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临淄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对策

2012-10-20 05:16程化军李转美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生信息技术信息

程化军,李转美

(1.淄博市临淄区电教仪器站,山东淄博 255400;2.淄博市工业学校,山东 淄博 255400)

淄博市临淄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对策

程化军1,李转美2

(1.淄博市临淄区电教仪器站,山东淄博 255400;2.淄博市工业学校,山东 淄博 255400)

文章介绍了淄博市临淄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现状;认识;误区;设备投入;教师培训;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创建均衡优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事关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发展大计的高度。可见,大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必须要大力办好、办出效益。

一、我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我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取得初步成果。近两年来,我区投入1500余万元进行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截至目前,全区62所中小学校中,共配备教师用机5023台,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高中、初中学校的798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投影设备且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区属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共计449个教学班全部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临淄中学、城区初中学校全部安装了电子白板。强大的硬件配备为各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信息中心建立健全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学科讲座录像、学科视频资源、教案、作业、课件、单元检测等内容的学科资源库,高阳中学、金岭回族中学、边河中学等学校与高校联合开发了优质教学资源库,各个学校也大力开展了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全区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共有947名教师获得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6.5%,2945名教师获得信息技术中级证书,占任课教师总数的51.3%,为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奠定了有效的技术基础;全区大力开展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和理想课堂建设工程,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了广大教师驾驭教材、驾驭媒体、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为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当前,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高潮,理想课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信息化生态课堂现场观摩研讨会在我区成功召开,我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教师的充分肯定。永流中学、金茵小学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知识建构为全区树立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科知识建构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典型范例。全区各个学校牢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课程,牢记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化课程实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和高效性,大力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广大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了我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上仍存在偏差

部分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层面,把信息技术简单地作为教学工具来对待。这种认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但却忽略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整合,缺少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方式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据对9所中学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机会较少,仅有20%的学生经常或有时借助信息技术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2.在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的配备上存在不平衡

一是硬件配备不平衡。各区属学校和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硬件配备较好,基本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和教师人手一机的目标,但农村小学配备相对不足。二是软硬件不匹配。据对9所中学和7所小学的抽样调查发现,学校实际拥有的教学软件 (学校网络教学节目、课件等)仅占需要量的30%左右,且有些教学软件质量较差,学校自主开发的软件更是有限,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3.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存在效率偏低的现象

据统计,全区各级学校配备微机室116个,但个别学校利用率较低,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的作用。各中学、区属小学和中心小学教室里多数都安装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但使用率偏低。据对部分学校的抽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使用率在60%以下,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率(指教师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占总使用量的比率)在6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合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误区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画蛇添足。如课件的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花里胡哨,违背了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只能接受最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二是喧宾夺主。教师们往往过分追求一种“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以致忘记了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三是越俎代庖。教师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师生围着电脑转,成了电脑的“奴隶”,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荡然无存;四是过分依赖。教师过分依赖现成的课件而不去原创符合自己使用的课件,限制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眼界,影响了教学趣味和教学效率。

另外,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配备不足;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不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题研究较少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全区层面上看,信息技术硬件更新较快,但信息技术教师力量相对薄弱,学科教师的总体素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到位,是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学校层面上看,信息技术运用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实施措施不得力,学校对教学软件的投资有限,对教师自主开发软件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是学校软件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

从教师层面看,教师理论水平偏低,基本素质不平衡,对教材的把握和整合的开发不够,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差距较大,致使较多教师没有发挥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加之教师教学任务较重,难以大量改进和开发教学软件,这也是信息技术有效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采取的措施与建议

1.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加大设备投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我们需要借资源整合的契机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

2.进一步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加强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是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立足于区级专题研训,培养中小学教师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整合能力。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一是信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地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二是教学理论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整合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在教学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三是整合策略培训。通过为教师提供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机会等措施,使教师的信息技能和教学理论在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中得到完美结合,并在专家或名师的指导下逐步上升到整合的高度,进而发展教师的整合能力。

3.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改革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且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 “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认识以及行动上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进一步增强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4.进一步实现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件、硬件同样重要,硬件方面除了继续增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之外,还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注重效益、增加产出投入比。软件方面首要的是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是区级资源库建设,依托临淄教育信息网,进一步加强学科素材等的搜集与开发,充分发挥好网站的功能;二是学校资源库建设以整合知识内容为核心,注重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各类素材应该具备体积小、可移植性强的特点,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只有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智力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5.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评价机制的研究,要科学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绩效才是考核评价的核心。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不是一定要加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是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切勿为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

6.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名师队伍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必须有一批能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运用激励机制培养一批教学观念新、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效益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我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坚实的师资力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我们坚信通过广大领导、教师的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经验,获得丰硕的成果。

新生自助服务平台不仅仅是面向管理部门开放的系统,更是面向学生服务的平台,它让学生不仅能提前了解学校的文化、熟悉校园环境,更能提前感受到学校的服务、老师的关心。此外,管理部门还能通过平台获得详细的信息,包括寝室卧具购买情况、到校时间、来校方式、衣服尺寸、鞋码等,为迎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参考。

一、新生自助服务平台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

新生自助服务平台主要用于新生入学前,即招生录取完成至迎新开始。在此期间,各个系统之间频繁地发生着数据交换,新生自助服务平台不仅与数据的源头——招生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系统也密切不可分,如图1所示。如果孤立的使用某个系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难以保证,因此,各系统之间需要实现数据的流通。

1.数据流通的基础

制定校内信息标准是学校做好信息化工作及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1]由于现有的各业务系统在信息的表示与数据的格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一致,因此在数据流通时需要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转换与整合。除性别代码、民族代码、行政区划代码等国家标准之外,学校制定了班级代码、校内专业代码、学院、部门代码等校内标准,各类标准存于数据中心共享库中供各个系统订阅。校内标准的制定需遵循唯一性、稳定性、规范性、可扩充性、兼容性等原则。[2]

2.过程描述

在新生入学前,各个系统获得并完善新生的基本信息,并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新生基本信息进入迎新系统。大致过程如下:各省录取数据包导入招生系统,选取由考生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身份证号、录取专业、通讯地址、录取地、联系电话、照片等相对稳定的字段组成的新生基本信息,同时产生学号作为主键,由数据中心信息交换平台推送至教务系统、学工系统、新生自服务平台。新生登录新生自助服务平台后补填身高、体重、鞋码、籍贯、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信息。教务系统完成分班后形成新生所在班级信息,学工系统完成分宿舍后形成入住宿舍信息,班级信息与宿舍信息回填至新生自助服务平台供新生查阅。最后,数据中心信息交换平台将新增了班级、宿舍、籍贯、身高、体重、鞋码等字段的新生基本信息推送至迎新系统,待完成迎新环节。

二、新生自助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新生自助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达到以下目的:在招生录取信息的基础上补充新生基本信息为其他系统所用;向新生提供学校概况;采集新生的报到信息,为迎新工作做准备;解答新生的提问。

新生自助服务平台根据设计意图主要有以下功能模块:新生信息获取、迎新信息采集、学校概况、信息查看、在线咨询。新生信息获取、迎新信息采集功能模块是为管理人员而设计,学校概况、信息查看功能模块是为新生而设计,在线咨询是为两者交流而设计,平台的详细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新生作为系统参与的主体,使用所有的功能模块。管理人员作为系统的另一角色,使用在线咨询功

G434

A

1673-8454(2012)04-0024-03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新生信息技术信息
重获新生 庇佑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订阅信息
新生娃萌萌哒
展会信息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