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思潮的融入及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价值演变

2013-02-01 08:58吕彤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3期

吕彤

摘 要 旨在中外教育的大背景下,理清外国教育思潮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简要介绍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观与我国现代生本教育思想的产生、后现代教育对我国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形成的作用。介绍杜威的民主主义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因此引起的师生关系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促进教育改革的状况,希望我国能够借鉴合理的、有利于本国教育发展的外国思潮,推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外国教育思潮;现代教育思想;价值演绎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59-02

Integration of Foreign Trend of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Valu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Ideology//Lv T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clarifying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trend of educational thought on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ideolog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education. I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emergenc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al views of Dewey and modern student-centred educational thinking in China, and the effect of postmodern educ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al thinking: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 brief account is also given her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Deweys Democratism over Chinese education, and consequent chang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ays of evaluation, as well as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It is expected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by learning from rational and favorable foreign trend of thought.

Key words foreign trend of educational thought; modern educational ideology; value evolution

自1904年起,我国才有了新式学校教育。几百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外来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现代教育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受国外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形成和发展对于本土教育的认识,其中精髓部分就是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的追求。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流思想,教育理念会随之发生更替,逐渐形成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虽然它不一定是成熟的,却在该历史时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1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等人促使我国现代民主教育的初步形成。在杜威之前,王国维等编写的《教育世界》以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从古代向现代过渡有重要的影响。王国维是提出要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第一人,蔡元培在王国维的基础上提出要全面培养人的人格、重视个性发展的“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初步有了从封建教育向现代共和教育转变的苗头。尤其是在“五四”青年运动前后,有大批出国留学的人员,致使外国的教育家来中国讲学,其中就有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把以“德谟克拉西”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带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在一段时间内,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哲学占领了上风。杜威之后,也有一些实验主义教育家到中国来讲学,进而道尔顿制在我国实行。1923年,道尔顿制在我国试行的学校有几百所,这些学校废除了统一的课堂教学、课程表以及教育改革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理论完全与我国封建专制教育相对抗。首先,美国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长,从而提出衡量学校教育的标准。其次,美国教育家提出,教育应围绕儿童进行,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杜威的民主主义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把教育教学的重心由“教法”变为“学法”,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型转向主动,从此以后,在我国现代教育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人文主义价值导向开始建立。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创制出“新学制”以及课程大纲。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一规定直接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精神个性培养及发展以及儿童智力的培养与发展为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研究的中等和初等的学科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上也体现了它的需求,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科教学大纲不仅在课程内容上体现了人本主义,在课程的目标上也体现了人本化的倾向,即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重点。蔡元培提倡教育的独特功能,不提倡以共性抹杀个性,反对用短期的收获来代替长远的效果,他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为现代高等教育民主开放的学术传统及教育理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外国思潮的流入以及后现代教育观与新课程理念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即以“四有新人”和“三个面向”为教育思想,它对推进中外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交流与沟通有重要的影响。新教育思想一方面促使学校进行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促进了中西方的学术交流,改变了中国教育单一枯燥的局面。后现代的教育理念逐渐传入我国,促使教育课程价值的重心从知识内容转到以个体为本位。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入有效地消除了指令型课程范式,这主要通过课程观上体现出来。

1)课程目标的设立。后现代教育观提倡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师、学生的互动相互补充,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调整,并逐渐确定和形成——它的形成打破了指令型的课程目标模式。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后现代教育观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绝非教师仅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尊重学生的批判与质疑,让学生在课程中自由地学习。

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后现代教育观提倡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且评价应该是师生双方的行为,不是教师→学生的单向行为,取代了传统评价的稳定性以及精准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怎样把外来教育思潮与我国教育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重要的问题。外来教育思潮可否完美地与我国的教育相结合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它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指令式教学是一次刷新。后现代教育理念,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它解除了对教师的精神及创造能力的禁锢;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解放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

可以从三个维度衡量新课程对于教学的解放。

1)就教学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而言,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课程的内容有所创造,不做课程内容的复制者。指令性课程中教师按部就班地把课程的内容讲述一遍,没有教师本人独到的见解,只是执行已经被安排好了的课程内容。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教师可以自主研究、开发和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表明教师自身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自己对于课程独到的见解加入到课程中去,这显现了我国教育对课程改革的新观念:教师就是课程。

2)就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言,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指令性课程具有以知识为核心的倾向,使具有丰富内涵的课程与教学成为流水作业,致使人性的畸形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与学生互动交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改变了课程与教学之间相分离的应试倾向。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产生一个新的名词,即:老师的学生。教师作为人格与心灵的交往者,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功利化以及物化的狭隘的教学方式。

3)对于评价角色来讲,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改变课程分数的判定者。在指令型课程中,对于课程的评价比较狭窄,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形成性评价,重视课程分数,不重视学生人格培养的评价,学生一直处于被选择的评价客体地位,这样的评价方式很难实现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创造力为评价标准,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习知识及其自主性发展。教师需指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毋庸置疑,对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讲,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3 总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中外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融合,这对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培养人才的新观念,尤其要尊重人性和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有理由相信,我国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在与外来思潮的碰撞与交流中,一定会得以逐步完善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重光.苏霍姆林斯基的几个重要教育思想[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1):30-31.

[2]贾香花,郭文武.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自我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4):51-53.

[3]田方林.试析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2008(6):35-36.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邵丹玮.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命题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4(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