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教授运用芍胡汤治疗痛经经验

2013-01-22 18:21崔家康
中医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经行小茴香张老

李 宁,崔家康

(1.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09级本科生,河南郑州450008)

张磊教授(1929—),主任中医师,国家二部一局第二批师承制导师,现系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继承研究”课题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老从医60余年,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善治临床各种疑难病症。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则剧痛晕厥的一种病症,亦称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是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 a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1]。笔者有幸跟随张老侍诊,现将张老以芍胡汤为主方治疗气滞寒凝型痛经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痛经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历代医书中并无痛经之病名的具体记载,但对其症状之描述可在诸多医学著作中查到。汉代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隋代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故月水将下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至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首次出现“经行腹痛”之病名。

张老认为:外感内生之寒邪及情志内伤是引起痛经的重要原因。《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2]《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机体外感寒邪或阳虚寒从中生,可导致筋脉气血流通不畅,而经前及经行之时冲任之血下行,加重了气血凝滞,从而引起痛经发生。《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指出情志太过会引起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产生疾病。素性抑郁,或愤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而经前经行之时气血下注,胞脉气血更加壅滞,发为痛经。清代郑璿之《女科指南》曰:“多忧、思、忿、怒。忧思过度则气凝,气凝则血亦凝;忿怒已甚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气血凝结则涩而不流……”清代傅山之《傅青主女科》曰:“热极而火不化……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由此可知,寒邪抑或是情志之因所致之痛经均属于“不通则痛”,血行不畅又会伴有血瘀的发生,而病程长久者亦会出现以实为主、虚实夹杂之候。此为张老组方的着眼点,也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2 匠心独运,组方严谨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3]张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仲景之芍药甘草汤为基础,组方芍胡汤,治疗气滞寒凝型痛经,疗效颇佳。芍胡汤药物组成:生白芍30 g,醋延胡索10 g,当归10 g,炒小茴香 10 g,炮姜 10 g,炙甘草 10 g。随症加减:经行小腹胀甚,加制香附10 g;寒重,加乌药10 g;血块多,加山楂炭15 g;痛甚,合失笑散、五灵脂10 g、蒲黄 10 g(包煎);伴有呕吐,加清半夏10 g、陈皮10 g。张老认为:痛经虽有虚实之分,而今临床却以实证为主;女子以肝为先天,病位在肝,病机为肝脉拘挛失养,不通则痛。故方中重用白芍,柔肝理脾,调和气血,配合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有芍药甘草汤之意;醋制延胡索不仅能引药物至病所,还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炮姜温中止痛,严西亭之《得配本草》谓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当归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因实证痛经大都由气滞、寒凝血瘀而致,二者又相互影响,治血亦必治气,故加炒小茴香以行气理血止痛。全方刚柔并用,阴阳同施,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为基础,合醋延胡索加强活血止痛之力,以炮姜温中散寒,辅以炒小茴香、当归行气活血和血。该方重在行气活血,使气血得以通畅,冲任得以调和,而痛自止。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4]表明: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与甘草合用,二者对醋酸扭体反应有协同镇痛作用;延胡索有显著的镇痛、催眠、镇静与安定作用,其中所含延胡索碱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酶醋,若要发挥延胡索的最佳药物功效,必须用醋加以加工炮制;当归挥发油能对抗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或组胺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小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有镇痛及乙烯雌酚样作用;甘草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等成分,有镇痛、缓解平滑肌痉挛及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上述药理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证明了该方的科学依据。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21岁,2012年3月6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8年余。患者自初潮开始即有痛经,初起不甚,后渐加重,每行经时即出现痛彻腰腹,卧床不起,痛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冰凉,恶心呕吐,需输液方可缓解,辗转求医,曾服各种中西药(具体不详),初起有效,再则效差。患者平素饮食不节,畏寒,手脚冰凉,喜热饮。现症:月经周期错后,经行5 d,量可,色暗,夹有血块,经行前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根微腻,脉沉滞。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经行腹痛,辨证为寒凝气滞血瘀、筋脉失于濡养。治宜散寒理气,活血止痛。处方:生白芍30 g,醋延胡素12 g,当归10 g,炒小茴香10 g,炮姜10 g,制香附10 g,山楂炭15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每日2次。先服5剂,之后嘱患者在每次月经前2 d开始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至今,患者经期腹未再痛。

按 痛经临床实证者多见,患者大多有情志不畅、贪凉饮冷及外感寒邪史。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机不利,血行受阻,冲任胞脉不畅,经血滞于胞宫,或寒湿凝滞,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出现痛经,即“不通则痛”。临床多互相夹杂出现,且多以寒凝与气滞兼见,气滞寒凝导致机体经脉之气血流通不畅,进而引起血瘀。《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故治疗应急则治标,以止痛为主;兼顾其本,散寒、行气、活血;而后根据患者症状轻重及兼症随症加减治之。张老言:“寒邪去,血气行,疼痛止,恰如暖日当空,而雪溶水消也。病痛前服药,迎其势。中其的,犹如伏寇外出作乱,易于全歼也。”

4 小结

张老在临床组方中恪守中医传统理论,从气滞血瘀立论,兼顾痛经寒凝、气郁的病因病机,治疗以活血行气、化瘀止痛为第一要义,兼顾调畅气机、温经散寒。芍胡汤方中活血与行气药、活血与养血药相互配合而用,加减灵活,且药味少,价格低廉,只要辨证准确,小方、廉价方亦可收桴鼓之效。张老嘱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畅情志,适寒温,忌贪凉饮冷及辛辣刺激食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亦可运用中医药食疗的方法调养身体。

[1]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王庆其.内经选读[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吴谦.医宗金鉴[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20.

[4]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经行小茴香张老
小茴香可缓解颈椎不适
小茴香购销平稳
经行
枕边常备小茴香,缓解失眠护颈椎
骂鸭记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经行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巧用小茴香止痛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经期为何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