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研究

2012-11-10 02:53杜玲利范志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总分量表

杜玲利 范志光 魏 欣 李 英

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研究

杜玲利①范志光①魏 欣①李 英②△

目的 研究城市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以吉林市两所小学的四~六年级的23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选用BPAQ攻击行为问卷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攻击性的总分(t=22.442,P=0.016)以及愤怒(t=22.157,P=0.033)和身体攻击(t=22.884,P=0.005)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在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得分中言语攻击因子与孤独感(P=0.004)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减少留守儿童孤独感能够帮助降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

健康心理学;攻击行为;孤独感;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村人数越来越多,由此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据调查,全国7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7326万人,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全体留守儿童的52.86%[2]。这表明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群体。小学是促进个体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情绪表达比较外显,不善于修饰和控制,因此他们需要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因为长期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产生了许多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孤独、自卑、敏感、不安、胆怯、任性、报复等,并且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暴力化倾向[3]。在杜明翠、刘维璐等的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孤僻、人际交往水平较低、盲目反抗与逆反心理等方面[4]。同时,高亚兵的研究也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焦虑、孤独、情感冷淡、神经过敏等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行为特征[5]。

攻击行为就是“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6]。田维以BPAQ攻击问卷和CBCL量表为工具对1300名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教师问卷和学生自评问卷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7]。攻击行为的不断演变和恶化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关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表现很多,其中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最多的负性情绪体验[8]。在仲磊等人的研究中,采用儿童孤独量表为1122个儿童进行测试,发现有36.92%的儿童为重度的孤独,58.46%的儿童为轻度孤独[9]。池瑾、胡心怡、申继亮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留守儿童在消极情感方面的特征主要是孤独感和莫名烦躁,并且孤独感的差异尤为显著[10]。具有孤独感的儿童缺乏适当的社会交往,他们敏感并且对于一些消极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当,容易诱发其攻击行为的产生。目前,对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而城市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较少,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研究也就更少。因此本次研究旨在了解城市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在吉林市朝鲜族小学及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小学抽取四~六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248份,有效问卷236份(95.16%)。其中留守儿童共86人,非留守儿童共150人;男生97人,女生139人,平均年龄为(11.01±0.057)岁。

1.2 方法

1.2.1 BPAQ问卷 采用Buss-Perry攻击问卷,该问卷共29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共分为身体攻击(PA)、言语攻击(VA)、愤怒(A)和敌意(H)4个子量表。4个量表相加为攻击行为总分,得分越高代表攻击性程度越高。该问卷的Cronbacha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为0.873和0.821[11]。

1.2.2 儿童孤独量表采用国内学者修订的A sher等人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24个项目,内部一致性较好,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均可接受。周宗奎,范翠英通过预测得到的Cronbach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72[12]。

1.3 统计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和孤独感差异分析

以是否为留守儿童为分组变量对BPAQ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得分进行t检验,见表1。

表1 留守与非留守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和孤独感的影响s)

表1 留守与非留守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和孤独感的影响s)

注:*P<0.05,* *P<0.01,下同

项 目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t P身体攻击 25.86±9.81 22.31±7.7400.005言语攻击 14.48±4.70 10.339愤 怒 20.3 22.157* 0.033敌 意 22.13.93±7.390 21.929 0.055 AQ 总分 34.99±8.926 33.55±9.087 22.442* 0.016孤独感总分 76.57±19.932 84.45±25.840 1.191 0.235

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攻击性的总分(P=0.016)以及身体攻击(P=0.005)和愤怒(P=0.033)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2.2 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对留守儿童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AQ总分和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语言攻击与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其相关度为0.306。

表2 攻击行为与孤独的相关(r)

2.3 留守儿童的AQ总分、敌意和孤独感回归分析

由散点图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得分与敌意得分、AQ总分得分的线性关系比较明显。对于留守儿童的AQ总分、敌意和孤独感进行回归分析,以孤独感为自变量,AQ总分、敌意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孤独感与AQ总分的r=0.165,B=0.368,t=2.034,P=0.044,回归方程为Y=63.690+0.368X。而孤独感敌意的r=0.244,B=0.182,t=3.055,P=0.003,回归方程为:Y=15.752+0.182X。

3 讨 论

于存在不安全感倾向[13]。因为父母的缺失使他们感到被遗弃,因此留守儿童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关注来满足情感的需要。但是,周围环境往往难以给予留守儿童成长所需要的足够的关心与情感沟通。所以,当面对困惑或者挫折性事件时,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合适的宣泄途径与解决方法。这些事件的发生又造成较多负性情绪的产生与难以排解,使得留守儿童对于社会和他人存在较多的负性情绪和悲观的看法,因此留守儿童的愤怒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另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在父母的帮助下将社会规则逐渐内化,但是因为父母的外出使得留守儿童对于违反社会规则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会产生不正确的观点。此外,父母为了能弥补不能在子女身边照顾他们,往往给予儿童较多的钱财,这也为留守儿童更多的接触网络、影视等传媒提供了方便。社会适应过程所产生的负性情绪,缺乏适当的管教,较多的机会能够接触传媒中的暴力镜头,以及对于行为后果不能正确的判断,这些因素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较多的打架斗殴,使得留守儿童身体攻击以及攻击性的总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魏萍采用留守儿童问题行为问卷对南阳市的284名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的纬度上得分最高,并且在身体攻击这个因子表现最为明显[14]。

攻击行为中的言语攻击与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当留守儿童有较多的同伴或者足够强大时往往对其他的儿童采取身体攻击,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负性情绪宣泄后的欣慰,这类儿童也总是能够获得较多的伙伴。但是,大部分的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保护,往往成为其他儿童欺负与嘲笑的对象,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不受到欺负,并且缺乏适当的同伴关系来帮助自己,使得他们在受到别人欺负时更多的只能采取言语攻击来获得内心的平衡。因此,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抚养者真正能做到关心留守儿童心理需要与情感需要,树立适当的榜样,帮助儿童将社会规则逐渐内化;学校应该加大管理力度,教育力度,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尊重,真正的重视心理健康课,教授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简单的方法;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陪伴儿童,增加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率,不要拿更多的金钱来进行弥补,更不能仅仅关心儿童的学习成绩,每次沟通应把重点放在子女的情感与心理层面。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AQ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攻击性的各个因子中,身体攻击与愤怒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留守儿童各因子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八阶段显示这一时期的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克服自卑感,获得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需要获得来自父母及他人的肯定和表扬,特别是来自父母的。而华姝姝、郑捷妍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整体安全感不高,主要集中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265

[2]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25

[3]张秋.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J].铜仁学院学报,2010(4):90293

[4]杜明翠,刘维璐,刘晶晶,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3):41243

[5]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172919

[6]詹方方.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912892

[7]田维.移情训练对留守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8]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2327

[9]仲磊,杨映萍,罗永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76279

[10]池瑾,胡心怡,申继亮.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8,8(9):54257

[11]王庆生,郝加虎,黄朝辉,等.Buss-Perry攻击问卷信效度评价[J].安徽医药,2012,16(2):2082210

[12]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4):4422444

[13]华姝姝,郑捷妍,简宝婵.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66267

[14]魏萍.南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30(1):111211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andLonelin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D u L ing li,Fan Zhiguang,W ei X in,et al.

J ilin M ed ical College,J ilin132013,P.R.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lonelinessof left2behind children.M ethodsBPAQ and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236 students of grade 4~ 6 of two pr imary schools in Jilin,86 of whom were left2behind children,and 150 were not,97 were boys,139 were girls.Results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ft2behind and the non2left2behind children in the scores of BPAQ(t=22.442,P=0.016),indignation factor(t=22.157,P=0.033)and bodily aggression factor(t=22.884,P=0.005).②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verbal aggression and loneliness(P=0.004).ConclusionIt’s helpful to reduce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of the left2behind children if we decrease their loneliness.

Health psychology;A ggressive behaviors;Loneliness;Left2behind children

① 中国.吉林医药学院(心理学本科生) 132013 ②吉林医药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通讯作者 E2mail:jlliying2005@163.com

2012206211)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总分量表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