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285例监测报告分析

2012-11-08 03:43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杭州311100辛传伟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注射剂氧氟沙星类药物

董 朱 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 杭州311100辛传伟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ADR 285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07—2010年度上报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 报告共285 份。其中男155例,女130例,年龄3~83岁。对上述病例按引起ADR 发生的患者年龄、用药时间、药物类别、用药途径、涉及的系统或器官等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ADR 与年龄的关系 285例ADR 中,年龄≤10岁15例(5.26%),~20岁19例(6.67%),~30岁43例(15.09%),~50岁70例(24.56%),>50岁138例(48.42%)。年龄50岁以上人群发生ADR的例数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增多。

2.2 ADR 与用药时间的关系 单次用药发生ADR 为96例(33.68%),用药3~7天内发生ADR为173例(60.70%),用药>3个月发生ADR为16例(5.61%),显示94.38%的ADR发生在用药7天以内。

2.3 ADR与药物类别的关系 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38.95%),其次是中药注射剂(24.56%),远超过其他类药物,见表1。

表1 ADR与药物类别的关系

2.4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集中在皮肤(44.91%),其次是消化系统(23.51%),见表2。

表2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2.5 ADR 与用药途径的关系 285例ADR 中,口服给药97例(34.04%),注射给药170例(59.65%),选择其他给药方式如外涂、滴眼、雾化等18例(6.32%)。注射给药所致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给药,由于pH值、渗透压、内毒素等原因更易引起ADR。因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注射给药,仅在急救时、口服困难或口服无效的情况下采用静脉给药方式。

2.6 ADR 与因果关系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 因果关系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肯定37例,很可能176例,可能67例,可疑5例,分别占总数的12.98%、61.75%、23.51%、1.75%。

3 讨论

由于年龄的因素,老年人肾或肾外清除药物的能力降低,致使血药浓度增高或药物消除延迟,从而使ADR 更易发生。提示临床医师在给老年人用药时更要小心、谨慎。开展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测应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

调查中发现,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ADR 居各类药物首位,这与目前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有关。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了患者发生ADR的机会,还会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1]。抗生素类药物引起ADR 中,以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左氧氟沙星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 回旋酶,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使用前不需皮试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2],但其不良反应也多有报道,除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外,近年来又发现左氧氟沙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幻视、幻听等症状,较严重者可发生精神障碍,发生率为3%,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左氧氟沙星分子中含有氟,具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导致中枢兴奋性增高[3]。

本组资料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仅次于抗生素类药物,居第二位。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标准、作用机理等没有统一定论,生产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因而在临床应用中极易引起ADR。本次调查还发现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存在着溶媒选择不当、用量过大、配伍不合理、滴注速度过快等情况。应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从而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测中心的分析评价标准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5级。在ADR因果关系评价标准中,“肯定”的标准必须是“再次用药且ADR 再次出现”,但在临床上,一旦怀疑该药品发生ADR,临床医师往往不会再选用该药,所以本次调查中以“很可能”的结果居多。

WHO 数据显示,至少60%的ADR 可以得到预防[4]。因此应始终坚持将ADR 监测工作作为评价临床医疗工作质量的一项考核指标,重点关注中老年患者用药、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与管理,遴选出院内重点监测的品种,定期发布药品安全信息,最大程度降低药品院内使用风险,并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1]项青青.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5):411-412.

[2]周新,刘又宁,邓伟吾,等.喹诺酮类抗菌药在呼吸系统感染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2):89-94.

[3]严莲珍,仲华,刘祖德,等.门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77.

[4]杨焕.国内外不良反应监测发展概况[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9,25(1):75-76.

猜你喜欢
注射剂氧氟沙星类药物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宫颈炎的疗效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盆腔炎的用药效果初评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