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调护失眠

2013-01-24 00:30谷燕燕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7期
关键词:真气调护杂念

谷燕燕

(山东省威海市卫生学校,264400)

失眠古时称为“不寐”、“不得卧”或“目不瞑”,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睡而不酣,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寐,凌晨早醒,甚则彻夜不寐,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健忘、乏力等日间残留效应,严重者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长此以往产生恶性循环。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此处神当指心神,即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而情志又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见,情志因素与失眠的发生关系密切,加之城市人群失眠多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日益增大有关,因此应重视情志调护在治疗失眠病症中的重要作用。现介绍几种情志养生调护失眠的方法。

舒畅情志

正如张仲景所云:“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焉能不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极进行情志调整,避免紧张、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入睡[1]。故在治疗中需注意因势利导,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引导患者心情舒畅地配合药物治疗。

移情相制

即让患者把注意力从疾病或痛苦处转移至其他方面。比如思虑过度导致的失眠,患者常伴有郁闷不乐、焦虑、纳差、腹胀等症,此多为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调所致。应积极开导患者,转移患者的情志,使患者勿过于思虑某事而焦虑不安。又因过思伤脾,而怒能胜思,因此若患者思虑过度,无法摆脱,也可用启发性语言帮助患者忆起以往令人气愤的事,转移其兴奋点,远离紧张焦虑,配合治疗。

静卧安神

蔡季通《睡诀》中称:“先睡心,后睡眼”。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失眠主要病位在心,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致失眠。心静神得养,可指导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心态平和地交替进行静坐、静卧或静立等自我控制的方法,即《内经》所云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此列举一法对临睡焦虑、难以入眠者特别有效:自然仰卧,双手重叠轻置肚脐上,呼吸均匀,排除杂念,全身放松。默念:“天地悠悠,身心俱松,杂念不起,酣然入梦……”或思想稍稍注意丹田(脐下)部位,久之自然睡着。也可采用数息法,以帮助入睡[2]。

遵从四季时令,重点调治养护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最注重阴阳的协调平衡,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失眠患者应遵从时令变化重点调护。春夏,天地之气欣欣向荣,应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以利阳气疏通;秋冬,阳气收敛,当宁静安逸,以使神气内收,可鼓励患者读书绘画,使精神舒畅怡然。正如《灵枢·本神》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体会

总之,中医情志养生对于失眠症的调护具有积极意义,医护人员在认真辨证用药之外,只要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情志疏导的方法,耐心热情地与患者沟通,便能使诊疗交往过程产生良好影响,引导患者消除疑虑及紧张情绪,增进信心,积极配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1]许凤全.焦虑性失眠的中医治疗[J].家庭中医药,2011,18(9):30-31.

[2]李亚平.中医调治失眠有效[J].养生月刊,2009,20(7):598-599.

猜你喜欢
真气调护杂念
初心忘 杂念生
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人无疵,不可与交
论魏禧“真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论意义
心无杂念
干部担当须有几股“真气”
——正气、勇气、底气和一点傻气
南宋潜邸官员对皇储、皇子的“调护”
蔬果
便秘的调护方法
模拟中队长的三股“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