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20院前交通伤流行病学分析及现场救治

2012-09-27 07:15陈丽冰于海玲张进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伤者伤员气胸

陈丽冰,于海玲,张进军

随着北京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交通伤事故日益频发,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北京市的院前急救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对北京市120院前交通伤流行病学分析,以提出相应对策及救治方法,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伤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北京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北京市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120院前交通伤进行回顾性调查。本组19 205例交通伤中,年龄≤14岁578例(3.02%),14~39岁8 706例(45.3%),40~59岁6 567例(34.2%),60~79岁2 762例(14.4%),≥80岁592例(3.08%)。主要损伤部位:颅脑7 119例(37.07%),胸部1 381例(7.19%),腹部2 389例(12.44%),四肢骨折 6 891例(35.88%),多发伤286例(1.49%),其他1 139例(5.93%)。

2 方法

将本组资料按年龄、发生时间、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分类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 果

1 交通伤伤者年龄构成:主要发生在14~59岁年龄段,占总数的79.5%。

2 交通伤呼救季度分布:主要集中在第3、4季度,其中第1季度最低,3季度最高(见表1)。

3 交通伤呼救1天中时间段分布:主要集中在8:00~22:00,为14 919例,占交通伤总呼救量的77.68%(见表2)。

4 交通伤按损伤程度分类:危重伤:直接导致死亡的损伤;重伤:造成大面积的撕脱伤、骨折、内脏破裂、内出血等的损伤;中度伤:造成一定程度软组织伤、脱位等的损伤;轻伤:指皮肤的小擦伤和轻微挫伤[1]。本组19 205例交通伤中,轻伤5 373例(27.98%);中度伤13 050例(67.95%);重伤521例(2.71%);危重伤261例(1.36%)。重伤和危重伤中颅脑损伤占第1位,多发伤占第2位。颅脑和四肢为常见的受伤部位,分别占总数的37.07%和35.88%。

表1 交通伤呼救季度分布

表2 交通伤呼救1天时间分布

讨 论

1 交通伤流行病学特点

本文资料显示交通伤的发生有如下特点:(1)交通伤伤者主要发生在14~59岁,占总数的79.5%,可见该年龄段为交通伤害的高危阶段,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的人群外出活动频繁、常暴露于交通高危环境有关[2]。(2)交通伤发生按季度统计,以3、4季度交通伤发生病例最多(12 292例,占64%)。可能与暑期、十一黄金周期间,出行群众多,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有关。(3)1天中交通伤呼救高峰时段是8:00~22:00,此时段较长,交通伤高发的原因可能由于上、下班高峰,人流量、车流量较大,造成交通事故频发;也可能与夜间交通管理薄弱,车速快、酒后驾车等因素有关。(4)交通伤中损害部位最多的为颅脑和四肢,分别占总数的37.07%和35.88%。颅脑损伤和多发伤为交通伤常见的死亡原因。伤者常因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脑疝,到医院时由于病情严重失去紧急手术的机会而死亡;多发伤常因休克、心跳呼吸骤停等原因而死亡[2]。

交通伤多数涉及机动车事故,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道路的管理、维护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严格治理超载、超速行为,深化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法规教育和普及全民的出行安全宣传,是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急救体系,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和效率,事故发生后及时的医疗干预是有效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2 现场救治

交通伤的现场救治重点在于迅速评估伤者的伤情,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器官,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1)脱离危险环境:迅速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原因和搬运伤员时的障碍物,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过快过猛的动作。切忌将伤肢从重物下拉出来,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2)解除呼吸道梗阻:窒息是现场和输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救时可用吸引器或用手将呕吐物迅速掏出,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并将头转向一侧,窒息可以很快解除,否则伤员可在短时间内窒息死亡。(3)处理活动性出血:所有研究表明,对出血点给予直接压迫可控制出血,推荐急救是用压力止血,这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对能严格控制止血带压迫时间及压力的专业救援者来说,使用止血带是安全的[3]。(4)封闭开放性气胸:胸部有开放性伤时,应迅速用大型急救包或厚的敷料严密封闭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但不要用敷料填塞胸腔伤口,以免滑入胸腔内。有张力性气胸,呼吸困难,气管明显向健侧移位者,应毫不迟疑地向患侧胸壁第2肋间插入带有活瓣的穿刺针。(5)伤口的处理:有创面的创伤,有条件时可用无菌敷料或暂用洁净的毛巾、衣服覆盖,外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创面中外露的骨、肌肉、内脏或脑组织都禁忌回纳入伤口内,以免将污染物带入伤口深部。伤口内异物或血凝块不要随意去除,以免再度发生大出血。(6)保存好断离肢体:伤员断离的肢体应用无菌急救包或干净布包好。如有条件可装入塑料袋内,周围置冰块,低温保藏,以减慢组织的变性和防止细菌孽生繁殖,但应注意切勿使冰水浸入断肢创面或血管腔内。断肢应随同伤员送往医院。(7)现场观察:了解伤因和暴力情况、受伤的详细时间,而且要注意最初发现时的体位、神志和出血量等,并做好伤情记录,以便向接收伤员的救治人员提供详细的现场情况,以助于判断伤情、估计出血量和指导治疗。

交通伤事件的现场急救按照就地、就近、安全、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通过120指挥调度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三级急救网络的有效配合,使急救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开展救治。因此,加强院前急救服务网络化,统一指挥调度,社会相关部门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医疗急救、路政等部门协同作战,联合行动,可望显著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4]。

综上所述,交通伤在年龄构成、发生时间、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尽可能降低各种交通伤事件的发生。同时,完善院前急救交通伤相应医疗仪器设备配置,加强急救人员交通伤救治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院前交通伤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5]。

[1]张宇虹,俞士梅,金春华.2382例急诊交通伤害病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医学,2008,26(1):51-52.

[2]朱保锋,陈建荣,王芳,等.2079例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5-206.

[3]沈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意外事故处理与急救培训[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8(17):454.

[4]樊琨,王雪里红,吴贵苹,等.北京市突发事件中成批伤病的特点及救治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9):698-700.

[5]王佩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猜你喜欢
伤者伤员气胸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帮助
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再开溜是否构成逃逸罪
交通肇事发生后伤者可以得到哪些赔偿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