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成份输血的价值与意义

2013-02-02 06:12关瑞郭大军关汉禹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4期
关键词:成份全血制品

关瑞 郭大军 关汉禹

近些年在医学领域,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也就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发展,让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独立的医学学科。超过90%的发达国家,都广泛应用了成分输血,而且也获得了很高评价。因此,我们要大力的宣传成份输血,要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成份输血,将血液制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成份输血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不同需要来选择的不同成份进行的输血,是缺什么补什么。全血输血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缺少了哪些血液成分,都是要输注全血的输血,虽然这样可以为患者补充所需血液,但是一些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份也都注入到了体内,这样就会增加患者心脏的负荷,如果严重还会让患者出现心衰、急性肺水肿等问题,更有甚者还会死亡。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临床上实施了成份输血,而且也意识到了进行成份输血的好处,其在节约血液制品的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将针对开展成份输血的意义、价值进行分析。

1 成份输血

成份血(blood components transfusion)是应用化学以及物理的技术把全血制品分离成容量较小、纯度较高的血液成份制品。常用的血液成份有血小板、白细胞、血浆蛋白和红细胞制品等。这样使得原本的全血制品制成多种的血液成份,一血多用,使本就匮乏的血液资源有效地利用,并且成份血有不良反应少、疗效快、纯度好、稳定性好、浓度高、更加有利于治疗和保存等特点。

2 血液成份制品分类

2.1 红细胞类 红细胞所具有的压积是0.70~0.80 L。此种制品和全血拥有相同的携氧功能,但是容积只是全血1/2。适应证和红细胞悬液相同。

红细胞悬液是将全血中的血浆尽可能移走后所剩余的高浓度红细胞,此红细胞所具有的压积能够达到0.90 L。主要用于治疗血容量较为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外伤或是手术导致的急性失血症状;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儿童慢性贫血者尤其适合应用此物。

2.2 白细胞类 由于制备方法存在差异性所以其含有的粒细胞数也会存在不同。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极限值,出现较为显著的细菌感染,通过增强抗菌治疗48 h依然无效情况下可以应用白细胞类制品。

2.3 浓缩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具有较高的纯度,里面所混有的红细胞、白细胞非常少。当患者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血小板总数少于极限值并有较严重出血症状的患者;血小板总量较为平稳,但是其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出血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大量输血致使血小板被稀释含量降低的情况都可以应用浓缩血小板制品[1]。

2.4 新鲜冰冻血浆 此制品能够应用于肝病获得性凝血障碍;大量输血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服用过量抗凝剂导致的出血症状;抗凝血酶III含量出现缺乏现象;免疫缺陷综合征状,血栓性血小板含量减少导致的紫癜症状;

2.5 普通冰冻血浆 对于出现凝血因子缺乏症状的患者较为适用,但需排除V、Ⅷ 因子缺乏症状。

2.6 冷沉淀 含有大量VIII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其因子VIII在此类成份缺乏时较为适用。

3 成份输血临床应用

3.1 提高疗效 成份输血主要特点是受血者体内需要什么成份就给予什么成份,能够把血液进行提纯,获得高浓度、高疗效、适宜进行保存运输的血液成份,而且可以将多个献血者血液中的相同成份进行混合,使其治疗所需量达到有效值,增加临床疗效,如临床中应用机采血小板和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

3.2 降低输血反应 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构成,其中每一种成分都特有多种抗原性,目前为止,除了同卵双胎或是多胎者,世界上还未曾找到血型内在成份全部相同的人。非本人的细胞抗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刺激性,致使机体产生一定量的抗体,若再次输血会出现同种免疫输血反应。所以对一些没有必要的成份进行限制可以减少输血免疫反应出现几率[2]。

3.3 合理应用 成份输血方法得到应用后,能够把一份全血采用科学方法分别作成不同的血液成份,参照受血者所需进行合理的选择应用,避免出现浪费,尽量节约血液资源,降低受血者经济压力。

3.4 增加输血安全性 输血属于无法替代的手段,但是输血过程也能够将病毒进行传播,具有一定危险性,病毒并不是均匀分布于各血液成份当中,白细胞在传播病毒过程中具有最显著的危险性,血浆当中含有最多的冷沉淀病毒。所以成份输血能够阻止输注非必需成份,尤其是具有很大病毒危险性的成份,尽量降低病毒感染几率[3]。

3.5 方便保存 全血所具有的保存期并不长,最多可以持续35 d,但是将其成份予以分离,许多成份具有较长的保存期限,最明显的有冰冻血浆可以持续保存5年,冰冻红细胞能够保存l0年。

总之,伴随社会经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血液成份具有的多样化及有效化更为明显,予以成份输血时,需注意血液不同成份具有不同功能,要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输血,确保患者具有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而血液中所含有的不同成份也会更加需要发挥更强作用,确保血液资源应用的更合理性及有效性。输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要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按照医院及医生级别及其规定对血液资源实施合理化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规范化、合理化临床应用标准,使血液资源应用得到合理保障,有利于医疗卫生水平的有效提高。

[1] 吕春兰,柳美霞,王金枝.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与全血临床效果观察.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2-3

[2] 任丽英.成分输血的应用探讨.内蒙古中医药,2012(7):32-33.

[3] 刘志明,常丹丹.推行成分输血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64-165.

猜你喜欢
成份全血制品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for Rotating Machinery Condition Monitoring Using Vibration Signals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欧盟禁止在化妆品成份中使用3-亚苄基樟脑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