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初探
——以湖南衡阳为例

2013-01-21 14:21陈祖展
关键词:文化景观衡阳物质

方 明,陈祖展

(南华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

关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初探
——以湖南衡阳为例

方 明,陈祖展

(南华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能够丰富当地的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能促进其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相辅相成, 非物质文化景观以旅游开发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衡阳;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展示了巨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景观生存的环境也开始恶化,这种状况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1]。非物质文化景观对城市旅游发展的作用不仅大,而且是持久和根本的。如何处理好发展城市旅游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2],对实现城市旅游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的双赢至关重要。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景观是描绘人们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音乐、戏剧、舞蹈、表演、曲艺、语言、宗教、地名等)所构成的文化景观,通过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感受到人类创造物[3]。人文地理学家Harm J.de Bli指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并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进行了专门讨论,指出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一些文化的无形要素,如戏剧、舞蹈、曲艺、艺术、饮食习惯、嗜好和禁忌、法律、制度、语言宗教等[4]。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景观,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1.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说,非物质文化景观作为物质或非物质元素的文化载体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非物质文化景观因其自身承载的文化元素而具有重要价值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能促进非物质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在妥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能创造出更多新的价值,使旅游业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5]。

2.非物质文化景观以旅游开发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对象并非直接反映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本身。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特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意识等精神内容、文化韵味和价值并不能直接地展现与传承,无论是其自身的传播与保存还是作为旅游的对象都需要经过载体的承载与转化,并经过物化或内化表现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旅游开发就是对其物化的形式与载体以旅游的方式加以组织、加工,并根据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需求的信息,将这些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转化为能进入市场的旅游产品。由于这些形式与载体承载着大量非物质的文化信息,因而其转化后的旅游产品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主要用于满足旅游发展高级阶段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衡山影子戏,无论是其历史渊源,还是它的影型制作工艺,无论是“一套锣鼓一人打,一台菩萨一人耍。”的表演形式,还是吸收了戏曲音乐、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营养成份的独特唱腔,无不展现出无穷魅力。正因为这些魅力的存在,促进衡山影子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进入文化旅游市场并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衡阳旅游的深度发展。

3.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刺激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为重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链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旅游开发可以从游客那里寻找到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人展现传统技艺或本领的全新市场,市场带来效益,效益必然会提升当地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或本领的认可与继承,从而促使当地民众认识到自己民族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价值,进而引发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达到重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谱系或传承链的目的。如衡阳石市竹木雕,巧夺天工,名匠辈出,通过创新发展与旅游开发,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重要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更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衡阳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衡阳石市乡于2011年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登记在册的民间艺人有58个,其中有多人荣获国家级“中国民间雕刻大师”称号,吸引了一大批当地广大青年争相学习与返乡创业,使竹木雕这一传统技艺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4.旅游开发能扩大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

旅游开发能创建新的传播途径,培养地域之外的观众或爱好者。旅游开发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对其开发的对象与经营的旅游产品进行大量的宣传与促销活动,这客观上造成了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的作用,为扩大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范围开拓了新的途径。如衡阳湘剧,近年来在衡阳湘剧团洪载辉团长的带领下,湘剧团收集整理剧本210个,曲谱270余个,出版了《衡阳湘剧音乐集成》,《衡阳湘剧剧本大全》,《衡阳湘剧脸谱大全》等书籍及音像制品19个,为它的传承和传播奠定了基础,在乡镇、旅游景点逐步建立了演出联系点,大力开拓戏剧市场,并与时俱进编创符合城市观、极具地域性欣赏口味的作品,提高了中国乡土戏曲在城市的生存拓展能力,同时也成为衡阳度假型旅游新的吸引点。

此外,以旅游开发作为实现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和传承的手段,开发过程中就要时刻把握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保持其的原真性,防止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非物质文化景观,才能使其在深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与当地的旅游事业达到的双赢局面[6]。据资料统计,衡阳市2011年实现旅游年总收入134.57亿元,增长30.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1.06亿元,增长30.9%。旅游外汇收入0.54亿美元,增长25.5%;接待国内外游客2465.79万人次,增长25.9%,其中:国内游客2452.89万人次,增长25.2%;国外游客12.9万人次,增长22.5%。[7]因此,在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2、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3、加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4、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三、关于衡阳市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景观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8]许多原先几乎被抛弃、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不仅随着城市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关于衡阳市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1)开发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多种旅游形式,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以感受、参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为主的浅层次旅游形式)的基础上,深化度假型旅游[9](以休息消遣、体验异域文化生活为主的较高层次旅游形式):衡阳湘剧,祁剧,衡州花鼓戏,衡州渔鼓,板桥荷花灯会;(3)加强在前两者基础发展出来的主题旅游(以学习、体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主的高层次旅游形式):南岳衡山朝圣旅游,耒阳公祭大禹,敖山庙会体验旅游,萱洲古镇明清建筑文化旅游,夏明翰、罗荣桓红色教育旅游等;(4)拓展(以深度体验、研究学习非物质文化景观为主的专业性旅游形式)特种旅游:衡山影子戏,石市竹木雕,蔡伦古法造纸工艺,雁峰酒酿造工艺,衡东大桥剪纸与“常宁板桥剪纸”等。[10]

通过这些具有地域特性和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衡州大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增强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城市旅游中获得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新的认知和再认识,总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11]。

四、结语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旅游开发所涉及到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决不仅仅局限于概念,笔者对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只是处于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相信后续研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的讨论、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认识与理解,并使之更为良性的发展和传承下去。

[1]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J].文明,2007,(4):9-13.

[2] Mini Li, Bihu Wu, Liping Cai.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08-319.

[3] 中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 ,(7):59.

[4] De Blij, Harm J. Human Geography——Culture, Society, and Space[M].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1982:22-28.

[5] 孙国学.基于旅游开发视角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66-169.

[6] 张 瑛.中国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的思考——以云南少数民族歌舞非物质文化景观为例[J].新西部,2009, (10):131-133.

[7] http://www.hengyang.gov.cn 2012.06.

[8] 陈 娟.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丽江地区旅游竞争态势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58.

[9] 江振娜,谢志忠.基于农村民俗文化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53.

[10] 中国旅游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旅游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66-268.

[11] 黄继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J].旅游研究,2009,(4):14-20.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Heng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FANG Ming, CHEN Zu-zhan
(School of Design and Art,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Huna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landscape can help to enrich the local travel content whereas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Taking Hunan Hengyang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in order to promote in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to adapt to modern soci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Hengyang; tourism development

F590.31

A

1673-9272(2013)04-0009-03

2013-03-24

湖南省科技厅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空间低碳化模式研究——以长沙为例”(编号:2013SK3116);2011年衡阳市科技局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基础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景观在衡阳市景观规划中的保护研究”(编号:2011KJ17)。

方 明(1979-),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及地域文化。

陈祖展(1969-),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性居住文化。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衡阳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