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舞蹈科目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2-10-13 13:46臧卫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体育

臧卫国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对高校体育舞蹈科目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

臧卫国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热门的运动项目,当今大学生对体育项目要求较高,既要健身又要美体,这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所决定的.体育舞蹈融运动、娱承、音乐千一体,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艺术性,深受大学生欢迎.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叉,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教学现状的几个方面的探讨,并对其在高校体育课教学更好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校;体育舞蹈;现状;建议

随着全民健身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体育舞蹈课.实践证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正确体态、陶冶镁的情操、掌握健身手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体育舞蹈已被列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科目.在体育舞蹈理论教学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时代背景和现在发展的趋势,实践教学中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技能技巧和组合,在此基础上训练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体育舞蹈锦标赛.养成良好的姿态,陶冶情操,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走向社会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1 对高校体育舞蹈科目教学现状分析

1.1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科目的开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体育舞蹈作为独立项目根据其活动的目的任务进行分类,体育舞蹈可分为大众体育舞蹈和竞技体育舞蹈两大类.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大众体育舞蹈,竞技体育舞蹈只是作为一般介绍性内容出现.大众体育舞蹈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普及性健身运动.大众体育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通过锻炼身体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工作学习能力.

表1 体育舞蹈课程设置情况(N=40)

由表上看,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但大多数高校把体育舞蹈作为选修课,4年只占0.5%,所以说高校仅仅把体育舞蹈看作是培养动作技能的一个科目,然而对其有别于其他体育科目的特点以及舞蹈中通过身体动作培养、创造学生内在气质价值和综合教育意义方面往往被忽视.因此,90%的高校只开设一学年的课程,相应舞种必将减少,85%高校只开设两个舞种,10%高校开设四个舞种,能全部十个舞种开设的只占0.05%.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上课形式多采用普修课、选修课或专选课的形式,少数高校采用俱乐部形式.

表2 体育舞蹈教学状况(N=40)

1.2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科目大纲与教材调查与分析

体育舞蹈教材是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教与学所依据的主要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料.就调查来看,95%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有教学大纲而无教材可依,学生没有统一的体育舞蹈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是出于任课教师自己所编的,或引用专业院校的体育舞蹈教材或者社会上的各种杂书,这给教学带来较大混乱.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体育舞蹈与普通社交舞两者混淆的现象,将社交舞的教学内容归属到体育舞蹈中,然而体育舞蹈与普通社交舞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他们在教学内容、技术难度、舞蹈风格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认识上的混淆十分不利于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

从调查来看,现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80%为单人教学,只有20%具有双人教学的条件.体育舞蹈这门特殊的运动是以双人舞形式来表达的,有男女单人的练习和搭伴配合练习,直到最后两者整体的舞蹈,男女动作在脚法、方向、移动、旋转、音乐、风格与表现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作为教师两者都要全面了解,分别清晰、熟练的讲解、示范出来.45%的高校已将形体课纳入体育舞蹈课中去,有的则开设了芭蕾舞或舞蹈课作为辅助课程.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增设这些课程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授课的时数有限上课的学生多,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掌握体育舞蹈的内在韵味.

1.3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科目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优劣不仅会对置身其中的师生之教与学的心情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体育舞蹈这门高雅运动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舞蹈课应放在室内进行,但是现在普通高校由于扩招,学生的增多、体育场地有限,特别是室内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大多的体育舞蹈只能在室外进行.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大多在室外,上课的仪器仅仅是一个CD机,在外面空旷的场地上音响效果自然不佳,在加上学生又很多,有的学生根本就听不到音乐,这给体育舞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教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当然,造成教学设施的不尽如人意之状况的因素很多,如教学场地和教学经费有限等.当然即便如此,各级高校有关负责部门也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快改善体育舞蹈教学条件,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整洁、宽敞的教学环境,将“令更多的师生对体育舞蹈的教学环境满意”视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大家知道,如今国内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人们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体教结合”贯穿于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学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十分关键阶段,大学体育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体育舞蹈具有横跨体育、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并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延续性和终身性,充分体现了健身、健美、健心的整体实效.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这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来满足其爱好和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舞蹈有如下需求特征.

1.3.1 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表3 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况分析(样本量:1415人次)

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空余时间越来越多,而现代“文明病”日益严重,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参加体育舞蹈运动,能消除体内多余脂肪,增进健康,保持体形,减少疾病;从表3中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动机的调查显示,健身占88.9%位居第l,健美形体占60.9%居第2位,娱乐身心占58.3%在第3位,其他依次为减肥、提高运动能力、时尚需求、完善人格和人际交往.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动机中强身健体所占比重最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把体育舞蹈作为增强体质、提高生活效益的需求.

从表3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活动的意识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与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健心的整体化功能是分不开的.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活动的价值取向于近期的健身效应和心理满足上,女大学生的倾向性更明显.正是这种为了健康的体格、为了健美形体、为了调剂身心的价值观,才能发挥他们参加体育舞蹈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舞蹈是以人体自身为对象,具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双重性,利用这种身体文化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培养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实现心灵美的追求,加强体育人文意识,用广泛的体育知识和各种运动能力来发展自我、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完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此表明了大学生从事体育舞蹈运动是满足他们生理、心理的、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1.3.2 普通高校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性别、人数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40所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学生的调查,不同性别的男女学生对体育舞蹈需求的差异性较为明显,男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篮球、羽毛球、定向越野,选择人数占调查对象的64%,其次是乒乓球,占18.35%,体育舞蹈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占8.46%.总的来说男生偏爱有对抗性的,难度大的体育健身项目,他们企盼通过这类项目来获得强烈的情感刺激,并借此来展现自己的个性;而女生对技巧性、轻松新的项目选择明显高于男生,她们寄希望通过这类项目来改善自己的身体形态,展现女性特有的美.调查显示,女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占总数的53.37%,她们一致认为,通过这类项目的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发展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因为在学习中身心全部融入到欢快的音乐当中,使人忘却一切烦恼和疲劳,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在学习中通过优美的动作展示和表现美,内心产生愉悦感,对其提高学习效率,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具有较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男女同学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差异.

1.3.3 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情况分析

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项目,拥有十个舞种并有丰富的内涵,风格各异.每个舞种都包含着这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教师不但要对学习内容了如指掌,具有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还要有精辟的讲解才能和风格独特的教学技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体育舞蹈的兴趣.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钻研体育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来获得.调查显示,由于我国体育舞蹈开展较晚,专门培养体育舞蹈师资的专门院校才刚刚起步.我国普通高校现有体育舞蹈教师、教练奇缺,高水平、高技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些直接影响体育舞蹈科目地开展;其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低,由于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是由体操、艺术体操或其他专业教师转行的,而且还兼授其他课程,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体育舞蹈教学培训,相当一部分只参加过短期培训班,有的甚至看了几遍教学录像就开始授课,体育舞蹈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在教学方面有所不足,有的教师在教授体育舞蹈的时候也穿插了其他的项目如:健美操、瑜珈等.也充分说明大多数体育舞蹈教师并没有过硬的体育舞蹈技术,加上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不能得到长期的再培训,继续学习的途径少、信息闭塞,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因此体育舞蹈知识更新较慢,知识结构老化,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已经过时,而新的技术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传授,使部分技术的教学不规范,致使学生所学的体育舞蹈并不规范,因此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并且也阻止了高校体育舞蹈发展.

1.3.4 场地器材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影响

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体育活动,它的要求场地大,地面要光滑,因为在学习华尔兹舞、维也纳华尔兹舞、狐步舞等,它都有升降重心和沿着地面滑过去的过程,最好在室内,有镜子和扶把,因为学习体育舞蹈首先要练习形体基本功和各种舞步的基本步,学生可以对着镜子练习,同时体育舞蹈基本上是沿着逆时针方向前进的,如果在室外学生在学习时受到阳光的照射,看不清教师的动作,同样也掌握不好动作,那就达不到体育舞蹈教学目的,另外学习体育舞蹈有专门的舞鞋,如果场地不光滑舞鞋的阻力就比较大,就很难完成动作的规范性,所以体育馆和舞蹈房内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效果最佳;学习体育舞蹈的音乐和音箱设备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在室内安装投影屏幕,学生在学习前欣赏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舞姿和舞步,加强直观性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掌握动作的规范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舞蹈的美丽、大方、婀娜多姿、充满活力,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从生活的角度需要,为了缓解疲劳,增进健康,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学生就能通过自己所学的体育舞蹈,在业余时间里进行自我锻炼,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会更浓.但是在调查的40所全国普通高校中,75%的高校具有室内场地.其中67.5%的高校室内场地设施都是篮球馆,其中包含着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和形体房等.由于高校球类项目的比赛较多,所以大多数的场地都提供给了球类项目,所以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课大多都在室外进行的.而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普遍认为CD机是体育舞蹈教学中最经济、最实用的,而且便于携带,100%的高校拥有CD、VCD或多媒体,这说明体育舞蹈教学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更有利于教学的传授.但是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由于在室外上课,CD的音量在空旷的场地上就不是很清晰,这对那些协调性、乐感差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好再加上学习的环境较差,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体育舞蹈在普通高校的开展.

2 对高校体育舞蹈科目能够更好开展的建议

(1)国家教育局应制定出适合高校学生学习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出一套,合理、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

(2)当前我们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与完善现有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体系,让教师“走出去”和“请进来”.

(3)学校应该营造一种学习体育舞蹈的氛围,使教学效果得以延伸,如举办“学习班”、“师生共跳”、开展系内或校内的体育舞蹈比赛,评选舞蹈之星等活动.高校领导应该加大对体育舞蹈科目的重视,加大对体育舞蹈科目宣传的力度,加大对体育舞蹈科目的学习环境及场地条件的改善,让学生和老师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4)体育课必须更新观念和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有效的推进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经费资源等使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加快步伐,推进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改革和俱乐部化.

(5)加强对体育舞蹈课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加大高校体育舞蹈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提高体育舞蹈的科研力度,为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提供更加强有力地保障.

〔1〕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亢晋勇,贾丽萍,等.大学生舞蹈教学中的美感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

〔3〕张士文,李静.东北地区部分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0).

〔4〕林子,李沛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4(11).

〔5〕李鸿.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受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6〕荣丽,张树澎,等.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

G807.4

A

1673-260X(2012)03-0157-04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舞蹈体育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2016体育年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我们的“体育梦”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