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神”到针灸治“神”

2013-02-20 10:00张孟然
江苏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灵枢黄帝内经医者

张孟然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指导:许明辉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和命题,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同样十分重要。《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根本,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神”的范畴。“神”在中国道家著作和中医学中具有特定的含义。《黄帝内经》及道家经典都是基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而形成的,故有医道同源、医巫同源之说。知其源才能晓其流,分析道家对“神”的论述,挖掘其认识论根源,可将医家对“神”的论述引向深入,有助于揭示中医基础理论中“神”的范畴的形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理论的本质。笔者以医、道互解,浅识《黄帝内经》中的“神”,不妥之处请君指正。

1 神的识释

1.1 字型识神

现发现的甲骨文中并未见“神”之字形,但甲骨文中已出现“申”字形,甲骨文像神秘的霹雳、朝各个方向开裂的闪电。造字本义: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公在操纵。“申”的“天神”本义消失后,晚期金文再加“示”,另造“神”代替。故神本义应为名词:古人奉天地主宰之雷电,借代引申为:万物之主宰;扩大引申为:掌控肉体的灵魂、意识。

1.2 字义释神

《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风俗通》说:“神者申也。”申为十二地支之一,古人可用以代表方位。从天体上看,北斗星的斗构在申方,斗柄恰指寅方,斗柄回寅,天下皆春。《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于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为节,终而复始。”说明天体的运行皆以此为始点,四时气候皆随北斗的斗柄转移而变化,所以,北斗就成为天体运行的指挥棒了。故神本意为:北斗的斗柄,而斗柄是划分阴阳界限的标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将其义理解为:天地、万物之主宰。

2 《黄帝内经》中的“神”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之根基,其中“神”字共出现187次,虽然同用一个“神”字,但在不同篇章的具体语境中“神”的含义不尽相同。《内经词典》[1]中归纳为:(1)神灵。《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2)自然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不测谓之神。”(3)生命活动的总称。《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4)指精神、思维活动及情感变化。《素问·针解》:“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5)刺气至的玄妙变化。《素问·八正神明论》:“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6)人体正气。《灵枢·小针解》:“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7)人体的血气。《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8)指水谷精气。《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9)指经气。《素问·离合真邪论》:“外引其门,以闭其神……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10)指心所藏之神。《素问·调经论》:“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11)指具有高超医疗技术的人。《素问·至真要大论》:“工巧神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其所述11种,可按神之本义及引申义归纳。本义,名词,指天地万物的主宰,如自然规律。扩大引申为:掌控肉体的灵魂、意识,如心所藏之神、生命活动的总称、精神思维活动及情感变化、气血津液之主宰等。词义引申为形容词和副词,指绝妙、奇异或不可思议等,如刺气至的玄妙变化、高超医疗技术的人等。

3 道家经典中的“神”

3.1 《老子》中的“神”

《老子》中“神”出现了8次。做神灵解,如《老子·第六章》“浴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做神奇解,如《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天下神器……”。归纳起来,《老子》中“神”范畴以名词作神灵解及形容词作神奇解为主,其中以名词词性做神灵解,也可理解为什么的神灵,亦万物主宰之意。

3.2 《庄子》的中“神”

《庄子》内七篇中提到“神”的词句有19处,其余诸篇提到的有92处。文中神多以词组出现,如:神人(《庄子·逍遥游》)、神禹(《庄子·齐物论》)、神明(《庄子·应帝王》)、神丘(《庄子·应帝王》)、神巫(《庄子·应帝王》)等。而神人一词在内七篇中就出现了4次,故“神人”可看做《庄子》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主要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故“神人”也应理解为得道之人,那何为道?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2]。“神人”就可理解为能得到或能运用宇宙最根本物质、能量之人,含有主宰万物之意。

3.3 《黄庭经》的中“神”

《黄庭经》也十分重视“神”。其论述内容与中医藏象、生理等有诸多联系。《内景经》原文提到“神”字共58处,《外景经》出现“神”字达24次之多。文中神多以词组出现,如:心神、眼神、鼻神、耳神、舌神、齿神等,而且每一个“神”都有相应的名和字,如: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耀字威明等。中国古代人的名字都是由姓氏加上名、字、号等组成,而《黄庭经》中把五脏六腑、齿发七窍等冠以神之名,并为其命名,故应理解为主宰五脏六腑、齿发七窍等除了能看见的脏腑、器官外,还应有常人所不能见的主宰其功能、活动等的隐态物质存在,该物质便用“神”来指代。

4 从识“神”到针灸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说明古人将治神看作针灸的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千百年来,针刺治神一直被视为上工之境,故治神在古代针灸临床治疗中是非常受重视的。

4.1 察神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都是通过医者对患者的观察、听或嗅、交流及脉诊等手段了解主宰患者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神的情况,而后对患者的总体情况做出判断而指导治疗。“有者诸内,必形诸外”(《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是中医四诊察神的理论基础,通过观五色、闻五音以察五脏气血盛衰。察神是治神的前提,医者只有明确主宰患者之神的情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患者病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4.2 守神

守神在两个方面:一守医者之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方针刺之时,心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医者在治疗之前应集中精神,心无旁骛,静心凝志。进针是应以神驭针,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素问·宝命全形论》)。在治疗过程中,运针调气,也要把握住心,使神不外驰。如“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二守患者之神。治疗是需医者感应患者之神,还必须诱导患者与医者构成守神的统一体,志在针下,根据医者的治疗意图,其意念随针刺得气的走向与输布而行,调节患者之神,调动患者自身的抗病潜能,使其处于一种有利机体康复的最佳生理状态。

4.3 治神

凡治人之神者必先治己神。用针之时精神务要专一,同时医者本身的气血盛衰,精力旺盛与否,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的效果。医者必须重视调养自身的功力,强健自己的体魄,做到自己的神强大,而后才有可能更好地运用针灸为患者治神。《标幽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说明治患者之神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现代这个社会,医患之间也讲互动,并且越来越受重视,这是“治神”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一个医患之间的交流过程,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正如《针灸大成》云,“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通过交流达到医者和患者的两神相互感应,医者调节患者之神,达到治疗疾病根本之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道家经典及《黄帝内经》的论述,“神”为万物主宰之意,大到宇宙万物,小到体内脏腑气血,都可理解为由不同的“神”来主宰。在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若能充分地理解和运用“神”,就能明了疾病的根本,取得很好的疗效。

[1]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82

[2] 熊春锦.老子·德道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6第一作者:张孟然(1986-),硕士研究生,针灸学专业。

猜你喜欢
灵枢黄帝内经医者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