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思考

2013-03-19 01:11李艾珊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李艾珊,甘 萍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人,其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达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医学科学发展目标,就必须持续强化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 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的旨在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宏观概念,提出的是一个泛化的目标。实际上,人文素质教育更应该倾向于人的本性教育,应该是对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以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关于人文教育是对人本性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观点,有人提出了“主体思维、知识、伦理、经验的学说”。医学人文教育同样是针对医学活动的主体来说的,其方法是通过改善医学活动主体——医学生的精神与实践能力,其目的是为客体——患者及健康人服务,改善和维护其健康状况。因此,医学人文教育不但要求医学生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具备能够积极正确应对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交叉所带来的诸多尖锐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医学伦理问题的能力。

把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相提并论,意在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要泛化而应具体化和本性化。

2 西方的医学人文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升高,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人文教育引入医学教育之中。如80年代初,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平衡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的目的。西方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十分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及人文精神的渗透,这对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是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的[1]。

3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很快。同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一样,我国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各种医学人文学课程,如人类学、法学、文学、伦理学、哲学、史学、心理学等,但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使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因而,人文素质教育绝非是仅仅开设几门课程那么简单。只有培养医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简而言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上述能力的培养与整合。

4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缺乏

据某医学院校的调查显示,医学生自学能力差的占30%,文字表达能力差的占80%,创新精神与科学气质差的占80%,无课外阅读习惯的占90%左右。多数医学生对基本的文书格式不清楚,不会写求职书、推荐信、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临床病历的书写缺乏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等。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原因有3方面:一是受文理分科机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医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等基础知识兴趣不够浓厚,基本修养不到位。二是进入医学院校后,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给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新的困难。医学院校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使人文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单一;校园文化氛围欠缺,加上医学生课程多,时间紧,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三是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欠缺及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4.2 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人文素养缺失

医生的个人经验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病患的复杂性是无限的,要对患者有深入的了解,就不能仅仅凭借医生的经验和医学专业知识,而应通过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加强人文关怀,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的医疗现状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因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感的认知,让他们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并以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使其能以同情心去倾听患者的陈诉,关爱病患,对患者施以全面而具人性化的治疗,自觉地维护患者的人格和尊严,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改变医患间对立的局面,从而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2]。

5 如何持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创新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养成教育,讲求的是持续性和习惯性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医学生自己进行感悟和领会。因此,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医学课程表里增加几门人文课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不单单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更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人文修养[3]。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目标上,培养既掌握医学知识又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的医护人员;在教育价值观上,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文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文精神的完善。

基于上述观点,要持续强化人文教育,培养出创新人才,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5.1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学科层面上的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应以医学及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及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实际问题结合到课程中进行讲授。

(2)两类学科交融形成的新型边缘学科的结合。如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

(3)理论或知识层面的结合。两类课程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医学模式的完善和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2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来达到文化素质养成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也可以通过读书、看报以及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来获得。而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医学院校文化建设,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5.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那么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把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临床见习、实习,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如医德医风、实习态度、遵章守纪、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等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树立热爱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观念。

[1]黄丽萍,韩静,张荣贵,等.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基石[J].华西医学,2010(5):984-985.

[2]郭建新.医患关系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51-52.

[3]邱秀华,杨棉华.医学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982-983.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