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投篮训练法的实验研究

2012-10-26 06:20
运动 2012年8期
关键词:命中率投篮实验组

张 浩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篮球投篮训练法的实验研究

张 浩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竞赛式投篮训练法是在日常的篮球投篮训练中出现的一种投篮训练方法,通过运用实验对照法对某中学的校男子篮球队学生采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和采用普通投篮训练法进行比较,并且对竞赛式投篮训练法的特点从心理、生理、生化等方面加以分析,试图证明竞赛式投篮训练法对于中学篮球运动员提高投篮命中率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以期在中学篮球课余训练中得到应用。

篮球;投篮训练;实验;研究

1 竞赛式投篮训练法的具体方法

1.1 分 组

安排水平(投篮命中率、技术动作)相当的两名同学为一组,并将全队分成若干组(注:为介绍方便现将每组中的两人设代号为A、B,组间情况相同)。

1.2 进 行

两人每人完成投篮1次为1轮(现只以每轮投篮1次为例进行说明,投篮次数可增加,但不超过3次),每轮中投中1球个人计1分,对方计-1分,双方都投中或都未投中个人都计零分。如某轮中,A投中1球而B未投中,则A计1分,B计-1分,某轮中双方都投篮命中(投篮未中),则本轮中双方的计分都为0分,轮与轮之间的个人得分相累计,当一方累计得分达到10(10为预先设定的值,根据队员的不同训练阶段和不同训练目的该值可设为3、5、10、15等)时,则该局比赛结束,依次进行。

1.3 投篮数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的训练时期、训练目的以及当时学生的状态安排学生投篮的时间和数量。

2 实验对象及方法

2.1 实验对象

为了较为直观地了解该竞赛式投篮训练方法对中学篮球课余训练投篮训练的影响,笔者对某中学的学校男子篮球队的20名学生(本队学生年龄在15~16岁,从事篮球训练一般在1~2年,符合研究要求)进行了实验。

2.2 实验分组

2.2.1 分组测试为了便于分组并且达到分组的均衡性,保证试验的真实意义,首先对20名学生进行了5点的中距离跳投测试,每人投篮为20次,为了尽量减少投篮结果的偶然性,对每位同学进行了两次测试,然后将结果再取平均值,具体情况见表1。

2.2.2 分 组根据实际测试成绩和参考教练员的建议,将此20人进行了分组,为了对比方便,现把1组定为对照组,把2组定为实验组。(表 2、表3)

2.2.3 分组检验对实验前两组的投篮结果进行X2检验,见表4。

H0:两组学生的投篮命中率无差别。X2=(ad-bc)2n/(a+b)(c+d)(a+c)(b+d)=0.16

查表得:α= 0.05 2×2联表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自由度=(行-1)(列-1)=1。查表得:X20.05(1)=3.84。X2= 0.16 <X20.05(1)=3.84,p>0.05,接受H0,差异不显著。

检验结论:两组队员的投篮命中率无差别,分组实力均衡。

2.3 实验的实施

在该学校训练队学生正常的一周6次训练课中,每周安排3天进行分组后的投篮专项练习,实验组采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对照组采用原有的半场内10人10球的自由投篮训练法(无限制距离、限制位置和限制投球密度的练习法,为介绍方便在此称为自由投篮训练法)练习,每次练习两组均为40分钟。除此项投篮训练内容外全队的其他训练内容及训练时间20人均相同。依照此种方法进行了时间为6周的训练后,再次对20名学生进行了5点的中距离跳投测试,测试的方法、难度均与第一次测试条件相同,仍然采用了测两组后取平均值的方法,具体测试结果见表5、表6。

2.4 数据的对比分析及结论2.4.1 检 验对实验后两组的投篮结果进行X2检验,见表7。

表1 5点投篮测试情况表

表2 1组 (对照组)

表3 2组 (实验组)

表4 实验前两组的投篮结果X2检验

表5 训练后5点测试情况表 1组(对照组)

表6 训练后5点测试情况表 2组(实验组)

表7 实验后两组的投篮结果X2检验

H0:两种训练方法所获得的投篮命中率一样。

X2=(ad-bc)2n/(a+b)(c+d)(a+c)(b+d)=4.07

查表得:α= 0.05 2×2联表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

自由度=(行-1)(列-1)=1

查表得:X20.05(1)=3.84

X2= 4.07 >X20.05(1)=3.84,p<0.05

差异显著,否定原假设。

检验结论:两组训练后投篮命中率存在显著差异。

2.4.2 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投篮命中率的对比实验前,对照组的投篮命中率=99/200=49.5%;实验组的投篮命中率=103/200=51.5%。实验后,对照组的投篮命中率=104/200=52%;实验组的投篮命中率 = 124/200 = 62%,百分率的净增长,对照组增长的百分率为52%-49.5%=2.5%;实验组增长的百分率为62%-51.5%=10.5%,

2.4.3 训练效果比较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训练有效率情况,有5人投篮命中率提高,4人保持原来水平,1人投篮命中率下降。训练有效率为4/10=40%。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训练有效率情况有8人投篮命中率提高,1人保持原来水平,1人投篮命中率下降。训练有效率为8/10=80%

2.5 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计算、对比、分析可知在训练对命中率的提高方面对照组提高幅度小于实验组,在训练的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提高的幅度也小于实验组。另外,通过统计检验足以说明运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比自由投篮练习法所获得的投篮命中率高。

3 竞赛式投篮训练法的理论分析

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运动技术从开始学习到形成技术技巧,整个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就中学篮球的训练水平和训练过程而言,它是学生由对技术的初步掌握到掌握的一个过程,是技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中学篮球课余训练中巩固技术动作使之尽快达到自动化阶段便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要巩固技术动作必需的方法就是进行反复的练习。根据中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一般心理、生理状况(学习动机不稳定,易于动摇,在学习和锻炼中常出现起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断分化,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的竞赛性强的体育活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点。

3.1 心理机制

3.1.1在组织形式上因为竞赛式投篮训练法采用了双人竞赛式的方法进行练习,而且竞赛的规则简单、灵活、易行。这正迎合了处在中学时期学生的争强好胜、喜爱竞技运动项目的心理发展状况。这样就大大遮掩了为巩固技术而反复练习本身所带有的枯燥性,大大降低了单调的训练内容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可能。使学生在训练的始终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投入训练,从而为训练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打下了好的基础。为了将学生对该训练法的个体感受做进一步了解,特对实验组学生在6周训练即将结束时进行了关于“学生对竞赛式投篮训练法兴趣感”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80%的学生觉得竞赛式投篮训练法有趣,20%学生感觉一般有趣,无人感觉较差。

3.1.2在影响投篮命中的诸多因素中,投篮过程的自信心和对投篮命中的欲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该竞赛式投篮训练法中,由于竞赛成分的本质所在,双方队员都有“每投必中”的欲望,所以在用该投篮训练法进行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在无意间增强了进球的欲望,这一点该训练法较普通自由投篮训练法有了相当大的进步。现就实验组中10名学生在前后两种不同训练方法的练习过程中对学生投篮命中的欲望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训练中的进球欲望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样学生们更容易产生技术与投球命中之间的相关联系,如某学生在投篮过程中有一球未能命中,在需要命中欲望的促使下,他会很积极主动地在技术结构乃至技术细节等方面找原因,这样学生更容易形成正确技术动作与命中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而自由投篮练习者若出现相同情况,因为他缺少了自己找原因的主动性所以产生技术与投篮命中联系的可能就会大大降低。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进行的过程中,练习者积极思考又主动尝试,这样不仅提高了练习的效率,随着练习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在正确的投篮技术、对投球中篮的欲望以及投篮命中三者之间形成相关联系。技术日趋巩固之后对于学生投篮命中的自信心也会逐步提高,这又反作用于学生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提高了学生投篮的准确性。

3.2 生理、生化机制

影响投篮命中的诸多因素中还有一点也是许多从事篮球运动者在比赛和训练中时常遇到的,那就是因为体力下降而影响到了投篮技术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投篮的命中率。体力下降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有机体所供应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完成技术动作所需的能量。在投篮练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连续投篮训练法(一个人或多个人给一人传球让其连续完成一定次数的投篮,之后换人重复、依次轮转进行),这种训练方法一般连续投篮在10次以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重复技术动作这对于技术的巩固有较大的影响。就竞赛式投篮训练法与连续投篮训练法相比,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4~17岁,他们的技术动作本身还不够“经济”。另外,由于年龄和训练水平的不足,体能上又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运用连续训练法对中学生进行训练时,容易因为体力下降而产生技术动作的变形,这也就增加了练习中重复错误技术的可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只好缩减训练时间,这又迫使练习效率降低。再看竞赛式投篮训练法,它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交替进行投篮练习,而且每一轮中的投篮次数有限制(1~3次)这样学生在投篮时的消耗与间歇时的恢复所用时间搭配合理,这样一来练习可长时间重复进行,不至于在练习中出现因体力下降而导致的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减少了强化错误技术的可能,有利于技术动作自动化的形成。从机体在训练过程中的能源供应这一点可以进一步了解刚刚提到的两种训练方法的区别所在,实际测得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的进行中学生的练习密度随着练习前设定的投篮1~3次不等,所达到的练习时间在2~8秒之间,且间歇在5~15秒之间,由练习时间和动作特点(特别是跳投技术),决定了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的练习过程中以磷酸原系统重复供能的形式完成练习,根据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时间短、恢复快的特点,进行每人投篮一次的练习方式(练习密度大约为练习1~2秒,间歇5~8秒)能较好地保证磷酸原供能系统的消耗与恢复的合理搭配进行,从而保证了练习时间和练习数量。所以,较适合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应用,而连续投篮训练法练习密度大约在练习20~40秒,间歇40~90秒,练习过程中磷酸原系统大量消耗,并且出现了糖的消耗,相对来说这样的间歇时间不能保证能源的恢复水平,所以易于出现由疲劳所致的技术动作变形,所以不太适合训练水平较低的中学生运用。

4 结 论

4.1 竞赛式投篮训练法对于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投篮命中率方面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4.2 采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从事投篮训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投篮过程中的自信心。

4.3 采用竞赛式投篮训练法,能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生化等方面调动学生,保证了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 1 ] 孙民治.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110.

[ 2 ]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8.

[ 3 ] 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0-115.

[ 4 ]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94.

[ 5 ]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3-90.

[ 6 ] 孙民治.中学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

G841

A

1674-151X(2012)04-02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4.010

投稿日期:2012-02-18

张浩(1980 ~),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命中率投篮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投篮
2015男篮亚锦赛四强队三分球进攻特点的比较研究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今天你投篮了吗
投篮的力量休斯敦火箭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投篮王和盖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