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对心脏神经症患者的疗效研究

2012-11-10 02:54刘名姓李和军李秀珊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神经症针对性心脏

刘名姓 李和军 李秀珊

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对心脏神经症患者的疗效研究

刘名姓①李和军 李秀珊△

目的 比较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与单一药物治疗对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4例心脏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症状特点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初和治疗后2,4,6,8,12周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定对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第6周HAMA、HAMD出现改善(t=2.31,P<0.05;t=5.24,P<0.01),研究组则在第2周出现明显改善(t=2.33,P<0.05;t=6.35,P<0.01),并且治疗各周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3.17,4.73,6.08,6.07,5.90;P<0.01,t=5.70,15.32,14.81,14.55,15.10;P<0.01);两组在治疗第2周开始TESS值均出现升高,对比无显著差异(t=0.47,P>0.05),但研究组自第4周开始降低,而对照组继续升高,两组自第4周开始对比有明显差异(t=7.56,14.53,36.97,71.28;P<0.01)。结论 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心脏神经症安全、快速、高效,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心脏神经症;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治疗;临床疗效

心脏神经症又称神经循环衰弱,Da Costa综合征,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是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大多由于紧张,情绪激动和精神创伤等因素引起,此外,过度劳累以及体力活动过少时,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症。目前临床对此症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但由于此类药物的副作用[2]问题,使单一药物治疗的应用受到限制。研究显示,本症的非药物治疗疗效确切[3]。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并与单一药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8年-2010年入院的54例心脏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研究组年龄35~65岁,男性9例,女性18例;对照组年龄37~64岁,男性7例,女性20例,两组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符合ICD-10 F45.30关于心脏神经症诊断标准,入组前需排除心脑血管等躯体疾病。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全部患者在治疗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及症状特点原则上给予长效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选用副作用相对较轻的SSR I类药物,各药物用药量,加药时间,维持药量及时间均按常规应用,治疗过程出现的副作用给予对症处理,对于严重副作用不能耐受者停药处理,好转后换用其它药物,禁用MAO I类抗抑郁药,治疗中不合并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疗程12周,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开展精神科针对性心理干预。在治疗初,治疗第2,4,6,8,12周采用HAMA[4]、HAMD[4]、TESS[5]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1.2.2 针对性心理干预 针对心脏神经症症状特点进行以下干预①针对病人的焦虑情绪,医务人员要与病人多交谈,解除心理负担。保持乐观态度,使病人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医治计划;②针对病人情绪不稳,波动性大,医务人员要敏锐地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及时做好解释疏导等心理工作,为病人营造愉快心境;③针对病人多疑的症状特点医务人员工作时要举止大方,行为自然,以减轻病人的猜疑,赢得病人的信任;④针对病人不能被理解,孤独感应与病人多接触、多交谈,让病人有被理解、被重视感;要强调家庭离不开他们,并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安慰,从而在精神上起到正性作用;⑤针对病情不确定感,医务人员要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工作,让病人了解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知识,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加强支持性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病情,主动分析病因,消除疑病心理,减轻烦躁,打破其恶性循环,若有类似症状且已痊愈的病人可让其现身说法,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同时鼓励病人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及体育锻炼,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活、工作中去。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自己的价值,提高生活质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1.3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ς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后HAMA和HAMD对比显示,对照组第6周症状开始出现改善(t=2.31,P<0.05;t=5.24,P<0.01),而研究组自第2周症状即出现改善(t=2.33,P<0.05;t=6.35,P<0.01),第4周改善程度非常显著(t=3.75,P<0.01;t=12.99,P<0.01),持续改善至治疗结束,治疗各周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安全性方面:两组在治疗第2周开始均出现一定副反应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t=0.47,P>0.05),研究组自第4周后的值开始降低,而对照组继续升高,研究组至治疗结束始终维持在低水平分值,而对照组随治疗进行有持续升高趋势,两组自第4周开始对比有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比较s)

注:两组间各周比较*P<0.05,* *P<0.01;两组内各周与入组时比较▲P<0.05,▲▲P<0.01

时间(周) HAMA HAMD研究组 对照组 t TESS研究组 对照组 研究组 对照组0 20.4±6.1 21.1±3.8 21.2±1.6 21.2±2.0 - - 0.51, 0, -2 17.1±4.1▲ 20.9±4.7 18.6±1.4▲▲ 21.1±1.8 11.3±1.5 11.5±1.6 3.17**,5.70**,0.47*4 15.4±3.3▲▲ 20.7±4.8 16.2±1.2▲▲ 21.0±1.1 9.3±1.6▲▲ 12.3±1.3▲ 4.73**,15.32**,7.56**6 13.7±2.6▲▲ 18.8±3.5▲ 13.6±1.5▲▲ 18.9±1.1▲▲ 7.3±1.8▲▲ 13.2±1.1▲▲ 6.08**,14.81**,14.53**8 10.8±2.9▲▲ 16.2±3.6▲▲ 11.2±1.2▲▲ 16.8±1.6▲▲ 5.3±0.3▲▲ 14.1±1.2▲▲ 6.07**,14.55**,36.97**12 8.8±1.9▲▲ 14.2±3.6▲▲ 9.2±1.2▲▲ 13.8±1.6▲▲ 3.3±0.5▲▲ 15.1±0.7▲▲ 5.90**,11.96**,71.28**

3 讨 论

心脏神经症约占心血管症状患者的10%[6],虽无器质病理改变,但患者的主观体验非常痛苦,造成工作生活受到长期严重的影响。虽然药物治疗对本症有一定的疗效,但仍不能达到患者全面康复的目的。随着目前对该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病机制的全面认识,非药物治疗对本症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症状特点,通过将针对性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与单一药物治疗的对比发现,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针对性心理干预较单一用药起效时间早,对症状的改善更彻底,而且治疗的副作用小(见表1),原因在于:本症发病除生物学基础外,病前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如敏感、多疑、不能被理解、孤独感、情绪不稳、易波动、焦虑、抑郁等表现,以及起病时常伴一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因此单一药物治疗作用非常有限。虽然患者的主观支持度较高,但患者对社会支持度利用不够,对应激的缓冲作用差,所以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非常必要。实践证明,能改善患者认知,维持患者正确情绪体验,增强对日常应激因素的缓冲,学习到积极的应对方式,引导其自我觉察,自我探索,自我认识,以及否定自我的病态行为模式,改变性格缺陷,提高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康复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患者由于症状改善快,对药物的依赖性降低,用药量较单一药物治疗小,相应减轻了药物副作用,提高了治疗安全性。

通过本研究得出,针对性心理干预作为一项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在治疗心脏神经症过程中优势明显,与药物合并治疗心脏神经症较单一药物治疗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全面促进患者康复。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62269

[2]沈渔村.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12689

[3]王孔芳.非药物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4,26(5):7472748

[4]朱昌明,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2140

[5]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02153

[6]陈洁清,黎观梅,梁高燕,等.系统心理护理对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6,12(30):284522846

Curative Effect of PertinentM ental I 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Drugs on Cardiovascular Neurosis.

L iuM ingx ing,L i H ejun,L i

X iushan.T he F if th H osp ital of T angshan,T angshan063000,P.R.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tin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w ith drugs to singl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neurosis.M ethodsA total of 54 patients w ith cardiovascular neurosis were random 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which used drugs combined w ith pertine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which used single drugs,using HAMA,HAMD,TESS to test efficacy and safety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t ime of 2,4,6,8,12weeks.ResultsCompared to befor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began to improve at 6 weeks(t=2.31,P<0.05;t=5.24,P<0.01)while the study group at 2weeks(t=2.33,P<0.05;t=6.35,P<0.01).The improvem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at each week(t=3.17,4.73,6.08,6.07,5.90;P<0.01)(t=5.70,15.32,14.81,14.55,15.1,P<0.01).TESS scores began to rise in both groups from 2 weeks(t=0.47,P>0.05)w 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TESS began to reduce from 4 weeks in study group and rise in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from 4 weeks(t=7.56,14.53,36.97,71.28,P<0.01).ConclusionIt ismore safe,rapid and high effective to cure cardiovascular neurosis by pertin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 ith drugs than single drugs.

Cardiovascular neurosis;Pertin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Combined treatment;Psychological nursing;Clinical effect

① 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医院 063000 △通信作者

2012206226)

猜你喜欢
神经症针对性心脏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心脏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精神科医院门诊患者SCL—90测验结果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