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作家的独特发现
——读《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

2013-01-31 05:14轩红芹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平民老舍建构

轩红芹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平民作家的独特发现
——读《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

轩红芹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平民作家是作者对老舍的阅读定格。对此种方式作者也承认是十分困难且冒险的事,而今读来或许只因如此才能抵达老舍灵魂中最为生动的景象。

本书将老舍置于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多侧面观照,文化、文学和研究三位一体,在分析过程中又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对比考察,可谓立意宏观。真是这样大而化之的研究我不知还有多少耐心细读下去,可贵的是作者选择了做微观文章,大处着眼而小处落笔。作者将此题还原到“重实际而不善幻想”的老舍的生活现场中,紧贴着作为平民作家的老舍的自主选择和主动追求,借此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得以进入老舍更丰富更准确的世界。诸如“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基督教文化”一节论述中,指出老舍入教“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虔诚皈依,而是充实空虚的心灵、寻求精神寄托、摒弃恶的生活习惯,使自己在充实和约束中健康的发展”,故“只取基督教精神”;而后只因为“愿意做合乎时代需要的作家”,他走进左翼,颂扬《讲话》,且“请不要为老舍感到委屈、难堪!恰恰相反,老舍曾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慰,为自己文学世界的创新感到充实。”老舍的转变和建构不是消极被动的,他愿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摇旗呐喊并辛苦努力着。“平民意识使老舍走出一条循规务实的生活道路”。他深刻的批判传统文化又不肯轻易追逐时髦丢弃传统;他对西方文学艺术养分的大量吸收,又对西方观念半信而半疑。或者说这些只是他“为我所用”进行自我建构和文学建构的因子。这条路他走得很艰辛,但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通过不停的探索和调整让自己越来越强大,进行实实在在地创作。他的希望、他的热情甚至他的急切都是那么的朴实、真诚、可贵,乃至他主动选择死。这就是老舍的精神品味,也是老舍高尚的人生追求。虽然“他缺少现代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或曰必备的那种张扬的个性,那种独立、豪放、狂狷、傲视群氓的个性,”那种大道正宽、放胆独行的精神和追求真理、实现自我的勇气,缺少在文化和觉悟层面上“曾经沧海”的优越感和精神高度,缺少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气质。但难道不正是因为他的进取、对生活的热情及创作中那种干预现实的勇气、激昂慷慨的情调成就了独特的老舍吗。这是作者从平民作家的切入视角给予我们最切合实际的发现,而且从老舍的生活现场出发,作者还发现了许多被忽视的观测点,如齐鲁大学在老舍生活和创作道路上的拐点,《大地龙蛇》已体现出老舍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新生命”与“旧意识”的矛盾等,都扩展了研究的宽度和深度,给人以新奇独特的阅读冲击。

而在还原老舍的生活现场时,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他的个体成长有一种理性的、充满人情味的体察,这是最动人的部分。“我似乎能够感觉到老舍写作的艰辛,有时为一句话、一个细节,为表达某个意思,周全某方面的内容,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煞费苦心。当他刻意表现某种理念、写作内容不是源于内心感受和深切记忆,而是按照宣传材料的要求或者为外在舆论所左右写他不熟悉的人物或场景的时候,其写作是艰难的。”“我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境下老舍文学观念的嬗变和文学世界的建构的考察也在无尽的遗憾和惆怅中结束”,“他反复权衡,终究无法作出选择,只好搁笔,并将写好的文字悄悄地放在一边,等待,无奈地等待。”读来着实让人心痛。

如果说人生是灵魂的历险,作品则是这一灵魂的叙事。在老舍的生命中有皈依有自守,有屈从有自持,有怀疑有拒绝,有“新生命”与“旧意识”的矛盾,有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的矛盾中的远航和搁浅,更有不断的反思和调整,留给我们他个人内心印痕和时代经验相交织的奇异景象。当作者同样以“日常生活视阈”的角度来敞开这灵魂叙事的纠葛和冲突时,他就发现了打开老舍在文学史中独特存在的秘密之门。他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老舍的创作善于从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出发,抓住常态化的生活来展现底层人物每天发生的悲喜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舍通过日常生活视阈打开了一扇城市底层穷人灵魂世界的审美大门,在关于穷人的日常生活本真性描绘中,创造了饱含丰富人性和深广历史内容的不朽典型形象,也形成了一种以城市底层人的日常生活事件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独特叙述方式。所以作者“在《骆驼祥子》与老舍城市平民文学创作”一章中,分析祥子和虎妞的矛盾其实是代表农民文化的生活方式与代表市民文化的生活方式的对立和冲突,可谓精彩绝伦,令人信服;“父女反目:北京市民生活的精彩乐章”更让人会心一笑,笑中含泪。

透过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能感受到生命的真正寓意,同样也能从创作的突围中去看待老舍的每一次调整和探索,寻找和尝试。本书挖掘了在老舍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考察点,如齐鲁大学四年、《大地龙蛇》《西望长安》及《正红旗下》下的无奈终止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从中体味到老舍不懈的坚持和不变的追求;同时在纵向上也展现了老舍努力深入地从“历史-文化”层面对中国民族精神走势的持续跟踪: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到《骆驼祥子》《大地龙蛇》《四世同堂》等以国民灵魂演进的时代画卷,给中国人“悬起一面镜子”,提供了构建现代民族精神的启示录,这些是老舍对文坛的独特贡献。

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当做一个整体来省察和关照,以深入地认识作家及其写作的全貌,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是本书前面两个部分主要谈论的要点,而且这两部分前后呼应,可以说互为文本。第三部分老舍研究的研究,在第三者的视角关照下,老舍成为一个更为丰富的存在,无疑深化了读者对老舍整体的、宏观的、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也是与前面两部分的呼应和对话。我则将此看作是作者对老舍的锲而不舍,因为能将第三者的眼光尽收眼底,史今中外条分缕析,作者对老舍的用情之深着实让我震撼。

福柯在《权力的眼睛》一书中说:“为了弄清楚什么是文学,我不会去研究它的内在结构。我更愿意去了解某种被遗忘、被忽视的非文学的话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过程进入到文学领域中去的。这里面发生了些什么呢?什么东西被消除了?一种话语被认作是文学的时候,它受到了怎样的修改?”当作者以文化、人生、文学和研究的互相塑造、彼此影响来架构本书,就是在关注这里的“运动和过程”。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或者作者给出怎样的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反倒是这种理解方式、观察角度,使我们看到了新的文学景象。

[1]石兴泽,石小寒.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M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013-01-11

轩红芹(1975-),女,文学博士,现就职于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伯存]

猜你喜欢
平民老舍建构
北平的秋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老舍的求婚
建构游戏玩不够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