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不牺牲”力促中原经济区协调永续发展

2012-09-30 06:08唐海峰樊万选
创新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

文/唐海峰 樊万选

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力促中原经济区协调永续发展。

教训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普遍是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因而出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减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市经营落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首先,农业基础地位严重削弱。由于工农业比较利益的差异,尤其在相对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挤压了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空间,造成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萎缩。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一些省份借政策和区位优势,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农业并未有大的突破,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代价的。曾有“苏常熟,天下足”美誉的江浙一带,1990—2010年间,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萎缩了三分之一,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则由3/4降至3/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更是由11.1%降至7.3%。

其次,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剧。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产生了突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土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加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早的太湖流域全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据当地环保部门监测,101个水质监测点中,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5.4%。由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占用和毁坏耕地资源现象突出,同时工业企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1300多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

第三,城镇化进程存在诸多问题。在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下,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不协调,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育不充分,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经济规模比例几乎失衡;中小城市数量多,而人口集中程度低,吸纳能力弱,经济实力不强,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城市化存在着相当多、相当大的问题,城市规划无序、设计不协调;“千城一面”,城市无差异化;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病异常严重;拆迁问题突出,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导致社会矛盾严重;房价高企,引发房地产投机而造成泡沫危机,并影响到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

第四,城乡关系发展不协调。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一般保持在2:1左右。2000—2010年,我国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之比为2.7:1,高于合理范围。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造成了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削弱了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城乡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比城镇居民高出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直是影响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差别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探索与实践

作为农业大省、生态大省,长期以来河南在保农业与粮食、保生态与环境的不懈努力有目共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以往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河南近年来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初步形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河南模式”。

在保农业与粮食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河南多年来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河南坚持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探索“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又做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降低、农业地位不削弱,初步走出了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传统农区现代化路子。

一是建设高标准粮食核心区。河南省通过调查研究,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提出了建设高标准粮食核心区的构想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提出到2020年在保护好全省1.022亿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用地稳定在75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在全面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上述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河南省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地位。2011年河南省秋粮产量达到482.2亿斤,比上年增产12.9亿斤,增幅为2.7%。加上夏粮产量626.3亿斤,河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08.5亿斤,比上年增产21.1亿斤,增幅为1.9%。由此,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过1000亿斤。

二是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没有良好的农田水利,就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河南省不断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洪涝灾害治理,治理水环境污染,加强水利建设管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全国1.42%的水资源量,生产了10%的粮食,养育了全国7.7%的人口。目前2361座水库星罗棋布,130条骨干河道得以治理,1.63万公里干支流河道堤防重新加固,防洪减灾的骨架初步形成。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21万亩。

三是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河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农业功能,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积极拓展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区,在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区,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加强林业经济开发,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四是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河南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进程,使农业发展逐步摆脱靠天、靠土地和水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靠现代装备、现代科技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增长轨道上来。

五是做大做强涉农工业和服务业。按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做大做强涉农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大力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保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将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转型重要杠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将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动力、保障民生改善的一个重要杠杆,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环境支撑。

首次,多措并举,着力搞好污染减排。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多项措施的落实,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省委、省政府领导自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以来,平均每年对环境保护做出重要批示200余次,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听取污染减排和污染防治情况汇报。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有较大削减,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累计达标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均有较大提高。

其次,强化调控,保障环境容量需求。河南敢于创新,先行先试,在环境保护中引入了环境总量概念,以环境总量约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对环境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严格环境准入、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同时,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积极支持产业转移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开拓了环境保护的新局面。近年来,全省否决了300多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项目,关闭取缔了近6000家重污染企业,削减了污染物排放,腾出了环境容量,支持了大批重大项目建设。

第三,严格执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省各地各级环保部门扎实开展环境执法监管年活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深化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辐射环境监管,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仅在2011年,全省共检查企业13万余家次,纠正环境违法行为6700余起,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1721件,实施挂牌督办和列入环保“黑名单”企业127家,对两个县(市)实施区域限批。

第四,是综合整治,强力推进生态建设。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将河南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省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环保,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编制完成了《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推进平原沙化治理及防护林建设,构建平原生态涵养区。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建设沿堤防护林带,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加大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初步建立起了丹江口库区、淮河源头及淮河、海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了焦作、鹤壁、平顶山、永成等矿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煤矿塌陷区治理和农村土壤修复。积极支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物种防控。

经验与启示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近年来,河南紧抓机遇,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不懈努力,持续探索走好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两不牺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一方面启示,保持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持续坚持“两不牺牲”,平衡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特色和必然选择。

一是坚持平衡发展。着力实现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要素供应保持均衡;以利益均衡、公平分配为基本内容,着力实现中原经济区在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两者的合理平衡;以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合理动态平衡,即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确保经济增长的数量、速度和质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前提保证,以生态、资源、环境为发展基础,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这一核心重点,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的多方位、多层次、多结构的协调发展态势。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分工合理,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性;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高度一体化;区域之间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配合适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互为促进。

三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体现和根本动力是可持续能力。中原经济区可持续能力的不断提高就是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使人们的理性需求得到满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可持续能力的不断增强就是在人均财富世代非减、投资边际效益世代非减的同时,生态服务价值也实现世代非减;可持续能力的不断优化既要求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又要求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河南近年来的发展探索更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更加注重环保、生态、人口、资源,更加注重协调共赢,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得到保障和落实。

第二方面启示,强化农业基础,坚持工农联动。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应继续沿着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的工农互动、协调发展路径,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大力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一是形成农业经营规模化优势。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强化社会服务,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规模优势,提高规模效益。

二是增强农业科技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靠农业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依托中原地区科研优势,整合科技力量,突破了一批节肥、节药、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是提升农业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强了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和其他农业项目结合起来,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是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重视促进工业积极参与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帮助农业生产与经营向“企业化”转型,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基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方面启示,搞好生态环保,优化中原经济区发展。认真总结过去以资源环境代价换取发展的经验教训,杜绝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积极探索务求实效的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中原经济区发展。

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是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是推进在保护中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这一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二是不断探索符合河南省情的环保新道路。随着环保实践的不断深入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不搞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的“缘木求鱼”,又不搞脱离环境保护抓经济发展的“竭泽而渔”,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推动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深入实践“三个用”总体思路。对于环保工作要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深入贯彻实践河南省政府提出的全省环保工作“三个用”总体思路:用足有限的环境容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用好有限的环境容量,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用一定的环境容量,支撑更大的经济总量、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持久的发展时间,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工作新路子,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时期,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重大挑战,河南积极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提高能用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按照国家发改委对河南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健全全省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推行绿色采购,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既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又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