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与反美续订华工禁约运动

2013-02-15 15:49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华工大公报舆论

祁 晨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大公报》与反美续订华工禁约运动

祁 晨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在晚清那样一个近代社会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新闻媒体的勃兴为社会大众对公权领域的“知情”提供了通道。而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其社会监督的效能。文中以1905年反美续订华工禁约运动为个案,研究当时报界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报纸《大公报》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以及该报的一系列报道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及价值。

《大公报》;运动;公共舆论

鸦片战争后,美国大量招募华工入境,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早期的西部开发。华工为美国西部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问题严重,引起广泛的工人运动。美国政府为转移工人斗争视线,便宣称美国工人的失业是因为华工所致,并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迫使清政府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十年后(公元1904年)禁约期满,中国国内舆论和各界民众均要求废约。但美国政府拒绝中国修约要求,执意继续保持原约。消息传回国内,激起国人强烈的愤慨,国内民众和华侨所办报刊亦纷纷发表抵制美约、不用美货的言论,号召各界抵制美货;运动的迅猛发展,震动了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朝政府。美国多次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予以镇压。七月二十一日清廷发布上谕,令各省对抵制美货者要“从严查究,以弭隐患”。在内外压力下,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动摇、退缩了。历经半年多的斗争,运动渐趋沉寂。

虽然运动后来遭到美国政府和清政府破坏,新约也未能续订,但经媒体大规模的报道,营造了反美续约的舆论氛围,在国内形成了一场公共舆论谋求政治变革的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同时这也是报界进步的体现。

一、《大公报》对反美续订华工禁约运动的报道

20世纪初期,在西方传教士报刊的启蒙下,中国大陆新闻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当时,仅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办的报刊就有五六十家。这些报刊多以民众的“向导”与“喉舌”为办报宗旨,通过公开报道、评论有关政府决策、政治人物活动和政治事件,以唤起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和理性批判意识。由于政治文化思潮的演进以及人们对报刊传媒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化,无论是绅商、资本家以及知识分子等“中等社会”抑或是下层民众,都很注重利用报刊来发表意见、通报消息。[1]至此,新闻舆论的作用和力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应该说,在晚清多次政治事件中,“反美续订华工禁约”所涉及的范围不算很广。但在新闻界,不少报纸尤其是《大公报》却站在了积极支持抵制美货运动的前沿。运动一开始,《大公报》就集中力量对运动进行报道,积极鼓动天津人民抵制美货。1905年5月下旬,《大公报》全文转载了上海人镜学社传单和《上海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启》;6月15日起,又增辟了“抵制美约要闻专栏”以及《檀香山华人被虐惨状记》等专稿和论说。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抵制美货运动,《大公报》还于8月17日发表声明,内称“抵制美约一事,倡于上海,各省风应,凡华字报无一无之,敝报当仁岂能独让?故随诸君子之后,亦尽国民一份之天职。”可以说,《大公报》对反美续订华工禁约运动的关注是非常密切的。从1905年的5月16日到8月20日三个月的时间里,关于这场运动的报道达到一百多篇,包括新闻电稿、来稿代论、论说、录稿、要件代论等等。该报对这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起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

从报道题材概括,《大公报》所做的报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时事新闻类,主要是针对该运动的报道。主要有:《续华公约未定》(5月16日)、《外部连接要电》系列(5月18日)、《记广肇公所会议事》(5月19日)、《粤省京官拟禀》(5月23日)、《上海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告》(5月30日)、《禁华轮挂用洋旗》(6月9日);《驻美梁钦使拟定中美修改工约稿》(6月12日)。

时事评论类,主要是针对该运动的深度报道。主要有:《现在正是试验我们中国人团体的时候》(6月9日);《敬告天津学界中同志诸君》(6月9日);《中国爱国的教习合学生请看》(6月8日);《中国爱国的商民请看》(6月14日);《论益闻西报之华工禁约说》(6月15日);《千万别教美国人抓着小辫儿》(6月15日);《论不买美国的东西》(6月16日);《对于不用美货之精神物质研究谈》(6月24日);《抵制美约与中美国之关系》(7月16日)。

社会团体反应类,主要包括对社会团体态度的报道。主要有:《上海人镜学社传单照录》(5月26日);《上海成城会社同人传单》(6月5日);《北京学生奉劝北京城的人莫买美国的货物》(6月7日);《天津商务总会致本馆函》(6月13日);《天津商务总会禀稿照录》(7月3日);《北京学界同志敬告全国学生文(论抵制美禁华工续约办法)》(7月10日)。

普通民众态度类,主要包括对社会普通民众态度的报道。主要有:《北京学生奉劝北京城的人莫买美国的货物》(6月7日);《凌君致上海商务总会代演说稿》(6月8日);《某君因禁购美货事致本馆函》(6月16日);《高公一上天津商务总会书》(6月17日):《驻纽约夏领事传论旅美华人告示》(6月22日)。

而从报道的时间和力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05年5月16日到6月2日,为《大公报》关于这场运动报道的开始阶段,报道基本上全部都是时事要闻,没有评论类。

第二阶段是1905年6月5日到7月16日,为《大公报》关于这场运动报道的高潮阶段,这一阶段的报道数量最多,力度也最大,报道除了时事要闻以外,还包括专件、录稿、附件、论说、要件代论等。

第三阶段是1905年7月16日到8月20日,为《大公报》关于这场运动报道的尾声阶段,这个时期,基本上只保留了《抵制美约要闻》专栏的报道。

二、《大公报》的报道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缺少民主的传统。而在封建专制封闭的政治背景下,能有效监督政府施政行为的舆论几乎没有。民间抗议运动虽时有发生,但对政府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反美续订华工禁约”运动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实存在着强烈的社会舆论或民间舆论,但如果没有当时最主要的大众媒介——报刊的传播,很有可能就自生自灭了。

从上述报道文章来看,《大公报》在运动的开始、高潮、结束阶段都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报道。这对当局的行为起到了有益的约束作用,对民众的态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也使得这场运动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一)客观报道事件,彰显媒体功效

新闻媒体的一般功能就包括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报道,既真实反映了国人的情绪,又对国人的情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在创建和强化着新的、影响力更大的舆论。[2]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反应一般民众舆论的同时,也经有选择地报道评论,对某些关键问题和关健人物进行深入的报道和评述。随着相关报道和评述不断深入,媒体将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制度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恶劣,以实现其影响舆论的目的。

从《大公报》对反美禁约运动的报道来看,该报及时报道事件动态,沟通民情,为受众描绘了真实的社会图景。在受众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引起公众的普遍关 心和重视,进而引导受众,协助和促进问题的解决。对公众而言能够充分满足其知情权,便于他们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正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作用,使该事件不自觉地在舆论预设的轨迹上行进。对媒体而言,也是媒介监督作用的效能体现。

(二)以报纸为阵地的民众大讨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发展产生影响。[3]作为一种不可被忽视的精神制约的社会力量,舆论对于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实践意向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人们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公开表达态度、意见,向有关方面或人士施压,尤其是对背离舆论的群体产生压力,以达到影响其态度,制约其行为的效果。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报刊和社会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力量”。[4]

《大公报》在报道的第二个阶段,刊登了大量反映社会团体态度的文章,以及民众的来函,使受众的言论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大公报》采集有代表性的普通民众的看法,这样集多家之言,多种声音交汇,公众大体一致的意见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便于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有利于反对美国续约的舆论氛围。

(三)特色专栏报道,强化主流话语

在报道中,《大公报》还开辟了几类针对该运动的特色专栏。例如6月12日到6月27日的《请看美货记号》专栏,它在6月12日刊登出“请看美货记号:美国续订华工条约,苛虐异常,我国民会议相结不买美货,以为抵制之道。今将美国货物记号列左,以便买货时认识。(United State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这样一条广告专栏,告知市民如何识别美货,以防误买;还有6月15日到8月20日开的《抵制美约要闻》专栏,特别交代“本报因国民合,抵制美禁工苛约风潮极大,特添此一门,凡有关抵制美约之事均列入此门内。”以及《檀香山华人被虐惨状记》等专稿和论说。

《大公报》利用这样的专栏报道,通过灌输和有效引导,迅速而连续的跟踪报道,将民众紧紧包围在这些报道之中。利用倾向性传播,强化了主流话语,也反映出媒体敢于言勇于言的精神。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舆论才会成为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唤起人们的注意。如此,共同的意见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事态产生影响。

(四)倡导抵制美货立场坚定,是反美续约的有力武器

《大公报》在6月10日刊登《本报不登美商告白》,“美国续订华工禁约异常苛虐激动我国民公愤已相戒不买美货,但报纸为美商刊登告白即是为美商招来生意,本馆拟定从本月初九日起所有关涉美人之告白一概不登,已登者亦即行撤去矣,美国禁约作废后再行登载此。”包括代表《大公报》态度和观点的《论说》栏目先后刊登了《对于不用美货之精神物质研究谈》、《北京学界同志敬告全国学生文》(论抵制美禁华工续约的办法)等文章,都表明了《大公报》坚定的抵制美货反美国续约立场,表达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这些针对大规模抵制美货的群众运动的报道,作为反击手段迫使美国政府改变排华政策,也借用海内外华人之力抵制美国排华政策,试图达到迫美让步的目的。这不仅出乎美国的意外,也完全不在清政府的预料之中。美国驻华总领事主动要求向华商商会领袖解释华工禁约一事,希望以此来缓和中国民众的情绪。《大公报》报道的《电嘱梁钦使暂缓签押》(6月15日)新闻中也说明“日前,外部电覆商部,略谓美禁华工新约过苛,已将华商设法抵制情形密电梁钦使,嘱其暂缓签押矣”。

1905年19日之后,《大公报》被迫停刊。在此前的7月21日,《大公报》被迫撤去了“抵制美约要闻专栏”。8月18日和19日的《大公报》报头旁边赫然写着:“苟延残喘之大公报,且度今朝,谁管明朝。”“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犹如今日生。”但运动仍然继续在天津、上海各地开展着。

由此可见,这场抵制美货的运动,经过媒体的报道,确实对民众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反对美国禁约历程起到了积极的约束作用。致使美国也为此惊呼:“这是真正的一场伟大的民众运动”,从而再也不敢强迫清政府签订限制华工续约。

这次运动历时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近代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它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高昂的反帝爱国热情,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觉悟,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从这点来讲,“反美续订华工禁约”运动的新闻舆论基本上达到了它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新闻媒介对该运动的广泛持久的报道和评论,成了清末一次较为成功的舆论干预,不能不说是报界一种巨大的进步。

[1]王炎龙.近代报刊白话文化的嬗变趋势与内驱机制[J].新闻界, 2008(01).

[2]何扬鸣.近代中国一次成功的新闻舆论:“秋案”研究新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1).

[3]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36.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责任编辑:徐星华)

Da Gong Bao and Anti-American Movement on Renewing Treaty of Banning Use Chinese Laborers Abroad

QI Chen
(Institute of Media,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Late Qing dynasty came into being as a transition society,in which the modern society began to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news media provided a channel for people to know the filed of public authority. And the media also could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agenda-setting,to improve its efficiency of the social supervision.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ovement of the Chinese against American renewing the treaty which banning use Chinese workers in the year of 1905,to research the reaction of Da Gong Bao,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newspapers at that time,and the value of the reports.

Da Gong Bao;movement;public opinion

K257.2

A

1008—7974(2013)04—0089—04

2013-04-03

祁晨(1988-)女,安徽安庆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大众文化与传媒生态。

猜你喜欢
华工大公报舆论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