为4.62,“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更好地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题项的平均值为4.5,平均值介于“同意”和“绝对同意”之间。数据表明同学们普遍认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文化等相关元素,意识到“中国文化主体”的重要性。“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更好地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题项平均分为4.03,表明学生基本认同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2.英语课程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调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容进行调查,即“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入哪些中国文化内容”。“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等内容。“现当代中国文化”主要指新时期、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化,如,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风貌。

表格2英语课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调查(单选)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传统中国文化”的同学占55%,而选择现当代文化的占44%。同学们关注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同学们也愿意把新时期、新风尚、新发展的鲜活中国介绍给世界。

3.以何种方式在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这是英语课堂的又一难点,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

表格3以何种方式在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多选)

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教学方式为中国时政新闻英语阅读、阅读英美名家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阅读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阅读中国作家的英文名著以及参加相关的专题讲座。

四、结论与建议

1.英语课堂应该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等相关内容。学生普遍认同在英语课程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课程。而实际情况是在大学阶段英语配套教程很少有内容涉及到中国文化介绍部分。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学习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母语文化的目标语表达”却一直被忽视。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仅注重欧美文化学习,更有强烈的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中国文化主体认同,注意培养学生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

2.英语课堂既需要传统中国文化,又需要现当代中国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介绍,千年积淀的历史与人文精神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增加现当代“中国特色”文化的介绍,用最鲜活的英语感染学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不再只是“外语”,而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其他文化的桥梁和工具。学生正是文化的传播者、交流的使者、文化氛围的营造者。英语课堂不只是传播“目标语”文化的场所,更是文化融合、文化传承、文化发扬的大舞台。

3.以阅读、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如何把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通过调查可以明晰地了解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同学们阅读英文版中国时政新闻、阅读英美名家翻译的中国经典文学名著、开展中国文化的相关讲座来介绍中国文化,把地道的、规范的、鲜活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介绍给同学们。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习得不仅是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掌握,更承担着把母语文化转化成目标语,并把母语文化传递到目标语使用国家的“交际”任务,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时代进步的需求。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使外语教学成为把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的纽带和桥梁。

[1]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安洪涛.生态发展视域中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09,(6):19-20.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2007.

[6]文丽萍.论生态思维视域下的教师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8):22-23.

[7]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19-20.

[8]朱新福.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视域和自然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8,(2):41-47.

责任编辑:姚旺

G642

B

1671-6531(2012)07-0008-0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生态视域下的研究生外语课堂教学研究”(HGJXHB1110133)

猜你喜欢
视域英语课程英语课堂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