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2013-02-02 06:12吴素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4期
关键词:卧位体位体温

吴素清

外科术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吴素清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既能治愈疾病,也能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外科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疾病的痛苦,还要经历麻醉和手术创伤的刺激。因此,做好患者手术后的病情动态观察,根据病情及时采取正确的体位,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加强患者术后的基础护理,是保证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

1 一般护理

护士应根据患者术中、术后的具体情况及出现不适的原因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并给以对症护理;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缓解不良心理反应,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

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根据手术大小,定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病情不稳定或特殊手术者,应送入重症监护病房,随时监测心、肺等生理指标,及时发现梗阻、伤口、胸腹腔以及胃肠出血和休克等的早期表现,并对症处理。

2.1血压 中、小手术后每小时测血压一次,直至平稳;大手术后或有内出血倾向者必要时可每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病情稳定后改为1~2小时一次,并做好记录。

2.2体温 术后24 h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随后每8小时一次,直至体温正常后改为2次/d。

2.3脉搏 随体温而变化,脉搏过快往往提示有失血、失液或有心力衰竭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

2.4呼吸 随体温升高而加快,有时可因胸、腹带包扎过紧而受影响。若术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时,应先检查胸、腹带的松紧度,适当调整,但仍应警惕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应认真测呼吸,并做好记录。

3 体位

保持正确的体位,术后患者回病房后,早期根据麻醉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卧位,以后根据不同的手术给予恰当的体位。如胸腹部手术患者一般在全麻清醒、血压平稳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减轻胸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避免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4 术后疼痛的护理

切口痛是术后患者的常见问题。麻醉作用过去之后,切口开始感觉疼痛,术后当天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剧烈,24~48 h后痛感会逐渐减轻。护理疼痛的患者,要注意以下3点:首先,结合患者感觉,将患者放置于合适的体位,采取合适体位可以减轻疼痛;其次,药物止痛,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 h情况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给药物止痛的同时可告诉患者药物很快就会起效,增加心理安慰作用。最后,减轻焦虑,对执行的各种处理和操作向患者进行解释,教导患者自我处理疼痛的方法。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担忧和感受,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到始终有人在关系照顾他。

5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患者常因病情需要放置各种引流管,护士应确认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及其作用。妥善固定,勿使落入体腔或脱出体外,护理躁动不安患者尤需注意,引流管固定床边,要留有足够长度,使用别针固定,以免翻身或活动时将管拽出。加强巡视病房,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如有阻塞、扭曲、受压,及时处理。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气味,以判断有无术后出血、感染或瘘,并做好记录。定时更换引流瓶、引流袋,各种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常见不适的观察与护理

6.1发热 是人体对手术、创伤作出的炎症性反应,手术后患者的体温可略升高,幅度在0.5℃~1.0℃,一般不超过38.5℃。若术后3~6 d患者仍持续发热,则提示存在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手术切口和肺部感染是常见原因;若持续高热,应警惕是否存在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腔残余脓肿等。

6.2恶心、呕吐 常为麻醉镇痛后的反应,一般于麻醉作用消失后自然消失。其次为颅内压升高、尿毒症、低钠等所致,若腹部手术后出现呕吐,应警惕急性胃扩张或肠梗阻。护士应观察出现症状的时间及呕吐物的量、色、质并做好记录。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头偏向一侧。

6.3腹胀 常见原因是胃肠功能受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随手术应激反应的逐渐消退,症状可自行缓解。若术后数日仍未排气,且伴有严重的腹胀,肠鸣音消失,应警惕机械性肠梗阻。

6.4尿潴留 术后常见。患者术后6~8 h未排尿,即可确诊为尿潴留。首先在无禁忌的情况下协助其坐于床边或站立排尿,若无效果,可根据情况或遵医嘱给以留置导尿,并做好导尿后护理。

026000 内蒙古锡盟医院供应室

猜你喜欢
卧位体位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躺着就心痛!卧位型心绞痛怎么破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四种不同体位对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影响
孕30周胎位不正能转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