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关系的分析

2013-01-25 02:19陈宜伟刘金连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6期
关键词:肝胃胃脘疏肝

陈宜伟 刘金连

(上栗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上栗 337000)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关系的分析

陈宜伟 刘金连

(上栗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上栗 337000)

目的 对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从脾胃的气机升降、脾胃病与其他脏腑病因病机关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展开探讨。结果 胃炎胃溃疡依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可分成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不足型、血淤阻络型等。结论 辨证施治为中医的精华,对胃炎与胃溃疡的治疗应着眼于整体,从而多方面对身体机能进行调理。

胃炎;胃溃疡;发病;中医脾胃;关系;分析

胃炎与胃溃疡属于现代医学名称,为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在中医学领域属于“嘈杂”、“胃痞”、“胃脘痛”、“吐酸”、“心痛”范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又加之工作压力较大,过度饮酒,导致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近几年对于胃炎、胃溃疡的病因与病理学研究已经逐渐深入,使西医对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诊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在中医领域,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肃降,脾胃不和、肝气伐胃等均会诱发胃病的发生,经调和脾胃、疏泄肝气等方法可以达到治疗胃病的效果。近几年诸多学者对胃炎胃溃疡同中医脾胃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关系如何进行了研究。本文从脾胃的气机升降、脾胃病与其他脏腑病因病机关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展开探讨,详见下文。

1 脾胃的升降失调与胃病的关系

在中医领域,气机的升降出入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的升降出入在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之间的协调关系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譬如说肝的疏泄条达、肺气的宣发肃降、肾的温煦气化与纳气,肾水上升以济心火,心火下降可达到暖肾水的效果。曾有研究指出,升降反作、升降不及、升降失调等为气机升降失调在胃病中的一种病理表现,由此可知,对胃病的治疗方法一般有:纠其反作以举陷逆;补其不足以达助升运和降;调理升降以达复气机顺行。补益法在脾胃虚弱、升降不及以及血虚证的各种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胃阴不足失于润泽者而言,需要滋养胃阴,恢复期顺降之性。升降法在脾胃升降发作的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升”主要对当升反降的中气下陷证进行治疗,“降”则主要对当降反升的胃气上逆证进行治疗。调理升降法在其他脏腑病变对脾胃升降产生影响的疾患中具有良好治疗效果[2]。

2 胃炎、胃溃疡中医脾胃辨证施治

所谓的胃炎与胃溃疡属于现代病名,在临床上十分的常见,胃炎胃溃疡在中医辨证施治中分为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不足型、血淤阻络型。

2.1 脾胃虚寒型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长时间胃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畏寒、吐清纳呆,苔白,舌质淡体胖,便溏,脉沉细缓无力。病机主要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治疗上应选择小建中汤随症加减。临床证实,该方的主要特点为温中散寒、健脾益气。若是在该方中加入黄芪,则可以达到增加益气建中的效果,阳生阴长,诸需不足等病证可自行消除,增加疗效。

2.2 肝胃郁热型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灼痛,痛势较急,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合并发热,面色发红,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主要为:胃火炽热、肠腑滞阻。治疗方法为疏肝泄热,和胃止痛。可选用丹栀逍遥散随症加减治疗,其具有显著的养血健脾,疏肝清热的功效。针对肝气横犯脾胃、脾失健运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3 肝胃气滞型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胀痛,痛无定处,攻撑胁肋,苔白微腻且脉弦细。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治疗方法为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或者是金铃子散随症加减进行治疗。柴胡疏肝散的主要功效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在现代医学领域,常采取该方对慢性胃炎、肝炎、胆囊炎等疾病进行治疗。

2.4 胃阴不足型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隐痛,时有剧痛,口干唇燥,容易反酸水,在食甜食后加剧,患者易出现纳差,便干,舌质红,苔净以及脉细数等。病机主要为胃阴不足,虚火灼络,治疗方法以养阴和胃,生津润燥为主。可选用沙参麦冬汤随症加减进行治疗,其主要功效为润燥生津,清养肺胃,在燥伤肺胃和津液亏损等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5 血瘀阻络型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苔薄黄,舌质多见瘀斑点,呕血黑便,脉细涩。病机为气滞血淤、胃络受损,治疗方法以活血通络,理气止痛为主。可选择膈下逐瘀汤随症加减进行治疗,其功效为活血祛淤,行气止痛。对胃痛久治不愈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

3 小 结

在中医领域,其所为的脾胃与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概念意义上的脾胃存在很大差异,且较西医解剖学的脾胃范围更大。中医脾胃疾病也较西医中的胃炎、胃溃疡等涉及的面广,包括有黄疸、带下、痰饮以及水气等。中医脾胃疾病的病机也同现代医学的胃炎、胃溃疡病因不同。中医辨证施治在脾胃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医的精华所在,其能够多方面考虑对胃炎、胃溃疡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关注。

[1] 周会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4):9-10.

[2] 余青,柯晓.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5):679-680.

[3] 刘静凌.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5):22.

R256.3

A

1671-8194(2013)26-0238-02

猜你喜欢
肝胃胃脘疏肝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木蝴蝶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疏肝化斑汤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