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给力”为例——从模因论的视角试分析中式词汇的英语新表达

2012-11-09 11:5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模因新词中式

吕 明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语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词汇几乎都是变化多端,最具活力的份子。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有新的词汇诞生﹑活跃再到最终的消亡。

当代英语词汇层出不穷,其增长速度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表达方式或是新词产生。它们有的是从本国语内部“新鲜出炉”,有的却是从别的语种直接引入借以表达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诸多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变化,从而满足人们日常交流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这些新的词汇会被人们慢慢接受并最终成为某个语种词汇的一部分安定下来。这类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同化,以至我们根本看不出它们的原始身份。像typhoon(台风),resume(自荐书),bazaar(集市),carrots(胡萝卜) 这些词都曾是英语中的外来语,但它们的“外国国籍”早就消失殆尽了。

1 传统意义上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及现代英语中原有的一些中式表达

仔细探究一下词汇的发展方式,现代英语词汇的总量大概有一百多万,然而其发展基本通过3个主要渠道实现:

(1)创词 它是指通过使用现有的材料,即词根、词缀和其他形式创造新词。这也是词汇扩展的最重要方式。

(2)旧词新义 它是指赋予旧有的词汇新的含义以满足新的需要,即“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这一方式不增加词的数量,但却创造了词的许多新的用法,以丰富词汇。

(3)借词 这种方式在词汇的发展和扩充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英语形成的早期。英语的发展离不开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和斯坎迪纳维亚语等大量的外来词语的丰富。后来这类借鉴外来词汇的方法在词语的许多新的用法方面也有了创造性的发挥,使语言的表达生动起来[1]。

之前英语从汉语中所借的词几乎都是按拼音或者广东话和客家话的发音直接音译过去的。只要细心观察一下现在的英语词汇,就会发现其实它很早就从中国的词汇中借走了一些词语。比如:kungfu(功夫),jiaozi(饺子),doufu(豆腐),ketou(磕头),huntun(馄饨),甚至还有mahjong(麻将)等等。除此之外,又一句非常经典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也已经成为了收入英文字典的标准英文词组。在2010年全球热映的3D电影《阿凡达》这部原版的美国大片中,在播放了1小时40分左右的时候,主人公就说出了一句字正腔圆的“longtimenosee”。

很显然,以上这些词汇随着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奥运会﹑世博会成功举办后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再加之搭载上了网络和各种媒体的传播快车,这些汉语词汇就跟电影大片“功夫熊猫”一样成为了全球大热门。

2 用模因与模因论创造出中式英语——“给力”/“Geliable”

2.1 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模因论(Memetics) 最早出现于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 1976年出版的 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这本非常畅销的书。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Dawkins引出了与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并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概念[2]。因此,作为模因论核心概念的模因(meme) 最早源于社会生物学。它是模仿基因(gene) 一词而创造出来的,之后,模因的概念被引入《牛津英语字典》,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后来,Dawkins的学生Black More将模因的定义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化。他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3]。因此,模因先期首先被定义为是“文化模仿单位”,如想法思潮,建筑风格,时髦用语,时尚服饰等等。后期的模因才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4]。

Dawkins之前曾经提出过模因是从大脑到大脑的信息单位。因此,模因论(memetics) 常把模因比喻成“病毒”(viruses) 通过感染(infect)而寄生(parasitize)于新宿主的大脑,随时再“感染”给更多的(宿主的)大脑[4]。假如基因是基于生理上的遗传,那么,模因就等同于文化(广义、狭义)上的复制和传播。基因的遗传是生物的,呈现出被动、惰性、静态;而模因是文化的,是主动的、能动的、动态的。Heylighen认为,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并随后被传递,要经过4个不同生命周期[5](见图1)。

图1 模因的不同生命周期

2.2 受模因影响创出新词“给力”/“Geliable”

“给力”一词最早出现在2010年,随即便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国门且跨越了太平洋。“给力”最早源于在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的使用。在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给力”一词的广泛运用,它开始在中国网络上成为热词。由于它具有精彩、很棒的意思,因此很快在日常生活中窜红。目前“给力”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词义也变得越来越广,“有面子”,“有作用”,“支持”,“力挺”都可以用“给力”这当下最给力的两个字来概括。

然而仔细思考之后,笔者发现“geliable”一词的出现,却打破了之前造词的惯例,充分体现了模因对于一门语言或者词汇的影响。

试用构词法来解构一下“geliable”和“ungeliable”两个词。“Geliable”其实是从网友发言中的“ungeliable”转化过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先有了“不给力”再有“给力”。根据基本的英语构词法的规则,前缀“un-”在英语中表示否定,后缀“-able”表能力。中间的“geli”是取自中文音译的发音“geili”。一般“给力”是作为形容词出现的,比如:XX很给力。(老师的讲解真给力),给力的……。(给力的黄金周),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下也会有其他词性。比如就两个字“给力”单独出现的情况下,一般可以看作动词。

流行语,尤其是网络语言一直被认为主流但不严肃,仅仅在市井草根中流传使用,但是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让一向以严谨庄重为特色的党报——《人民日报》一下子惹眼起来。更加“给力”的是:“‘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后接着又出现在了全球发行的《纽约时报》上。紧接着,“给力”和“不给力”的英语创新词“geliable”和“ungeliable”就都在“生活周刊”的微博中传递开来[6]。

按照英语构词法,“geliable”和“ungeliable”这两个词很好地模仿并遵循了英语新词产生的规则。对应模因论来看,它依次经历了从被“同化”到“记忆”再到“表达”并最终被广泛地传播开来。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嫁接,是中国人灵活使用英语和母语造词的一次思维上的创新。是中国人创造性地运用模因理论的结果。

3 符合模因周期的中式英语——“给力”/“Geliable”的具体实现

让我们看看“geliable”和“ungeliable”在模因的这四个不同周期中的具体实现:

3.1 同化环节

宿主(我们)首先发现了英语构词的模因:动词+“-able”以构成形容词的方式在大家的多年英语词汇学习中已经耳熟能详:

E.g comfort(v.)+able→comfortable舒服的。

un+comfort(v.)+able→ uncomfortable不舒服的。

change(v.)+able→changeable可变的。

un+change(v.)+able→unchangeable不可变的。

suit(v.)+able→suitable适当的,相配的。

un+suit(v.)+able→unsuitable不适当的,不相配的。

人们之所以能想到在拼音“geli”后面加上“-able”的形容词后缀,构成“geliable”;用“un+geli+able”构成“ungeliable”可以用以下两种情况解释:

以“-able”结尾的形容词一般有两种情况:

(1) v.+able→adj.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形容词其意义为“能……的”、“可以(被) ……的”、“适合于……的”、“值得……的”等,有被动含义。例如:reliable(值得依靠的),drinkable(可以饮用的),eatable(可食用的)。

(2) n.+able→adj.这种形容词意为“具有……特点的”,如valuable(有价值的),reasonable(有道理的),comfortable(舒适的)。目前新词“给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就基本符合以上的两种情况。

3.2 记忆阶段

指这种构词模因在宿主(我们)脑海中得以保留。记忆的时间可长可短,在脑中的时间越长,被表达和传播的可能就越大。另外,“un”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几乎可以随意地加在形容词前构成反义词,因此可以用来代替“in-”或“dis-”等否定前缀。这点也可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通过模因创造出的“给力”的否定形式会是“ungeliable”了。

3.3 表达阶段

指模因必须从宿主(我们)的记忆中脱离出来转而进入能被感知的物质外形中的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个词最普遍的表达方式非话语莫属了。当然,其他还有文本﹑图片等形式。因此,“给力”或“geliable”频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表达或者各种媒体中也就自然诠释出了它在表达阶段的具体实现。人们会用:“今年黄金周的天气真给力啊!正好适合旅游。”“今年的基金股票太不给力了!”“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很给力!”等等很多带有“给力”两个字的句子表达他们的想法。《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等各种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也纷纷大胆使用这个新词,无论是“给力”或是“geliable”效果都非常给力。

3.4 传输阶段

宿主(我们)以口语和文本的形式把模因传递给新宿主(他们或者人们)。人们的口头表达或是新闻媒体作为模因“给力”的载体,将它迅速传输给其他的宿主。在被传递的过程中,模因可能会发生变异,形成复合体,因此就有了我们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多种表达形式。

1) CPI创 25月新高,食品给力 74%。(《沈阳晚报》 2011年11月12日)

2)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2011年11月12日)

3) 高房价给力光棍节 。 (《东方早报》2010年11月12日)

4) “给力的日子”。(《科技日报》2011年11月15日)

5) 贿赂渐成酒业经营“给力剂”。(《人民公安报》2010年11月15日)

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英语的词汇无疑在不停的扩充,“他国式英语”早已屡见不鲜。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的贡献占到了5%到20%,已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语言的来源。很多外国人对中式英语非常感兴趣,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里边竟然有超过2500条中式英语例子。在这些拥护中式英语的外国人眼中,英语字典邂逅中国语法,中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

“Geliable”或“Gelivable”/“给力”作为一个新词,灵活﹑形象且符合时代气息,这个词无论是从构词还是发音都体现出了模因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中国化”英语的极好诠释。

4 结语

新的事物总会涌现,随后与旧事物并存。有的会替代旧的,有的会在发展和运用中慢慢发生演化。词汇也是如此。在语言的变化中,词汇的变化和发展无疑最快。由于社会的变革,科技的飞速进步,国际往来的日益频繁,尤其是网络宣传媒体的普及和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融汇进中国的汉语,随着时光的流失而逐渐本土化。反之,中国的词语也必将感染上国际色彩,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也将会得到外国媒体和全世界普通大众的认可并最终被接纳,被使用起来。

社会在变化,语言在变化,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也在变化。英语是这样,汉语也是这样。随着来源多种多样的新词不断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语言的使用者、语言的传播和接受者、语言的学习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多留心词语的现状,观察其变化,并努力探寻它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词的构成方法,最终不断提高自身对词汇的认知能力,让词汇更好地为我们的思维、沟通、文化交流发挥巨大作用。

[1]龚冰蕾.英语词汇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 ersity Press,1976.

[3]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 ersity Press,199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54-64.

[5]Heylighten,F.What Makesa Meme Successful[A].Proceedi ngs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xiat ion International.De Cybernetique,Namur),1998.

[6]刘新荣.“给力”:强势语言模因是这样打造的[J].语言新观察,2011,(07):141-144.

猜你喜欢
模因新词中式
声音·数字·新词 等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学诗偶感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