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2013-01-22 18:21
中医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岭南脾胃综合征

彭 林

(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528400)

劳绍贤出生于湖南长沙“劳九芝堂”中医世家,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脾胃消化病专家,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从事脾胃学说的临床研究工作近40年,在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胃癌癌前病变等重大课题方面成绩斐然。享有“南劳北周”的美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v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1]。中医学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名,根据临床症候,本病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2]。目前中医学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但其对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重视。劳教授学验俱丰,治疗脾胃病有深厚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脾胃湿热证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脾胃湿热证有悠久的理论源流

劳教授认为:脾胃湿热证的理论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前尚未见系统的脾胃湿热的论述,有关湿邪和热邪相合致病的理论则散见于各种论述中,认识也较为局限,但通过对脾胃理论和湿热病证证治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已经使脾胃湿热理论处于萌芽阶段。《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脉经·病不可发汗证》云:“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自宋代以后湿热理论逐渐开始形成,《银海精微》可能是目前最早提到“脾胃湿热”一词的著作,指出:“泻心火,解脾胃湿热,除心经客热。”《宣明方论》曰:“诸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而急痛者,必欲作利也,须宜黄连解毒汤。”《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曰:“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 ,肢节沉疼。”明清时期湿热证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温热论·察舌》云:“有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浓涎沫者,其口必甜,此为脾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佩兰叶芳香辛散以逐之。”《温病条辨·中焦篇》曰:“湿热两伤,不可偏治。”《医碥》提出“湿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在人为脾胃”“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经过历代医家努力,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使得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遣方用药、转归预后等方面均有了详细论述。

2 脾胃湿热证的病因在于“内外相合,天人相应”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发病特点也不同。岭南中医文化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特性[3]。劳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比邻大海,多见脾胃湿热证[4]。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5],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涉及多种疾病,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多数,包括肠易激综合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宋代岭南医家陈昭遇编撰的《太平圣惠方》指出:“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元代岭南医家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指出:“岭以外号炎方,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的《医碥》指出:“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可见岭南地区以其温热气候而呈现出独有的发病特点,岭南炎热,湿热之气弥漫,人体长期处于湿热的环境中,湿热之邪从口鼻、皮肤而入,故岭南人身处湿热的外环境。而现代人生活富足而少节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饱、过饥、过肥腻、过寒凉、过燥热等等,使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郁而生热,湿热内生。华岫云曰:“治法总宜辨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火之症。”故岭南人体内多处于湿热的内环境。另外,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常起居无常,睡眠不足,情志失和等导致情志不畅,肝郁日久化火,火热灼津为痰湿,正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指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或气机不畅,木郁乘土,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即所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说明七情失调,情志所伤能改变体质,可以促使岭南人的体质转向湿热质。

3 脾胃湿热证辨证上重视舌苔的表现

脾胃湿热证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常有脘腹痞满,或胀或痛,纳呆,恶心,肢体困重,口苦,渴不多饮,便溏不爽或大便软细难排,舌苔黄腻,脉濡数等证候。劳教授指出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要点在舌苔,一定有黄腻苔,苔或厚、或薄、或舌根有苔、或苔满舌,湿重则苔多、苔厚,热重则苔黄、舌红。劳老认为“有一分黄腻苔,就一分湿热”,舌苔满舌则湿热重,苔局限于舌根则湿热退,而苔净表示湿热已清。其他症状或多或少,不一而足。《医林绳墨·湿热方论》云:“湿热者,因湿而生其热也,脾土之为病也。”《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曰:“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辨舌指南》云:“黄苔者,里证也……胃中火盛或邪遏胃虚,土气洋溢,均能见此,初起微黄不滑,次者深黄苔尚滑,甚者干黄焦黄也。”“黄色舌苔……浅黄腻薄者,微热也。干涉深黄腻厚者,大热也。”“腻者有形,揩之不去,为秽浊盘踞中宫。”《医原》云:“舌苔黄腻,明系气分湿热熏蒸”。《临证验舌法·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云:“舌见黄色,脾胃病也”。《中医诊断学》[6]曰:“黄苔,主脾胃病,主里证、热证。”

4 临证思维的核心——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

劳教授首倡“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学临证思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同样需证、病、症3者结合。“证为本”是指治疗必求其本,证是疾病的根本矛盾,是症状、体征、病因、病位、疾病转归的综合总结,是疾病在某阶段的共性和总结;证与症既是一个标与本的关系,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可司外揣内,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的辨证特色;“病为枢”是指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辨证方法,辨证要结合疾病的特点,专病配伍专药;“症为标”是指急则治其标。辨证不忘辨病,辨病不忘辨症,辨症不忘辨证。临床时根据标本缓急,把证和症、内在和外在、疾病的共性和特殊性紧密地相连。把药物放在君、臣、佐、使不同的位置以组方,做到证、病、症3者兼顾,分清主次,合理配伍。劳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首先是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其次,在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疾病和病理情况,辨证、辨病结合用药,针对症与病来取舍药物,其处方治疗仍不离清热祛湿,即万变不离其中。

5 治疗脾胃湿热证强调湿热分解,重在治湿,并以调理脾胃为主,通达气机为要

劳教授认为,脾胃湿热证系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相合而成,治疗宜清化湿热,临床上常以祛湿、清热药组方。在清热化湿过程中强调分解湿热,尤重祛湿,湿开则热透,湿去热孤则易消解。湿性黏腻停滞,易滞留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不解;另一方面,热处湿中,湿蕴热中,湿热胶结,遂成蒙蔽。此即叶天士所云的“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热不重时,祛湿常综合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多用温燥之品,因湿为阴邪,得阳湿化,不可妄投寒凉以闭其湿。若热重于湿,则以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寒凉清热与燥湿、利湿结合,使热清湿去,但清热之品不可久用、多用,待热势不盛时仍转以化湿为主。湿热之邪阻滞中焦,过用温燥则伤阴,过用苦寒则伤阳遏邪。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喜燥恶湿,宜升则健;胃喜润恶燥,宜降则和。故脾胃湿热多见气滞不畅、枢机不利,或肝木乘土,故劳教授在清热化湿过程当中,重视理气,多在化湿热的基础上加理气行滞之品,强调治疗脾胃湿热证应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通达气机为要。《湿温时疫疗法》云:“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劳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自拟清浊安中汤加减,药物组成:藿香10 g,川厚朴10~15 g,法半夏10~15 g,茯苓15~30 g,广木香10 g(后下),苏梗15 g,陈皮10 g,延胡索15 g,郁金15 g,救必应30 g。方中祛湿运用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3法,以藿香、厚朴、法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茯苓、救必应淡渗利湿,注重祛湿同时,亦不忽视清热。正如章虚谷所言:“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运。中焦和则上下气顺,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加减:腹胀,加枳壳10~15 g、大腹皮15~20 g,或去藿香,加白豆蔻10 g(后下);腹痛甚,加野木瓜(七叶莲)30 g;口甜、苔厚腻,加佩兰10 g;恶心,加生姜15 g;胸闷,去藿香,加郁金15 g、菖蒲15 g;大便不畅,加乌药10~15 g;便秘,去救必应、茯苓,加地榆20 g或绵茵陈30 g(后下);口干,加芦根15 g。每剂每日煎煮2次,每次加清水1 500 mL,煎取250 mL,温服。劳教授指出清浊安中汤用于脾胃湿热证,辨证要点是舌苔有不同程度的黄腻苔。苔厚时用菖蒲易藿香,其化湿之力强过藿香,或加用白豆蔻;厚朴化湿退苔,苔厚则用量大,用15 g,苔薄则用量少,用10 g。用药方面苔厚时一般不用补气补血之药,以化湿为先,邪祛湿化苔净后再行补。教授强调治疗脾胃湿热证应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通达气机为要。常取四磨饮化裁,以木香易沉香,选用木香、枳壳、天台乌药、槟榔或大腹皮。脘腹胀痛是脾胃湿热证最常见的症状,劳老指出:脾胃病治胀以理气为要,除满以降逆为先,治疗时在清湿热的大原则下理气降逆。腹痛无论虚实,均涉及升降失职,治以调肝和胃,达到升降和顺,则胃痛、胃胀、腹痛、腹胀、嗳气、返酸均可消失。而即使兼虚,也不能峻补,一定要补中有泻,兼顾祛邪、导滞、理气、化湿,使补而不滞,方可康复升降运作之功。

6 病案举例

患者,男,43岁。2009年11月27日初诊,主诉:腹胀腹痛反复5年余。现症见:口苦,口干少饮,胃纳欠佳,大便时烂时硬,有黏液,舌红,苔黄腻,脉弦。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腹痛,证属脾胃湿热。治宜泻热祛湿生津。处方:藿香10 g,川厚朴15 g,法半夏15 g,茯苓30 g,木香10 g(后下),天台乌药10 g,大腹皮15 g,枳壳 15 g,救必应 30 g,黄连 6 g,芦根15 g,麦芽30 g。7剂,1 d 1剂,煎煮 2次,每次加清水1500 mL,煎取250 mL,温服。2009年12月4日,2诊,症状:腹胀明显缓解,无腹痛,口干减,纳可,肠鸣,大便成形,有少许黏液,舌红,舌根黄腻浊苔,脉弦缓。药守上方黄连增为8 g,继续服7剂。2009年12月11日,3诊,肠鸣消失,大便软,1 d 1~2次,无黏液,无明显腹胀,仍略感口干,偶有头痛,脉弦缓,舌红,根黄腻。药守上方去麦芽,加白芷10 g,7剂。2009年12月18日,4诊,无腹胀腹痛,偶有肠鸣,大便软,1 d 2次,无黏液,脉弦,舌红,苔薄黄腻。药守上方去木香、天台乌药、大腹皮、枳壳,加防风15 g、白术15 g。7剂,病愈。

按 患者起病前常食麻辣之品及饮酒、吸烟。《证治准绳·伤湿门》云:“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之类是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麻辣之品及酒首先伤胃损脾,脾不化湿,郁而化热,致使湿热内蕴。患者病已5 a,既往治疗也常用清热化湿之品,或有缓解,但收效不显,此次服用劳师之药,一剂有效,7剂后病已去十之七八,效若桴鼓。细细思之,既往治疗,辨证湿热尚正确,但用药偏于苦寒清热。本证湿热胶结,但应以祛湿为第一要务,湿去则热无所附,湿去则热也去。因湿为阴邪,当用阳药,燥胜湿,以燥治湿为正治,故治湿当以苦温燥湿为主。本例患者既往偏于苦寒清热燥湿,而寒与湿同为阴邪,寒性凝滞,不利于祛湿。现劳师立方以苦温燥湿为本,佐以清热,生津以防温燥伤津,再佐以行气止痛、开胃消食之品,此为治标。标本兼顾,针对症与病来取舍药物,其处方治疗仍不离清热祛湿。如《温病条辨》曰:“湿热两伤,不可偏治。”“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又云:“酒客湿热下注,故以风药之辛,佐以苦味入肠,芳香凉淡也。盖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渗湿清热,芳香悦脾而燥湿,凉能清热,淡能渗湿也,俾湿热去而脾阳升。”故湿热去则气机利,清阳当升则升,浊阴当降则降,则病渐愈。

7 小结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劳绍贤教授指出岭南之地以脾胃湿热证为多见,病因在于内外相合,天人相应,倡导“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学临证思维。临床时根据标本缓急,做到证、病、症3者结合,在治疗上强调湿热分解,重在治湿,并以调理脾胃为主,通达气机为要。遣方用药以祛湿为第一要务,因燥胜湿,以燥治湿为正治,而湿为阴邪,当用阳药,故治湿当以苦温燥湿为主。湿去则热无所附,湿去则热也去,湿热去,则病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2011,31(5):587 -589.

[2]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0.

[3]陈虹,路艳,陈炜.岭南中医药文化调研报告[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4):71 -72.

[4]胡玲,黄志新.劳绍贤医学文选[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6 -118.

[5]劳绍贤,陈更新.脾胃湿热证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5):365 -367.

[6]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41.

猜你喜欢
岭南脾胃综合征
忆岭南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Chandler综合征1例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考前综合征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