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路径研究

2013-01-21 14:21彭姣飞
关键词:绿道试验区旅游

彭姣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路径研究

彭姣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构建“绿色湖南”、“美丽中国”,在长株潭碳排放量突出、碳锁定严重形势下,构建长株潭低碳旅游实验区,需要从旅游相关政策、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建筑和游览等路径入手。

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路径

2012年多哈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低碳”一词更深入人心,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积极推进低碳旅游发展,成为旅游业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长株潭地处我国中南部,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2007年12月,长株潭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此基础上,2009年湖南省政府又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群,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构建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是低碳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意义

1.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按照尼古拉熊彼得的创新周期理论,继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席卷全球之后,第六次创新长波将以资源生产革命的形式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到来。该长波的一大重要标志和意义就是,开创一个以发展低碳经济、应用低碳能源、广泛使用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全球低碳新时代。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既将低碳经济的新长波由低碳先行国家启动并推广至全球,又制定了直至二十二世纪的全球低碳发展新纲要。[1]从此,世界将走向低碳经济的新型绿色发展道路。发展低碳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对于中国而言,是个紧迫的问题。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主动寻求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就是采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2]从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到旅游全过程的“六要素”,都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构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构建“绿色湖南”、“美丽中国”的重要元素

十八大报告首提“美丽中国”,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长株潭旅游试验区的构建是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绿色湖南”、“美丽中国”的重要元素。

3.可为其它城市建设低碳旅游试验区提供借鉴

最近几年,申报建设低碳经济试验区的城市和地区很多,如北京延庆县、海南、山东烟台等,这种扎堆现象引起舆论担忧。全国各地的景区和大型旅游区在节能减排,创建绿色景区上做出了许多自发地有创新性的探索,但由于规划不足,力度不够,多数为小打小闹。目前我国缺乏大型的低碳旅游试验区,建设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可为其他城市群建设低碳旅游示范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长株谭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构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选

长株潭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碳排放总量较突出,碳琐定严重。而旅游产业是天然的“无烟产业”、“美丽经济”,旅游业因占用的资源少,资源又可持续利用[3]。旅游发展的本质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其低碳的天然性突出,长株潭在城市试点低碳中,主选低碳旅游业作为转型行业,究其原因有:

1.长株潭城市建设中,工业结构比重偏重,“高碳”特色突出

长株潭产业结构中,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工业技术水平与装备相对落后,资源耗能型产业比重大,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以株洲市为例,株洲市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过分依赖高强度的资源投入,能耗较高的重工业比重大,城市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株洲的清水塘工业区,聚集了株冶、中株、智成等200多家重化工企业。2010年数据显示,该区域内企业每年新增固体废弃物占株洲市的80%;年排放工业废气占全市的71.7%;年排放工业废水占全市的三分之一。空气污染影响到整个长株潭地区,水污染对湘江乃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饮水安全都产生严重影响,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4]。长沙和湘潭也呈现“高碳”特色,目前仍主要以传统能源为主,风能、太阳能等低碳新型能源供应比重低,清洁能源发展缓慢。

2.长株潭城市建设中,城市原有文化保护意识较淡薄,特色渐失,违背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原则

长株潭三市历史悠久。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长沙是楚南重镇,秦置长沙郡,汉设长沙国。这座“楚汉名城”经历几千年盛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湘潭是“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祖地”。自明清以来湘潭是湖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城正街和窑湾一带,明清城市的格局还保留着一批古迹和历史建筑。不仅如此,湘潭还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也是农民运动等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株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长株潭三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代表城市原有文化的古建筑被拆除,古墓葬、古遗迹被毁。以长沙为例,有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长沙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实地调查工作结束,长沙城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9处,其中新发现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达250处,复查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处。新发现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缘于长沙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长沙老城区之外扩建了面积数倍于老城的新城,但已成弹丸之地的老城仍是城市的中心。复查的近现代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但集聚了历史文化精华的老城区古历史遗迹基本消失殆尽,仅留下5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懂城市文化传承,任意割断城市文脉的个别开发商对已成为文物的历史遗迹虎视眈眈,不惜违反《文物保护法》,摧毁已有文物,究其原因,利字当头。加之随着长株潭城市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长株潭三市的传统习俗、民间传说和地方特色风情也在逐渐消失,文物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千城一面,特色渐失,违背世界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原则。

3.长株潭旅游开发建设中,仍以传统工业开发模式为主

为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长株潭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湖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中,把低碳传统产业的旅游业开发模式等同工业开发,在开发一些旅游项目时,规划欠合理,城市中的小片森林被毁,完整的生态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皮,原有树木砍伐而引进新的物种,建造一些缺乏文化氛围的人文景观,加上缺乏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生态压力增大,对保障和维持城市生态与环境的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时,较少采用创新型产品,仍以传统设施设备为主,传统的设施设备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大量水电,耗能现象突出,“碳锁定”严重。不利于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构建。

以上是长株潭城市建设和城市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构建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当务之急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发展低碳产业,采用无碳能源,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世界上现有的低碳旅游示范区,从多路径着手,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构建。

三、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路径研究

作为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及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较少,但也非“零排放”产业,由于高度的关联性并伴随产业规模迅速扩展,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主要是来自交通、住宿、旅游建筑和旅游者的游览过程中。因此,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构建,需从政策、交通、住宿、建筑、游览等多路径入手做出表率。

1.政策上,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建立协调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可行的低碳试验区方案

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各产业碳排放差别很大,旅游产业其低碳作用日益突出。“两型社会”的提出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思想与城市经济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两型的核心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组关系。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构建是“两型”建设的基本元素。构建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首先应组建低碳旅游试验区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成立低碳旅游试验区,应成立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交通、环保、旅游企业、景区管理机构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制,根据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意见》、《湖南省“十二五”节能规划》、《湖南省“十二五”环保规划》等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建设项目和游览等入手,编制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目录,制定并示范一套高水准高目标的旅游低碳减排示范方案。其次,加强宣传力度,构建全民参与行动机制。通过在社区、企业、单位和机关、学校等地方,进行低碳、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营造低碳旅游的氛围,引导和鼓励旅游者选择低碳化的旅游方式,为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最后,积极学习和借鉴成功的低碳旅游景区、低碳城市、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低碳旅游试验区的建设不可闭门造车,需吸取多方经验,构建可行的方案,低碳旅游试验区才可持续发展。

2.在交通上,创新低碳旅游交通模式,大力推行“株洲模式”和发展长株潭之间绿道建设

推行“株洲模式”。株洲模式即绿色出行模式。株洲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2009年,为重点治理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启动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和“电动公交车三年行动计划”。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分两期投入两个亿,投放两万辆自行车,3小时之内免费供市民使用。公交车电动化行动计划是将株洲的700台公交车置换为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根据数据统计,电动公交车投放运营后,株洲每年节油约220万升,减少二氧化碳等各类有害物质排放14 730吨[5]。株洲的绿色交通系统,不断影响周遍城市,长沙和湘潭可借鉴株洲模式,形成统一的长株潭绿色交通体系。

发展长株潭绿道交通建设。绿道,1940年起源于英国,是指连接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区的道路,也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它主要为旅游者和骑自行车者进入的景观路线,没有机动车打搅。在长株潭景区间建设绿道,是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的重大举措。随着公共自行车不断普及,旅游者可以在绿道上自由驰骋,既锻炼身体又饱览沿途风光,符合保健和低碳理念。长株潭绿道建设应依托“江河风光带、路网绿化带”,串连沿线的历史人文古迹、旅游景点景区等节点,构建长株潭绿道建设网。长株潭绿道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一建设市域绿道。该绿道以长株潭市区为核心,三市区间依托湘江、浏阳河河道及长株潭城际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绿道,三市区又分别与外围区、县及乡镇的旅游资源通过绿道相连接,形成供三市市民和旅游者休闲的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6];二建设郊野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建设主要针对市郊区的旅游景点,依托城市建成区、大块绿地、水体和田野乡村构建生态走廊;三是市内绿道,市内绿道是连接城市内部的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城市内的重要旅游资源,包括城市休闲公园、街头绿地等,为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通过三种绿道的建设,形成长株潭各景区间的网络绿道交通。旅游企业针对景区间的绿道,设计含低碳和健身元素的旅游产品线,如设计“环湘江自行车游“,“伟人故里低碳行”、“骑车去靖港”等等。在长株潭绿道建设中,可学习和借鉴日本和新加坡的绿道建设经验。

3.在旅游住宿上,酒店应采取各种措施,推广低碳旅居生活理念

巩固和推广现有低碳举措。2009年7月,长沙市在全国率先推行 “宾馆酒店招待所及相关单位禁止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政策。据统计,2009年,长沙87家星级宾馆酒店一次性用品的消耗量每月比2008年同期减少约11万套件,一年减少约130万套件。同时,宾馆还采取通过安装“空调末端控制装置”,来限制室温过热或过冷。夏天宾馆最低只能把温度调到26℃,冬天最高调到20℃。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固体垃圾量,降低了二度环境污染,还可为长沙节约大量能源。此举措可继续深入到长沙的招待所或家庭旅馆。大力推广到株洲湘潭乃至全国的旅游宾馆。

借鉴和吸取其他酒店低碳经验。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构建,吸取国外和国内一些成功酒店的低碳经验。如在用水上,倡导引入新型节水设备,采取多种节水措施,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能源上,制定各主要部门用电、煤(油)能耗定额和责任制,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有条件的酒店倡导使用可再利用的能源(太阳能供热装置、地热等)系统;减少用纸:取消纸质介绍和旅游指南等,改为把这些放在电视介绍内容中;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发泡餐盒等一次性餐具,减少鲜花摆放、节约材料包装等等。同时,可制定低碳积分计划。酒店可制定低碳积分计划表,详细列明低碳标准。旅游者在前台登记,领取积分表,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旅游者下次入住,可直接抵扣相应价值的房费。

4.在旅游建筑上,旅游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贯穿低碳元素

长株潭旅游酒店、旅游景点景区、旅行社等在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尤其是旅游酒店,在建设过程中,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对新建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销售阶段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节能强制性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监督体系,严格监督。旅游企业应采用新技术对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餐饮等方面进行节能改造,同时应加快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大力发展和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对长株潭三市的古建筑,尤其是景区中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古遗迹,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保存建筑原貌,减少仿古建筑的出现。

5.在游览中,强化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

长株潭的旅行社,多推出低碳旅游产品。对旅行社的员工,尤其是销售人员,多进行低碳知识和低碳旅游线路的培训,普及低碳旅游方面和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方面的知识。通过销售人员的推销影响旅游者的选择,让旅游者意识到低碳旅游是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面向未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环保和全民参与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的意识。

对于旅游者自身来说,选择旅游线路,尽量能坐火车的不坐飞机,能跟团的不自驾车。确要乘飞机,可选择正确合理的航线,尽量少带行李。确需自驾,可团友拼车,实现能效最大化。在旅游景区尽量步行或租用自行车,在景区不随地乱丢垃圾,养成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在餐馆就餐时,不用一次性餐具,并自备水具,尽量不喝瓶装水,并食用本地应季蔬果,少吃反季节蔬菜。

最后,构建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后,需对试验区进行经营维护。在经营维护中,有关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要尽量遵守低碳旅游运营标准和相关产业指标。同时,通过碳汇林认购、低碳或无碳旅居出行活动等方式的推广宣传,扩大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的知名度,提高示范效应。

[1]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83-829.

[2] 刘 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81-82.

[3] 杨 洪,孙 跃,陈志军.“低碳旅游"视野下的湖南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17.

[4] 谢良兵.长株潭低碳路线图:从旅游起步[N].经济观察报,2010-08-18(5).

[5] 王富强.公共自行车,骑出绿色株洲[N].潇湘晨报,2011-10-12(A12).

[6] 吴敬东.基于低碳旅游理念的创意农庄项目开发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44-46.

A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Zhu-Tan Low-carbon Tourism Experimental Zone Paths

PENG Jiao-fei
(College of Tour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Green Hunan”, “Beautiful China”,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 the present seriousness in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lock-in, to construct the Changsha-Zhu-Xiang agglomeration low-carbon tourism experimentation area needs to explore from tourism policy, tourism traffic, tourism accommodation, buildings and visits.

Chang-Zhu-Tan agglomeration; low-carbon tourism experimental zone; the build path

F592.7

A

1673-9272(2013)04-0001-04

2013-04-10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长株潭低碳旅游试验区构建路径研究” ( 编号:201011BZZ42)。

彭姣飞(1977-),女,湖南双峰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低碳旅游与城市旅游。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绿道试验区旅游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18个自贸试验区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旅游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