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师资发展变化的研究

2012-10-13 13:46矫镇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术科师资队伍师资

矫镇红

(温州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师资发展变化的研究

矫镇红

(温州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以建国以来体育师资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分析建国以来中小学校体育师资的情况,提出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发展的三阶段、三导向、一主线的发展脉络和基本格局.三阶段为体育师资队伍整顿和形成期、体育师资队伍发展期与调整期和体育师资队伍平稳期;三导向为教学型体育教师、教学训练型体育教师、复合型体育教师;一主线以术科为主线.

体育师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建设和发展.中小学体育师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质量优良、能胜任教学训练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有科研氛围的教师队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无论在建设还是在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1 6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简单回顾

1.1 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整顿和形成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教育事业迅速恢复,中小学生入学猛增,中小体育教师伴随着教师整体上的匮乏,也出现了极其紧缺的现象,于是通过对遗留的体育教师、招聘体育教师和高中毕业生和师范毕业生中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短期培训,解决了当时体育教师层次复杂,参差不齐、教师短缺的问题,适应了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要求.接下来,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系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起来,经教育界和体育界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体育教师,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此阶段虽然中小学体育师资参差不齐,但在建国初期的特殊时期,确实解决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难题,为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和训练起到了特殊的价值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中小学体育师资发展期与调整期

在十年的动乱期间,体育师资的发展虽然受到了影响,发展的速度有所下降,但从未停止过.从体育院校的数量看,1965年共1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3%,1971年下降到5所,占总数的1.5% ,1975年回升到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4%.如从体育学院招生数看,四五时期(1970—1975年)累计招生8214人,平均每年招生164人,仅比“文革”前3年的调整时期(1963—1965年)平均每年的招生数增长49.5%.[1]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中小学体育师资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由于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快速、大量培养体育师资满足了体育师资先天不足的客观现实,但是快速培养体育教师的方式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未达标的毕业生充斥到教师岗位,因此,1986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体育的任务和培养体育师资的要求、加速培养中小学体育新师资的系列解决措施.如举办短训班,助教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函授班、进修班以及岗前培训班.

1.3 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平稳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原有的体育系、科扩大招生名额,满足社会的需要.到1995年全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和200多所中等师范学校体育班每年培养近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2]基本上满足了基础教育事业体育师资的数量要求.在保证数量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体育师资质量,逐步提高学历的要求.经过前期的调整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

2 体育师资发展中的导向解读

任何个体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个体社会文化,学习角色知识,在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独特的个性与人格,同时带有一定社会时期的印记.一定社会时期的印记,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比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显然在这些途径中,学校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将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考察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可以从中解读出其内在的人才培养理念,可以从中发现其独特的体育师资培养导向.1955年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3].1960年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和其他专门人才,高师院校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不负担其他专门人才的任务[4].1963年培养目标明确志指向中学体育教师,培养规格上以中学体育实际为指向,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不忽视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能力的培养,强调一定的运动专长,称为“多能一专”[5].1972年以当时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知道思想为依据,提出政治教育和劳动、军事教育.在业务培养要求上较明确地指向中学实践,在技术学科教学要求中提出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教法,并要求在普遍学习的基础上有所专长.[6]1980年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从事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裁判和计划管理场地设备等工作能力[7].1986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8].1991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中等体育教师[9].1997年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10].2004年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1]综上所述得出,1955年-1972年,主要培养的体育师资类型为教学型,1972年-1991年主要培养的体育教师类型为教学训练型,1991年至今培养的体育教师类型为复合型.从而得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特征.尽管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始终如一的是培养体育师资即教学型体育教师为根本,这与社会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也反映出每个阶段的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小学体育师资的要求的发展变化的统一,当然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对中小学体育师资的要求越来超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及科研的水平逐步提高,这也对我国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的提升形成了互补和基垫.

3 体育师资的培养是以术科为主线的培养过程

新中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一定时期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12]具体课程体系变化情况如表1.

表1 新中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课体系比例整体变化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新中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比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数值.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占的比例成下降的趋势;而选修课则成波浪式的发展,尤其从1986年开始成上升趋势.在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上看从1955年的53:47到2004年的65.7:34.3,学科的比例上升.从上述的表中可以得出:比例越来越趋向合理,人才的培养向着个性化、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整个的变化当中,术科的比例变化虽然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但是它一直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一成不变的主线,体育的实践性和体育科学技术体系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必须有术科课,如果体育教育专业没有术科课的存在,那么体育教育专业的特征也就不存在了.

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堂外的训练,其主要形式也都是以体育专业术科的教学和训练为主,这样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在中小学师资培训和培养过程中的主线是以体育专业术科为主,辅以体育理论的教学.

4 结论

4.1 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发展的三阶段为体育师资队伍整顿和形成期、体育师资队伍发展期与调整期、体育师资队伍平稳期.

4.2 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发展的三导向为教学型体育教师、教学训练型体育教师、复合型体育教师.1955年-1972年,主要培养的体育师资类型为教学型,1972年-1991年主要培养的体育教师类型为教学训练型,1991年至今培养的体育教师类型为复合型.

4.3 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发展的培养主线为体育专业技术术科为主.

〔1〕林可,等.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四十年发展战备[J].浙江体育科学,1990(4).

[2]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国家体委政研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639.

〔4〕〔7〕国家体委政研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353-358.

〔5〕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教学计划的通知.1991.627.

G807.2

A

1673-260X(2012)03-0134-02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Y201017186)

猜你喜欢
术科师资队伍师资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