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P在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中临床应用效果的分析

2013-01-23 04:48许怀波周美平侯波程开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13期
关键词:椎间隙前路植骨

许怀波 周美平 侯波 程开明

目前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多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这是治疗颈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的标准术式。为了减少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必须加强术中操作,充分减压、稳固融合内固定,恢复颈椎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正确使用钢板[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20例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同时采用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内固定,探讨ZERO-P在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中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全部为本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0~65岁,平均(44.65±6.78)岁。基本病情:单间隙颈椎病12例,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8例。所有患者均行颈椎X线、CT、MRI检查确定病变节段。

1.2 试验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本组20例患者,均经正侧位X线片、MRI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椎间隙高度未见狭窄者12例,椎间隙后方出现局限性增生现象共8例,例如椎间盘突出等,但均可经椎间隙进行减压处理,所选全部患者均同意治疗方案,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椎间隙高度狭窄表现显著,后纵韧带骨化和颈椎管狭窄,无法完成减压,于相近的终板后方部位,存在骨赘或者于椎体后方存在游离椎间盘组织。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及应用ZERO-P行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具体操作如下:全身麻醉下,仰卧,颈椎中立位或轻度伸展,肩下垫薄枕,轻度牵拉双上肢。选择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外上斜向内下纵向切开皮肤、皮下和颈阔肌,钝性分离颈阔肌、血管鞘和内脏鞘,向外牵拉颈动脉鞘和胸颈乳突肌,向中线牵拉甲状腺前肌和甲状腺、喉头、食管,进入颈前间隙,显露椎体、椎间盘、颈长肌,术中X线定位病变间隙,椎体钉固定于施术椎间隙上下相邻椎体,切除前纵韧带、椎间盘,以撑开器适度撑开椎间隙,刮除椎间盘上下组织及上下软骨终板。应用薄椎板咬骨钳咬除上下骨赘以备用,见后纵韧带、灰白色硬膜囊彭出,确认硬膜囊及双侧神经减压。减压完毕后进一步调节Caspar撑开器,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试模的选择要依据椎间高度来定,因此先行将椎体后缘撑开,待确定试模后,再行确定需要植入的融合器大小,于融合器的空处填置好碎骨,并进行压紧处理后,将已经填满的植骨融合器嵌入椎间隙内,此时椎间隙要先行做好减压处理,并选择无论是高度还是臂长均要适合的颈椎压力固定器,再将其安装妥当后,进行加压固定,止血时注意仔细,安置好引流管,并逐层进行缝合后,将切口关闭,于术后给予患者食用颈托进行保护,持续使用4周。

1.4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如有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检查有无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食管损伤;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对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采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lmm)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并分析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观察椎间融合器及钛板有无移位、断裂,植骨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5.54±10.75)min,术中出血 115 ~325 ml,平均(248 ±56)ml,术后次日患者即可戴颈托下床活动,7 d拆线出院,一个月后可去除颈托从事体力活动较轻的工作。术后随访6~12个月,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90.23%。

2.2 椎体融合情况 术后1、3、6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器及颈椎压力固定器无松动或移位,cage位置满意,邻近节段稳定,未发现异常运动。本组全部患者随访至6个月骨性融合全部达到满意的效果。

2.3 椎间隙高度变化 椎间融合器置入后椎间隙高度较手术前增加,达到或接近相邻正常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改善。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椎间隙高度无下降趋势。

3 讨论

目前,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常以三面皮质的自体髂骨移植作为金标准,但是,这种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因自体髂骨移植,故此患者会感觉到取骨部位会出现麻木以及疼痛等诸多不良反应,而通过先行进行前路减压处理后,再行使用钉板固定,对于植骨终板软骨下皮质骨接口的稳定有较好的加强作用,并能够有效地减少骨块的脱出,并防止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发生率[3],建议术中尽量选择使用较短的钢板,尽量接近融合椎间隙位置钻孔,使螺钉的位置向融合间隙头、尾两侧倾斜。

本研究采用美国公司生产的椎间融合器及颈椎压力固定器,椎间融合器因其截面的前缘与后缘的高低度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对患者的颈椎生理性前凸与椎间隙高度的平衡性有很好的维系作用,椎间融合器结构中空,中间有一带锯齿的小间隔,可以嵌入终板软骨下皮质骨中,防止椎间融合器滑动,使其植入减压槽后,可有效地嵌入相邻椎体[4],对于颈椎前路内固定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且椎间高度恢复较好,并可达到稳定,同时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应力遮挡,并尽可能避免因内固定而出现的一些并发症,近年来,脊柱外科开始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结合颈椎压力固定器,临床效果得到广泛认可。椎间融合器植骨,利用了减压时切除的自体骨,在骨量不足时还可加人工骨[5],提供了稳定的支撑作用,而且避免了再取骨的麻烦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使得植骨很好地融合于椎体的功能位。

当前,植骨块的稳定性较差是其不融合的重要原因,而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结合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后,稳定性有所提升,骨块牢固性加强,融合性良好,并能够有效地对因骨块不稳定而造成的植骨界面骨折吸收或者是不愈合等进行控制,保证了术后的颈椎高度,并能很好地避免出现骨块塌陷等危险[6]。且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压力固定器均有较好的支撑功能,一旦当颈椎屈曲时,就能够减少骨溶解的吸收(因压力导致的植骨界面骨溶解),保证了术后患者颈椎间高度并很好地保证了生理曲度,避免了各种术后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通过研究总结颈前路减压同时采用ZERO-P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内固定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压力固定器的上、下臂位置要正确,防止误入椎间隙,装有植骨的椎间融合器放置要当;压力固定器与椎体前缘要紧密贴合,彻底切除椎体前缘增生骨赘;保证颈椎的正常曲度与椎间高度,通过颈椎压力固定器与椎间融合器的结合使用,更好地适应了单间隙颈椎病与椎间盘突出,但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医疗费用高,患者负担重,通过植入融合治疗后,若进行再翻修治疗极为困难,且有一定的禁忌证,如椎体骨质疏松患者,或者是有严重感染患者,均不可使用该方法治疗[7]。本组研究表明颈椎前路减压术同时采用ZERO-P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安全,快捷,颈椎稳定良好,骨性融合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1] 李宏伟,鲍达,葛彦虎,等.生物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邻近颈椎间盘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52):9823-9825.

[2] 简国坚,陈峰嵘,林金堆,等.Zero-P系统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9):61-62.

[3] 马志兵,冯虎,袁峰.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3):201-204.

[4] 杨月舟,徐耀增,独行业,等.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置入后与颈椎生物力学环境的匹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9):1583-1587.

[5] 刘勇,陈亮,顾勇,等.两种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597-601.

[6] 毛兆光,巫庆新,徐生根,等.颈椎间融合器前路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浙江创伤外科,2009,14(4):321-323.

[7] 刘上楼,顾德毅,徐饶,等.应用Zero-P颈椎融合器cage治疗颈椎外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85.

猜你喜欢
椎间隙前路植骨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前路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的临床疗效观察
逐梦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