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

2013-03-11 15:04内蒙古包头文物管理处内蒙古包头014010
大众文艺 2013年9期
关键词:篆隶行书楷书

(内蒙古包头文物管理处 内蒙古包头 014010)

行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书法,在生活的实用中或在艺术的抒情上都是一种比较好的书体。然而,书法四体正体(楷书),草书,隶书,篆书中却没有它的地位,没有它的独立性。实际上,行书是一种中介体,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偏于楷书者称为行楷;偏于草书者称为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认,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所以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行书的流行是书法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书法艺术诸体中的破体、破法并形成一种自由性质而又有自我特征的美术字体。它的出现使书法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当代有的学者指出:“行书自产生起,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为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它都是极有适应性、极有魅力的。”然而历史上对行书的研究只停留在技法上,没有深层次地研究行书的出现及发展在书法艺术中的真正作用,并把学好行书提到一定高度。

一、行书的优越性

纵观晋唐以后直至当今,流行的行书风范无不是在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不善于楷书的人,行书是永远写不好。行书是一种具有随意性和抒情性且收放适度的字体,不像篆书的难识难记;不像隶书的固定体态;不像楷书的拘谨;也不是草书的狂放。在行书的练习创作时,可楷书比多一些,也可草书比多一些,即行书中可以掺有楷体,也可掺有草书,还可以左右逢源,不拘一格写行书。由此可见行书的随意性、包容性和达情性之大。这些优点是任何其他一种书体都无法比拟的。故此,我们可以说书楷书是行书之基,那么行书是书法艺术之本。

二、行书发展过程中地位的体现

行书产生于西汉末东汉初期,成熟与晋。到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把行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行书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的行书创作中应首推被称为“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他的书写风格成为千古的典范,行书的楷模。元代鲜于枢评王羲之《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对于“书圣”.“天下第一行书”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看似有些荒唐,但凭心而论,这种称号还是符合当时历史的真实性。《兰亭序》所创的行书楷模,至今还放着奇异光彩。既然历史已经选择了“王羲之”,选择了“兰亭序”,选择了“行书”,那么足以看到行书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了。

行书发展到唐宋时代达到繁荣时期。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有李邕,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宋代书法家著名的有“四大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一时期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人分别列为“天下第二行”和“天下第三行”。“天下三大行书”可谓尽善尽美,浑然天成。这三幅作品都是特定情境下作者心迹的流露,把自己当时的情感流露在诗文上,而这种诗文又是借助于行书表达出来。当细细品味那些行书字体结构及形状外形时,或许会有一种身临其近的感觉。这三幅作品本质上都达到了书法创作规律的极致,在书法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行书发展到元明时期也有很多著名的行书家,如元代的赵孟,明代的吴门三家,即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等。他们创造了许多行书作品,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些作品进一步促进行书了的发展,使行书在书法艺术史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从晋开始,直至清朝中期,约140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是楷行草并行天下的,这一时期是书法艺术真正走向成熟的时期,而这一时期里却很少见到在篆隶字体方面出现上述那么多出类拔萃的伟大书法家。上述的那些书法家中,任何一个人都专精楷行书,这样才构建起博大精深的书法大厦。那么,作为书法艺术的基本载体,行书的发展,才把书法艺术带进最为广阔的天地。行书来自楷书,又为草书提供条件。楷书为行书的运腕、用笔、结体提供基本技法规律,但楷书容易呆板,草书达情而难辨认,只有行书是兼而有之,于法度之中显现出艺术风采。有人说:学书必须从楷体入手,最终成于行书。我们熟悉的四大楷书之祖,无不是行书的高手,可以说楷行是不分家的。草书是一种最具达情、体现才华的字体,凡是草书的集大成者,也一定是楷行书的高手。当今时代草书比较盛行,但大多数不是在楷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只是一个虚美的外表,经不起长看久看。

行书从开创之日起就受到了书家们的重点追求。行书风格也总是多姿多彩,这就使得它成为衡量书法家成就的重要标尺。特别是行书到了宋代苏轼.米芾等的出现,把行书更推向极至。行书已构成艺术欣赏和使用之需的最佳选择,行书才能长盛不衰。

自清中叶以来,碑学的兴起,篆隶复苏。对篆隶的重新认识,开创了书法艺术多元化的新局面,这无疑又促进了书法艺术向前发展。但遗憾的是,又出现了新问题。篆隶原本可以与楷、行、草,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去拓展书法艺术的千姿百态,而是形成了碑、贴相争的局面,这确实不是一种好现象。同时这样也抹煞了楷行草各自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当今,中青年书法家中,有很多是精善篆隶者,但是他们中又有许多不善于楷行草者,这些人认为苦练楷行是费工夫,是笨蛋。殊不知不善楷行其实不算合格书法家。缺乏基本的练习也使他们的作品缺乏一种刚劲有力的精神与魂魄,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那么楷书行书的基础地位就必定会受到削弱,那么书法艺术也将会走到斜路上去。

三、行书练习中的一些问题和心得体会

对于初学者而言,主要靠临摹。“临”就是把字帖放在眼前照着写;“摹”就是把字帖放在面上,蒙上透明较高的纸,描着写。而在临摹时,我们往往写的比较快,可能是习惯于我们平时写字的速度,也不是很认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摹状态中,只是比较草率地临摹一个又一个的简单字,而没有边临摹边思考字的结构和创作者的心理。当每次练完字,大多数人不会对帖进行检查,去看哪些地方写的像,哪些地方写得不像。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些人在临摹时因不像而描描改改。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因为描改的笔画容易掩盖临帖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即便偶然改得与帖仿佛也容易使笔画软弱、不贯气。

我曾经也练习过一段时间行书,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上诉的问题在我练习时候都存在。虽然在练习行书失败了,但是通过练习行书这件事使我感悟颇深。我觉得练习行书不仅只是一种书法的练习,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的锤炼。在练习中不仅需要不慌不忙,心态平和,气纯甘甜,。而且更需要的是用心灵感受每一个字,进而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最终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就我个人认为,练习行书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重新塑造我们的性格,而且还可以使我们悟到或多或少的做人道理和处事风格。

伴随着行书的发展,行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和巩固。纵观漫长的书法历史,隶书、篆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之“显学”。

1.李慕南,张林,李丽丽《书法与篆刻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学森《行书津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篆隶行书楷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脚踏实地
陋室铭(行书)
傅山“碑学先声”的源起之说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