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信息

2012-11-15 22:26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6期

国内科技信息

201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超17万件

201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113万件,同比增长27.4%。其中国内专利权人发明专利11.2347万件,同比增长6.3个百分点,占总量的65.3%。2011年,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十二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不含直辖市)分别为深圳、杭州、南京、广州、西安、武汉、苏州、成都、无锡、长沙。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分别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透露,截至2011年底,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1288件,首次超过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2010年底这一数字还仅为1.7件。他说,这充分显示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指标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专利创造的显著促进作用。

此外,去年我国共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17473件,同比增长35.3%。

In 2011, the total of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s in China amounted to 172113. Among them, the invention patents by patentees in China rose by 6.3 percentage points from the previous year and added up to 112347,accounting for 65.3% of the total.

我国科学家探索治疗“血癌”新方法获显效

来自浙江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创建了一套系统治疗“血癌”的新方案。据介绍,较之国际通用治疗方案,这套新方案具有价格低廉、治疗相关死亡率低、疗效好等优势。以浙江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教授金洁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和推广应用》,近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新方案能取得与国外高剂量的化疗药物相当甚至更好的治疗结果——超过80%的患者治疗数次后症状完全缓解,治疗后存活3年以上的病人为53%。而根据国际通用的白血病化疗方案(DA方案),这两项数据分别为57.3%和43.4%。同时,治疗风险也较国外降低一半,死亡率为5%。

金洁说,患者的治疗费用也大大降低——用国产药,治疗一年大约花费10万元,若用同类进口药物,费用是其10倍。

据介绍,这套方案目前已被国内专家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在浙江省的15家三甲和二甲医院以及18个省、直辖市的27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已治疗近千例患者。

Abstract

Chinese researchers found new treatments for leukemia, and more than 80%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ay expect complete remission of symptoms after being treated several times.

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已达53%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近日,科技部农村司司长陈传宏在科技惠及民生(农村领域)新闻通气会上介绍,近年来,科技部实施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在农村民生科技方面开展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业科技创新等7方面的重点工作。

据科技部农村司副司长郭志伟介绍,通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十一五”以来,在12省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8.35亿亩,5年共增产粮食4866.48万吨,亩产平均增加58.26 公斤,单产增长率为11.58%,增加经济效益852.92亿元。与全国同期粮食生产相比,增产粮食占全国同期增产量的17.04%,亩增产是全国平均亩增产21.45公斤的2.72倍。同时,12个省将已有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先后启动了主要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海水养殖种子工程、畜禽良种新品种选育等一批项目,显著提高了种业科技的创新能力。5年共选育农林动植物新品种2300个,成果应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300多亿元。

Abstract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China’s agricultural growth reached 53 %.

我国天文学家加紧研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消息,为了追寻暗物质的踪迹,紫金山天文台相关科研团队与国内同行合作正在加紧研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介绍,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宇宙25%,暗能量占70%,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5%。此前,他与外国同行合作发现一些不明来历的高能电子可能是暗物质粒子湮灭的证据。

为了进一步追寻暗物质的踪迹,常进的科研团队提出了研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计划,得到了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常进介绍,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暗物质并非易事,传统方法是采用大型探测器。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2号,探测器重达7吨。而我国正在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耗资少,重量轻,希望能在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突破。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计划已被列入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由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与空间天文研究部和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发。目前这颗卫星雏形初现,重约1.4吨,浑身布满线头,里面装了许多科学仪器。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块探测板,进行空间探测时它将会把海量的空间数据及时发送回研究人员的电脑中。

Abstract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make up 95% of everything in existence,while ordinary matter makes up just 5%.

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仍然是重点

科技部27日印发《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科研条件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科研条件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科研条件体系,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科研条件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推动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实验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使符合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的科研条件布局更加合理。科研条件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科学仪器新原理新方法,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形成20种以上具有原创性的科学仪器设备,200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科研用试剂、实验动物资源、国家计量基标准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科研条件开放共享程度大幅提高,科研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更加健全,科研条件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条件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科研条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优化科研条件自主创新和开放共享的政策环境,培育形成3~5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

规划还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科技条件平台和实验服务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和行业科研条件发展。加强科学仪器设备、科研用试剂、实验动物资源、科技文献信息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计量基标准研究,以及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推广。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聚焦民生问题

对帕金森症患者来说,选择植入脑起搏器手术,能有效缓解肢体震颤僵直,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进口的脑起搏器价格不菲,动辄二十多万元的价格让普通患者难以承受。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带领研究团队,经过长期攻关,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脑起搏器。该产品已通过临床试验即将上市,上市后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左右。近日,科技部社发司司长马燕合在民生科技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十一五”期间,社发司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围绕老百姓关注的难点和热点民生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创新,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马燕合介绍,在人口健康领域,通过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筛选了250种常见病、传染病、合理用药方面的科普图书,编制各种科普宣传材料100余项,组织15项健康科普宣传和培训活动,惠及公众8000万人;筛选了150项成熟的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面向全国17个省累计80多个县进行推广,培训医务人员近10万人次,服务患者近50万人次。同时,加快重大新药创制,助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配置到基层,为缓解民众看病难、用药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老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生活环境更宜居,科技部在生态环境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马燕合介绍,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了饮用水高效净化处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等一批关键技术,在“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等重点流域开展了规模化工程示范。在珠三角地区建立了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大气污染防治从以城市为重点转变为区域协调联合调控,这标志着我国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方面,科技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马燕合介绍,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目前已发展了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溯源、标准等技术;在生产安全方面,发展了煤矿瓦斯治理、非煤矿山尾矿库监测等技术。针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重点研发了监测预警技术,研制了一批救灾救急用装备,开发建立了重大灾害风险管理平台等。

数字化及科技服务业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尽管取得许多突破,但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现代服务业及其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薄弱、创新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

为此,科技部在2月22日正式发布《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产业要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较大进展,以加速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化、信息化转型,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投资前景看好,但列入《规划》的六大行业板块近期难有重大突破,建议投资者长期关注。

现代服务业前景看好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在我国源自1999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伴随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而发展。

进入21世纪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为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规划》指出,这些国家在继续将加工制造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薛胜文表示,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大致确定,当前经济发展已经逐步从过去的“工业经济”主导转向“服务经济”主导,加上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电子商务领域快速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业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投资前景被看好。

华讯财经投资顾问田江山指出,《规划》将现代服务定位为基于信息网络,是对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判断而得出的。

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的加强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特别是我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后,国际产业和资本正加速向我国的服务领域流动。

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等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增长空间。

薛胜文强调:“目前我国市场容量和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通过体制的改革创新来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

六大行业板块可长期关注

《规划》中指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大力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将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文化、数字生活、社会化公共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六大行业的发展。

对于这六大行业板块与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对此,薛胜文指出,《规划》的发布将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生积极影响。在这六大板块中,他对物联网、电子商务领域更为看好。他建议重点关注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领域,也可适当关注涉及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的相关领域和上市公司。

田江山则认为,这六大行业由于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也不同,相应的六大股票板块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由于基础较为扎实,本身已经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随着《规划》的提出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数字化以及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具备很大的投资潜力。

但薛胜文建议:“这六大板块短期内或难有较大突破,但是长期看其投资潜力和价值较大,值得重点关注。”

他认为行业投资者如果借机进入这六大行业领域,首先需要明确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把握市场主流趋势,做好自身定位是关键。其次,通过加强企业竞争实力,防止企业间同质化现象。另外,还要通过多领域合作、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

我国科学家实现首次拓扑量子纠错

2月23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重点报道了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刘乃乐等的研究成果,这项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的研究,取得了可扩展容错性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据悉,这也是量子信息领域以中国为第一单位发表在《自然》上的首篇长文。

量子计算机由于其超越经典计算机极限的强大并行运算能力,成为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学术界公认的长期困扰其物理实现的最大问题“消相干效应”,即量子计算机不可避免地与环境耦合而产生的各种噪声使计算过程产生各种错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中科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潘建伟团队经过3年的艰苦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一套全新实验技术,将双光子纠缠的亮度提高了4~5倍,八光子簇态的总效率至少提高了200倍,仅用80天时间就完成了以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实验。同时,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滤除噪声的八光子干涉仪,成功制造出并观测到了具有拓扑性质的八光子簇态,并将此簇态作为量子计算的核心资源,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

这项工作在实验上迈出了可扩展容错性量子计算的第一步,在量子计算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然》审稿人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原理性实验,一个艰苦卓绝的英雄主义的量子光学实验”,并专门发布新闻简报,邀请著名量子光学专家詹姆士·佛兰松教授撰文介绍。

我国陆地卫星图像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来自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消息称,目前正在运行的资源一号02C卫星和资源三号卫星在轨测试性能良好,图像质量超过以前国内陆地观测卫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12月22日和2012年1月9日,资源一号02C卫星和资源三号卫星两颗陆地观测卫星分别成功发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承担着两颗卫星地面综合处理系统的建设任务,并分别在数据首次下传的当天成功处理出卫星遥感影像。

资源一号02C是首颗专门为我国国土资源用户定制的业务化运行卫星,卫星搭载有两台空间分辨率为2.36米的全色高分辨率相机(简称“HR相机”),以及一台空间分辨率为5m/10m的全色/多光谱相机(简称“PMS相机”);资源三号是我国首颗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卫星搭载有一组空间分辨率为2.1米(正视)和3.5米(前后视)的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简称“TLC相机”),以及一台空间分辨率为5.8的多光谱相机(简称“MUX相机”)。

受国土资源部委托,资源卫星中心负责开展资源一号02C卫星工程在轨测试任务。根据技术要求,在轨测试内容分为三部分:卫星服务系统测试、卫星有效载荷与图像质量及地面系统测试、应用评价测试等。在轨测试期间,卫星先后进行了调焦、调增益、侧摆成像等。目前,相机处于锁定状态,地面系统每天正常接收和处理两颗卫星下传的遥感数据,图像质量超过以前国内陆地观测卫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资源卫星中心已将数据提供给用户单位,正在开展应用评价的工作。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PM2.5限值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我国将有2/3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要求。”在国新办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介绍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情况。

据悉,2月29日,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此配套,环保部同时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技术规定》与《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通知》。

与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强调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进一步扩大了人群保护范围。

标准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八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将有效数据要求由原来的50%~75%提高至75%~90%;更新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颗粒物等污染物项目的分析方法,增加了自动监测分析方法;明确了标准分期实施的规定。

吴晓青表示,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PM10、PM2.5等污染物的限值,目前仅与发展中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普遍采用的世卫组织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

“新标准仅仅与世界‘低轨’相接,要正确实现与WHO提出的指导值接轨,还将有更长的路要走。”吴晓青表示。

为科学监测PM2.5,吴晓青介绍,环保部门还将调整和优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合理布局全国环境空气的监测网络。

中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空燃料 将接受民航适航审定

昨天,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中国石化研发的1号生物航煤适航审定申请,这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种生物航空燃料。

中石化于2009年启动1号生物航煤研发工作,2011年在实验室工作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将杭州炼油厂原有装置改造成一套2万吨/年生物航空煤油工业装置,可年产6000吨生物航空煤油。这套装置从2011年12月12日开工进油以来,运行平稳,已加工生产出70吨左右的生物航空煤油。

按计划,1号生物航煤适航审定申请受理后,民航局将正式启动对中石化生物航煤产品的适航审定,根据国际通行的检测标准进行实验室性能检测、相容性试验和验证试飞等一系列审定工作,在确保航空器使用安全后,才能正式批准用于民航商业飞行。

中国石化生物航煤是以多种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加氢技术、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技术生产。目前,中国石化正在积极拓展生物航煤原料来源,努力开发餐饮废油和海藻加工生产生物航煤的技术。

目前,国内航煤消费量保持每年13%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国际5%的增长水平,2010年国内航煤消费已达到1800万吨以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李健表示,我国已成为航空燃料消费大国,而按照有关国际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生物航煤将达到航油总量的30%。

研究揭示植物感受UVB分子机理

2012年3月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北京大学邓兴旺教授研究组合作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ultraviolet-B perception by UVR8”的论文,解析了植物拟南芥感受紫外线B波段(280~315 nm)的光受体UVR8的晶体结构,并对其感光机理做出了解释。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提供能量,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例如发芽、开花等)。植物对于光的感受,是通过一类叫做光受体的蛋白执行的,光受体感受光信号,再把信号传给下游调控因子,从而使植物做出相应反应。

对光受体感光机理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生物学家的目光。植物的红光/红外光受体、蓝光受体发现较早,目前都有比较深入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研究。但是紫外线B波段的光受体,在2011年4月才被鉴定,研究人员发现,在拟南芥中,一个名为UVR8的蛋白正是人们寻找了许久的紫外线B波段的光受体。生化实验为其感光机理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紫外线(280~315 nm)照射会使UVR8从二聚体变为单体,但是具体分子机理的阐明,还有赖于高分辨率的结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一公与邓兴旺的研究组合作,获得了UVR8野生型以及两个突变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1.8埃~2.0埃)。这些结构显示,UVR8在紫外线B波段光照之前,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单体形成的二聚体,其中每个单体由7个富含b-折叠的WD40结构域组成。两个单体通过众多氢键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野生型与突变体UVR8结构的比对,以及进一步的基于结构的生化分析,作者阐明了UVR8的感光机理:UVR8单体中,两个色氨酸(W285和W233)组成了感受紫外线B波段的核心基团,当受到紫外线(280~315 nm)照射时,两个色氨酸的吲哚环电子被激发,破坏了W285和W233与相邻的两个精氨酸R286、R338之间的紧密的电荷作用(cation-p interaction),影响了R286、R338在结构中的稳定性,而R286、R338正是参与形成两个UVR8单体间氢键的关键氨基酸,二者受到扰动,破坏了相应氢键,从而使UVR8二聚体解聚。

这些成果为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理解植物感光机理提供了帮助,也为进一步的计算机模拟、生物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去年我国完成61项极地科考任务

国家海洋局近日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度我国共完成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61项,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科考成果。其中完成南极科考任务37项,北极科考任务24项。

据统计,2011年度,我国执行南极科考的总人数为226人,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37项。

其中,我国南极昆仑站区域对建成的深冰芯钻探场地作了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天文观测仪器设备安装任务,开展了冰雪、气象、环境等多学科考察。

长城站区域除气象常规观测外,还开展了站区周边地震观测与研究、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有机污染物研究及环境监测、地衣研究、海洋生物研究、电离层研究等科学考察项目。

中山站区域在继续开展高空大气物理、地磁、重力固体潮、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常规气象和臭氧等常规观测项目基础上,还开展了鱼类多样性调查、验潮站基层标定、东南极地质调查研究、极地遥感项目验证等科研项目。

南大洋考察时间17天,累计大洋调查航程1447海里,定点调查作业站位64个,考察内容涵盖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多个专业。

我国去年参加北极黄河站区域年度考察的总人数为83人,完成科考项目24项。主要围绕空间物理、生物和生态环境变化、冰川、测绘等学科开展研究。同时,结合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开展了有关的政策和标准规范制定等项目的调研工作。

据悉,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已于日前启动,这是我国极地领域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个极地专项,计划在5年内完成,将充分利用现有的一船四站的极地考察平台,实施5次南极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围绕极地环境考察与评价、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开展工作。

颜宁小组发现脱落酸信号转导新机制

2007年不满30岁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颜宁,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回国的几年间,颜宁教授研究组主要聚焦于膜蛋白,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相关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的论文。

近期颜宁教授研究组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inhibition of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abscisic aci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SnRK2.6, by the protein phosphatase ABI1”的文章,报道了拟南芥ABA信号通路中的一种关键调控因子——SnRK2.6的激酶位点结晶结构,并从中发现了一种ABA信号转导新机制,这将加深我们对于ABA下游信号通路的理解。相关成果公布在《生物化学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脱落酸(Abscisic Acid),简称ABA,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植物激素分子之一,它具有控制、气孔关闭、影响种子发芽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保护植物对抗逆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ABA受体的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

2009年4月,Science杂志同期发表了两个研究组的独立成果,他们发现了同一家族蛋白PYR/PYL/RCAR(PYLs)是ABA的潜在受体。半年之后,包括清华大学颜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内的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的五个研究组几乎同时报道了有关ABA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证实了PYL家族蛋白是ABA的直接受体,并揭示了ABA调控PYL蛋白抑制下游PP2C的分子机制。

这一系列对于ABA受体发现并鉴定的工作入选2009年Science评选的该年度“科学十大进展”。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组成员又深入分析了ABA信号通路的下游调控元件,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sucrose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SnRK)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Ser/Thr类蛋白激酶,也是ABA信号转导通路的中一种关键正调控因子。这种激酶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比如ABA,渗透胁迫,或者磷酸化胁迫相关转录因子,以及离子通道,这些将保护植物免于脱水,或者高盐化。

研究证明无胁迫情况下,SnRK2(SnRK2.6/2.3/2.2)能通过组件A PP2Cs调控,但是其中的机理目前还并不清楚。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了SnRK2.6的酶活性位点晶体结构(2.6 angstrom),通过结构导向的生化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SnRK2.6和ABI1之间存在两个不同的连接处。这两个连接处将SnRK2.6和ABI1锁在一个方向上,从而SnRK2.6的活性环对着ABI1脱磷酸催化位点。

这些研究数据说明了SnRK2.6的新作用机制,这对于解析ABA下游信号通路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颜宁研究组在2012年还最新发表了一篇Science文章,报道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这提供了TALE蛋白的改造基础,极大地拓宽了TALE蛋白在生物技术应用上的前景。

我国基本建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框架体系

通过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农田、矿产、建设用地等信息一目了然,用地项目审批业务可在全程网上进行并随时查询数据,地质灾害现场通过视频得到远程实时监控,来自卫星、航拍、地面的监测数据能够统一整合分析……

记者在今天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框架体系,“十二五”期间还将进一步打造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智慧国土”。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现全国每年覆盖一次、重点地区每季度覆盖一次的数据调查监测,对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矿山、重点地质灾害点基本实现实时监测;面向地质找矿战略突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提升国产遥感卫星陆海观测业务能力,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土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对航空摄影、无人机、地面摄影等各种传感平台及其数据统筹管理;加强深部探测,获取深度超1万米岩芯等深部地质信息。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通过构建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网上管理运行体系,并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对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等一系列平台软件,以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1年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公布

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经评审,决定:

授予“原发性小血管炎临床表型和发病机制”等43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恒星形成活动和恒星形成区的观测研究”等58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立体视频获取与重建技术及装置”等14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大型三维接触面试验设备系统和测试技术”等14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早期预警与干预技术及应用”等56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9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医学信息智能计算支撑平台与应用”等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

授予“在单晶硅片表面制备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方法”成果高等学校专利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