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运河的通航与台儿庄的繁盛

2013-01-31 05:14杨传珍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台儿庄运河古城

杨传珍

(枣庄学院 区域文化研究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为了“避黄行运”,开凿了从微山湖夏镇李家口到邳州直河口的260 华里运河,史称泇运河。泇运河的开通,使京杭大运河不再经徐州入黄河至淮安,而是经台儿庄进入江苏,避开了330 华里的黄河之险。泇运河的通航,南北漕运①的拉动,促进了沿运城乡的经济文化发展,孕育出台儿庄这座运河明珠城市。

一、泇运河在京杭大运河中的地位

泇运河是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中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运河。全长260 华里,自台儿庄穿过。这段运河,在明清两代的内河航运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国是最早开凿人工运河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天的苏州、无锡、常州到扬州的航道,并开凿了由扬州进入淮河的邗沟。公元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608 年又开永济渠。610 年,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南到杭州、西北至北京的大运河。隋炀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绕过了山东,与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不是一个走向。1282 -1293 年,元朝政府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没绕弯子,由北京直达杭州,从山东西部穿过。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对元代运河进行整治改造,使京杭运河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那时候,黄河经徐州向东流入黄海,明初的运河自徐州至淮安一段借走黄河水道,遇到洪水泛滥或枯水季节,船只不能通行。从隆庆到万历年间,几代漕河大臣上奏朝廷,力谏开凿自韩庄至邳州的泇运河,改“借黄行运”为“避黄行运”。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经过台儿庄的泇运河竣工通航,使经常断航的京杭大运河得以畅通。

泇运河开通之前,从徐州至淮安段“借黄行运”河道,容易受到黄泛侵扰,运道经常阻塞,而徐州、吕梁二洪②是三千多里运河上的鬼门关,过往船只,稍有不慎就会船覆人亡。

因为黄河的水流量具有季节性,而且不同年份的流量也不相同。汛期,夹带着大量泥沙的洪水,冲决堤坝,枯水季节水量载不起漕船。明代中叶之后,黄泛越来越严重。嘉靖六年(1527 年)黄河决于曹、单、城武等县,淤塞徐州以北运道,漕粮船只受阻。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七月,黄河北徒,决沛县、丰县,二百里运道俱淤,昭阳湖以西的运道堵塞更甚。隆庆三年(公元1569 年)七月,黄河在沛县决口,茶城一线淤阻,两千多只粮船阻隔在邳州,无法通行。隆庆五年(1571 年)四月,黄河在邳州决口十余处,损漕船千计,粮食四十万石,匙头湾以下80 里河道淤塞。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 年)大雨,汶河暴涨决口,洪水下灌徐州、沛县,冲毁漕河堤坝200 多里。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 年),黄河又在单县黄堌决口,河道向南迁移,徐州、吕梁以下河段几乎断流。

徐州、吕梁二洪,即徐州城东南“借黄行运”河道上的两处急流。汉代以前,“二洪”就是古泗水上两处有名的险滩。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黄河夺泗水入淮,此后,徐州、吕梁二洪的水流较以前更为湍急,是南北漕运通道上的重要障碍。永乐朝开通京杭运河之初,黄河水流充足时,漕粮之船能够通过此二洪,水少时难行。为保证漕运的畅通,明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尽管他们都是本地精通水性者,仍然不能保证过往漕船的安全。

为了保证漕运畅通,许多漕河大臣,上奏朝廷,力谏开凿泇运河。从初议到完成施工,前后历经30 多年。

动议阶段:隆庆三年(1569 年)七月,黄河在沛县决口,河水直抵徐州,沿线俱受其害,两千多艘漕船在邳州受阻。总河都御史翁大立,对徐州的子房山、梁山、境山、地浜沟、马家桥等地进行详细考察,在摸清情况之后,认为“别开一河以漕”(泇河),可避黄河运道之险。上奏隆庆皇帝之后,获得批准。但没过多久,黄河水落,漕运恢复正常通行,开泇之议遂遭搁置。

动工阶段: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暴雨大作,黄河在汶上决口,洪水进入徐州和沛县,冲毁漕堤二百里,运道受阻。万历二十二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舒应龙,为求通泄之途,在微山湖东的韩家庄,开了一条通往彭河的40 华里支渠,引湖水由彭河入泇河。这项工程,为后来的开泇奠定了基础。

初通阶段: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黄河在黄堌口决口后南徙,徐州、吕梁二洪河段的河水干涸。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都御史总河刘东星,夏镇分司梅守相,提议继续韩庄未竟的工程。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都御史总河刘东星,奉旨来到泇河工地,实施开泇工程,泇运河道的基本走向由此定型。

功成阶段: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刘东星积劳成疾,在任上以身殉职。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黄河再次决口,形成百年不遇洪灾。四月,工部右侍郎李化龙总理河道,上奏开泇之利。万历皇帝认为这是长久之计,下令立即开工。李化龙走马上任,开通了从夏镇到直河口260 华里的泇河,避开了330 华里黄河之险。八月,泇运河正式开通,这一年,运送漕粮的船只三分之二通过泇运河北上。

二、因运而兴的“天下第一庄”

台儿庄运河的开通,对保证京杭大运河通畅、漕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台儿庄借运河之利而繁荣,成为水陆重镇。清朝顺治四年至咸丰五年的200 年时间里,每年有将近万艘漕船和数万艘商船在台儿庄等待过闸,使台儿庄成为繁华的运河枢纽城市。

泇运河开凿之前,台儿庄只是一个普通的集镇,万历三十四年,接任李化龙总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曹时聘,上疏朝廷,请求在台儿庄运河沿线置邮驿、设兵巡、增河官、立公署。获得万历皇帝的应允,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台儿庄开始筑城,清代又进行过三次重修。

据光绪《峄县志》卷八《建置》篇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倡导重建台儿庄城,由县丞雷烇负责负责,次年竣工。第二次筑城是在康熙年间。《峄县志》卷二十一《耆旧》篇记载:“康熙间,黄河决,花山徐邳灾,漕运中梗。”康熙南巡,一位名叫曹自新的乡绅,率数州十万土民迎銮吁恩,并进河图。“口析水患数千言”。康熙“即敕河臣覆勘,给币修筑”。这时的台儿庄城,东西长5 华里,南北宽2.5 华里。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殃及台儿庄,多处城墙坍塌。一些土墙民房,基本没有剩下。咸丰七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募捐,再次筑城。这一次修筑的城墙,墙体高一丈三(相当于4 米),宽一丈(3米),砖墙内筑土坯,城外有三丈宽的护城河。咸丰年间的台儿庄城,规模有所缩小,建有城门6 座,命名不算整齐,但富有学问。东门叫“仰生”,意思是官府、官员,仰仗众生而存在;西门叫“台城旧志”,表明她是旧城的标志;北门为“中正”,意为中正仁和;小北门曰“承恩湛露”,意为蒙承上苍恩典,享受丰沛的雨露;南门叫“惠迪吉”,意思是,顺从天道就能吉利;小南门叫“迎祥”,意思是迎来吉祥。东南西北四个正门均建有两层门楼,城墙上面可行驶大车。

泇运河的开通,解决了黄泛阻运的难题。但是,从微山湖到台儿庄的地势,西高东低,微山湖口比台儿庄平地高出7 米,湖面比台儿庄高20 多米。在42.5 公里的距离内,如此之高的落差,运河中的水流势必湍急。自西向东的下行船只,安全没有保障;自东向西的上行船只,风鼓船帆的推力不能超过逆水的阻力,如果雇佣纤夫拉船,费用太高。而且,如果任其水流下泄,雨季储存在微山湖水柜中的水源,用不了多久就会下泄殆尽,造成河道枯水断航。为了解决水流湍急和水源流失的难题,漕河官员想出了建立闸坝节制水流的方法。在台儿庄至韩庄之间的河道上,自东向西依次建起了台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年、张庄、德胜、韩庄等八座陡门式船闸。从江淮地区装载漕粮北上的漕船,穿过骆马湖到达台儿庄之后,向西要经过八道船闸,才能继续北上。

为了减少船闸的启闭次数,每次过闸,船只必须结队编组,不准单船过闸。这样,船闸管理和维修,需要专门机构。为此,朝廷在韩庄至台儿庄之间,设闸官署4 处,每个闸官署设闸官一名,管辖两处船闸。

台儿庄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之后,官府和商家的进驻,使台儿庄人口猛增,商贸繁荣,成为峄县40 个集镇之首。光绪《峄县志》卷二十四《艺文志》载:“自泇河既导,而东南财糈,跨江越淮,鳞次仰沫者,凡四百万有奇”,台儿庄“遂为国家要害”。每年经过台儿庄的漕船和商船,多达10 万艘。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蔗糖、稻米、纸张、桐油、工艺品、棉布、水果等,纷纷运抵台儿庄码头向周边批发,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皮张、杂粮、油、麻、烟草、煤炭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四方商人趋利于台儿庄,周边的农村人口也纷纷向这个新兴的城镇迁居,加上码头搬运、纤夫、水手、官员、僧侣、游客和驻军,使城里人口迅速增加。在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鱼市街、竹竿巷等商贸街巷,店铺多达百余家。临河店铺为了方便装卸货物,便在月河北岸、东岸修筑了功能齐全的十几处石阶码头。这些码头至今尚存完好,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仅存的明清码头。

台儿庄商贸业的繁盛,官府是主导,民间商业是主体。明末清初,以郁、台、花、黄四大家族为主。至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又出现了燕、尤、赵、万四大商户和100 多家有商号的商行。嘉庆之后,尽管国势走低,台儿庄的商业却蒸蒸日上,这时候,又出现了陈、王、袁、骆四家有实力的商户,影响着台儿庄的商贸风气。他们与经营毛皮业和清真饮食的沙、洪、展、吕四大穆斯林商户和睦相处,平分秋色。有的粮行、皮行、染坊、酒坊,雇用工人,聘请经理,摆脱了家族经营模式。“道升”、“澧泉”、“广源”等5家酒坊,各有雇工近百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达,行业众多,有数百种手工产品,如舟船、农具、家具、文具、餐具、茶具、兵器、小五金、工艺品等。

台儿庄作为峄县所辖的一个集镇,因为县丞署设在这里,级别相当于副县级城市。但是,在地方志中却被称为“兖徐间一都会”,号称“天下第一庄”。

泇运河开凿之前,徐州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中心城市。运河改道途经台儿庄之后,漕船与商船均绕开徐州而经台儿庄北上。这样,经运河运往这一带批发的南北货品,不再经徐州中转,兴盛了上千年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力下降。新兴的台儿庄,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作为运河商城的台儿庄,对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构成辐射功能,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繁荣的运河码头贸易,是主要原因。在泇运河开通到北运河断航的250 多年里,运河的商品流通量远远超过漕粮运输量,形成了“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局面。有据可查的漕粮运输量,每年在25 万吨(420 万石),商品货物在250 万吨以上。从江浙北上的商船和漕船,走到台儿庄,因为在通过“运河八闸”时要等待十天半月,有些商品,就在台儿庄卸载,卖给“坐地商”批发。这样,台儿庄周边100公里半径内的商人,把当地的货物送到台儿庄,再从“坐地商”手中批发南方货物,回去批发给零售商,从中牟利。

黄金水道的拉动,使台儿庄人口猛增,商贸繁荣,居峄县40 个集镇之首。整个台儿庄,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商会牙行竞相争市,戏楼酒肆遍及全城,台儿庄最繁华的地段,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沿河区域的两条街,官署、会馆、寺庙、商铺、民居,临河而建,民居与店铺的结构布局与商业功能和谐统一。

三、中国建筑博览城

台儿庄处在京杭大运河中间的咽喉地段,汇聚了南来北往之客,容留了三教九流之徒,大批晋商、徽商、浙商、闽商、江右商人和岭南商人在这里落地生根,使台儿庄成为辐射苏鲁豫皖和沪浙闽赣的重要商埠城市。各地客商依据自己的居住习俗及宗教信仰,兴建了不同风格的住宅和商铺,经过300 多年的发展,台儿庄成为接纳、融汇八大建筑风格的城市,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博览城。战前,古建筑门类繁多,主要有鲁南民居、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闽南建筑、岭南建筑等八大类。

鲁南民居 鲁南民居有茅草屋和砖墙瓦房两种。茅草屋为土砌墙体,以高粱秸秆捆扎成的“把子”代替木椽,用麦秸稻草作屋顶。这种简易的房子,就地取材,节能环保,屋内温度不随室外温度明显变化,冬暖夏凉,适宜人居。简易的砖墙瓦房,在院落布局上,讲究坐北朝南,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四面围墙。通常是,靠北面建三间主房,门东旁安放香台,堂屋西间窗前安放石磨,厕所多在东南角,西南角留有下水道,称“地阳沟”。院子前面建“过道屋”,门留在中间,叫“大门”。如果不建过道屋,就建一座门楼,为大门遮阳挡雨。如果前面不便于留大门,则根据地势留东大门或西大门。坐北朝南的三间堂屋,大多分为三个室,一明两暗,室与室之间用砖墙或篱笆隔开,很少留后窗。除两端的实体山墙外,中间只能有一个“实”山墙,另一个“山墙”用木梁代替。当中的明间作客厅,两边为卧室,东为主,供父母居住,西间供孩子居住。也有的西间留外门,供儿孙结婚用,有的盖东西配房。殷实之家的四合院,布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仿,只是在装饰上为鲁南特色。

北方大院 泇运河开通后,大批晋商经北京和天津沿运河南下,在台儿庄聚居,兴建了北方大院式的会馆和住宅。随着生意的兴隆,晋商中产生了一些大户人家,他们以家族为纽带,在台儿庄兴建了许多大型院落。毁于战火的万家大院是北方大院的典型代表。基本保存下来的胡家大院,尽管规模赶不上万家大院,却为后来重建古城保留了参照。胡家大院坐落在月河街东首,由南北两栋正房和厢房组成,北面为面街的门市,南面临河而建的房子向南开门,东西厢房(没有保存下来)各有外门。白天,四门大敞,完全开放。晚上闭门之后,墙高院深,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室内楠木楼板,雕梁画栋,院内青石铺地,古朴内敛。据胡家大院的房主胡化营讲,该大院是他祖父经商时所建,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这种店面临街、大门朝河的结构布局,表现出顺天然、亲人和、朴素雅致的个性特征,具有节奏明快、方便实用的商业功能。

徽派建筑 随着运河漕运的发展和枣庄商贸业的繁荣,大量徽商沿运河北上,到枣庄一带经商,并在台儿庄建造了徽派的会馆、商铺和住宅。根据台儿庄大战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当时大衙门街两侧的店铺、民居,建有明显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台儿庄的徽派建筑,为了适应这里的商业需要,与正统的徽州建筑又有区别,见证了来台儿庄落地生根的徽商,在引入原乡建筑时,入乡随俗的变通智慧。

水乡建筑 台儿庄因运而兴,境内河流密布,很多建筑临水而建,尤其是运河两岸的商埠,有的阳台伸入水面之上,临河而居,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特色。在空间构成上,水乡建筑枕河而居,因河设市,夹岸为街,水陆两宜,构筑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意境。在建筑特征上,规模较小,但具体入微,粉墙黛瓦,山墙起伏,宅院四合。既体现传统家族伦理秩序,又有文人墨客的闲适,以及北方人的纯朴、敦厚追求。

欧式建筑 清朝末年,由于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和西方天主教、耶稣新教的传教士来枣庄传教,欧式建筑风格开始在枣庄出现。民国初年,中兴公司陆续建成了以台儿庄为中心节点的枣台铁路和连接陇海线的台赵铁路支线,促进了台儿庄古城商业文明的又一次繁荣。视野开阔的中外资本家纷纷在此开设货栈、商行、码头,争先恐后建设电报局、学校、医院、教堂、洋行、货场等,古城内因此出现了别具一格又自然和谐的欧式建筑街区。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展示,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台儿庄老火车站、中兴煤矿公司驻台儿庄办事处、天主教堂、望河楼,以及位于枣庄的中兴公司办公楼,都是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的,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宗教建筑 中国的传统宗教,尽管与尘世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出家人宣称“退出三界”、“不列五行”。朝廷和地方官员,对宗教建筑的规制,不做过多限制。因此,学理上属于官式建筑的庙宇,相对于官署和民居,多了一些自由。有些宗教建筑,在装饰上极尽豪华,影响了台儿庄的商铺和民居。台儿庄运河两岸,靠船运生活的人们,面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用各种宗教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寻求精神慰藉。来台儿庄做生意的商人,祈求神灵助其财运亨通,发了财又祈求神灵保佑世代富贵。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拜,使台儿庄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氛,官家、军人、士绅,纷纷捐资兴建供奉神灵的庙宇。乾嘉时期,城内共有72 座庙宇,达到了百步之内必有香火的密度。这些庙宇,形制丰富,品类繁多,特色鲜明。有的大气稳重,有的精致灵巧,集中反映了运河城市特有的和谐共处、融汇通达的多元宗教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庙宇有:城隍庙、三官庙、月老庙、魁星阁、文昌阁、关帝庙、吕祖庙、天后宫、大王庙、准提寺、观音堂、清凉庵、水月庵、泰山庙、天齐庙、百子庙、清真寺等。后来,又出现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

闽南建筑 运河漕运拉动了台儿庄商业的繁荣,不仅运河沿线的客商来这里经商,而且闽商商人也到台儿庄从事商贸活动。他们在台儿庄留下了闽南风格的商铺、住宅、会馆、庙宇,使枣庄的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其中,闽丰号会馆和天后宫,是台儿庄闽南建筑的代表。据考证,台儿庄天后宫的所有建筑材料及其构件,均是在福建泉州加工完成之后,经海路运至杭州,再通过运河运到台儿庄组建的。在内陆城市,拥有如此宏大规模的天后宫,实属罕见。妈祖信仰最初在福建流行,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海神崇拜,清朝初年传到台湾。内陆地区供奉天后的庙宇不多,台儿庄有天后宫存在,是闽商在运河流域经商、传播妈祖信仰的见证。这一民间宗教建筑,折射了当年台儿庄对南方客商的吸引力。

岭南建筑 泇运河开通后,一部分广东来到台儿庄,开设“广货店”(因为这个原因,枣庄人把时髦说成“广”),兴建了岭南风格的建筑。在《四万万人民》的纪录片里,伊文思用摄像机为我们留下了岭南建筑的历史影像。

四、台儿庄古城毁灭与的重建

1938 年春天,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侵略军展开血战,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先生的指挥下,击溃了日军坂垣、矶谷两个师团,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但是,繁盛于明清的台儿庄古城,也因此被夷为平地。战后,国民政府承诺重建台儿庄,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承诺没能实现。2006 年11 月,枣庄市市长陈伟,叫停了准备在台儿庄古城旧址实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始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

(一)打捞历史碎片,弄清古城的前世

2007 年的52 个星期天,陈伟利用业余时间,“上穷碧落下黄泉”,撒开“共时性”的大网,打捞“历时性”的碎片,为原真性重建台儿庄古城寻找充分的历史依据。

从当地职能部门和居民手中,征集地方志、族谱、文史资料、私人笔记、回忆录、民间文学三集成、碑帖等各种文献200 多种。在台儿庄周边地区,收集水街、水巷、民居、寺庙、古桥、游船、牌坊等图片500 余幅,文献资料几十万字。通过种种渠道,到世界各地查阅历史文献,征集到战地记者拍摄的380 幅照片、180 分钟视频,200 多本(卷)相关图文资料,1000 多件旧时物品。获得这些素材之后,用拉网式方法,对所有文献进行阅读,发现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录分类,研究考证,整理出对重建古城有用的参考材料。

陈伟走访了27 位80 岁以上老人。在老人的指认下,我对古街巷、古码头、古水系、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居、古桥、古树、战争遗址,用社会学、统计学、测绘学,甚至考古学方法,一一进行穿越时空的考察。重点对关帝庙、天后宫、泰山庙、天齐庙、文昌阁、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百子庙、龙王庙、吕祖庙、火神庙、菩提寺、铁佛寺、十八罗汉庙、清真寺、高庙、九龙庙等庙宇进行调查,确定建筑位置、布局、风格,做出文字、图绘和影像记录,形成十几万字的考察报告。

本着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精神,以符合历史逻辑为底线,尽可能地还原古城的历史真貌。对搜集到手的所有文献资料,都放置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审视和衡量,去伪存真,去文存质。对口述史,注意剔除夸大其词因素和虚假内容。在这个基点上,把台儿庄放置到中国运河史的大背景中进行价值定位。

(二)重建原则与原真性保证

在阅读文献、走访老人、现场测绘的基础上,绘出战前城区示意图,确定了台儿庄古城的轮廓。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而具体的论证。借助有限的遗存和老照片,对台儿庄古建筑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绘制了八种风格的古建筑素描图。先请城里老人辨认,如果有五个以上老人认为曾经有过这样的房子,就保留备用,如果他们认为不像是古城的房子,无论付出多少劳动,都毫不犹豫地废掉。将老人认为是“真品”的素描图,请古建筑专家找毛病,在原真、规制、地域、审美四个方面寻求平衡,等他们也通过之后,这幅素描图才告完成。就这样,依据老照片和原建筑遗址保留的平面框架,绘制出2000 幅素描图;依据口述史,绘制出2000 幅素描图。另外2000幅,根据200 公里内的古建筑元素进行绘制。

把这些官署、庙宇、民居、商铺建筑的素描图,添加到战前城区示意图上,设计《台儿庄古城胜迹复原图》,在此基础上制定重建详规。

在施工过程中,遵循“留古、复古、扬古、用古”原则,把古城的文化基因融入有形的建筑之上,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基础上原真复活,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留古:历史遗存,严格保护。对现有遗存全部保留,而且以文物标准进行最严格的保护,把大战后幸存下来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古庙宇、古商铺、古民居,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保存古城95%的道路街巷和水系肌理。

复古:挖掘历史,原貌复建。在文化挖掘上,追综原真性,寻找原物彰显出来的原貌。在设计上,遵循原空间和原尺度,呈现出原先的风貌。在建设上,采用原来材料、原有工艺、原籍工匠,保证重建的古城成为历史遗产。大战前是什么样子,就努力建成什么样子,追求整体面貌和历史氛围一致,具体建筑和历史影像一致,空间尺度和文献记载、老人记忆一致,材料、工艺与当年的建筑一致。

扬古:继承发扬,创新升华。按照文化遗产标准和现代审美功能要求,创新理念,在古城中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在理念上、标准上、设计上创新,建设数字古城、节能古城、生态古城,体现现代工艺水平和功能需要。对古城内的地下管沟、给排水系统、隐蔽工程中的强电、弱电、地热供暖,以及无线网络、电子监控等,都按照现代城市功能的要求配置。施工中完全忠于历史,使用真材实料和古法复建。对所有施工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现场监督,按照世界遗产和文物要求提升标准,确保每栋建筑都成为精品,建成“可以用放大镜挑毛病的古城”。对部分建筑创新升华,打造新的亮点。

用古:古为今用,弘扬繁荣。古城的建筑既要满足视觉审美需要,又要考虑运营中的实用要求,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让古城焕发新的活力。建设中保留传统记忆,打造文化空间,运营中用“旧瓶”装“新酒”,与国际旅游市场对接。古为今用,把文化业态融入建筑之中,实现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的统一,让传统文化在古城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齐鲁文化新地标与十个“国字头”品牌

2008 年,五家煤炭企业拿出50 万吨原煤,变现利润4 亿元,组建了国有投资公司,开始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为了使重建的古城保持原真性,从全国筛选了30 多支古建筑队伍,汇集了1000 多名工匠参与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完全忠于历史,使用真材实料和古法复建。许多工匠已经是80 多岁老人,而且没有传人,从这个角度说,台儿庄可能是最后一座“手工版古城”。

这座用三年论证、三年施工重建的古城,在“齐鲁文化新地标”评选中荣膺榜首,拥有全国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休闲度假区、国家博物馆聚落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健康示范基地、国家质量标准等10 个国家级品牌体系。

京杭大运河改道途经台儿庄,使一个普通的村庄成为运河明珠城市,积淀了融南汇北、承东纳西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国建筑博览城”。1938 年春天的战火,把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夷为平地。传奇般的台儿庄,被推向历史的前台。新世纪的重建,再次引起世人关注。这块融汇着山与水、农与商、战与和、破与立的神奇土地,由“曾经的存在”到“破碎的存在”,由“即将完全消失”到“原真性再现”,由“肌体的重生”到“精神的复活”。在这个意义上,浴火重生的台儿庄古城,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世界。

注释

①在古代,通过水运粮食称作“漕粮”。明清两代,每年要通过运河向北京运送漕粮25 万吨.②洪,鲁南、苏北方言,意为“石阻急流”.

[1]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伟.追梦古城台儿庄[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陈伟.复活古城台儿庄[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5]胡小林主编.枣庄文化通览[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6][清]周凤鸣,王宝田主修峄县志[M].光绪三十年刻本.

猜你喜欢
台儿庄运河古城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通海古城缀记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