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穷人说话?——评《中国经济站在了十字路口?》

2013-03-20 04:02○朱
博览群书 2013年11期
关键词:茅台穷人经济学家

○朱 科

邱华栋在小说《教授》里,将经济学家描绘成了现代社会的“巫师”。他认为,所谓的经济学家们“今天说房价要永远涨下去,明天说股市要跌到1000点。而且,无论他们说什么,都有人信。这些人是不是在为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服务?是不是在为跨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说话?谁在为穷人说话?”

虽然远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有“穷人经济学家”之称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乡村银行和小额贷款,为穷人摆脱贫困鼓与呼。但是,在普通中国百姓看来,像经济学家、经济分析师、财经作家一类的人,总会和“政商掮客”的印象联系在一起。他们总会在媒体上放出略显前卫的观点,为商人投资发展,试试水温;他们时常为商人的隐密往事,涂脂抹粉、树碑立传;他们总会别出心裁生造一堆冠冕堂皇的术语,为施政者的决策失误开脱,模糊并转移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通过自己罗织的关系网,探听国家、地方的政策动向,抢在媒体发布权威消息之前,给商人通风报信。在他们的眼中,除了钱,还是钱,一被追问到“社会责任”之类的话题时,要么狡辩“在商言商”,要么就是一口看破红尘的语气“凡事都有一个过程”。

“财经女侠”叶檀的新书《中国经济站在了十字路口?》的读者定位不是穷人,而是超离一定阶层限制的广泛人群。这些人群可以是感叹柴米油盐价格暴涨的家庭主妇,可以是工资太少而不敢回家过年的“八零后”,可以是买不起高档轿车的普通中产,可以是处在转型升级压力之下的企业老总,也可以是正为财富大幅缩水而焦头烂额的富豪们。总之,这是一本写给被快速变动的中国经济折磨得有些抓狂却又无处可抓的人们。形成这样大众风格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很多文章是媒体节目的专访文字版。在口语化的表达中,作者有意无意地想在短时间内,讨好所有对于经济学知识零基础的受众。但是,讨好所有人,就基本上等于谁也没讨好。

《谁偷走了我的“银子”?》这一命题,其实所有的中国百姓都会有切身感受。可是这个简单的命题,被叶檀解读得十分复杂。她不去好好解释“为什么钱不值钱了”、“深层原因是什么”、“普通百姓如何保值增值”,而是化身官方政策宣讲者的角色,给大家灌输“钱在有些地方还是挺值钱”、“并不是所有人都感觉在涨价”、“中国与美国的收入消费水平不存在可比性”。

在《天价茅台,为谁而饮?》这种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叶檀则将自己定位成茅台酒业的政策顾问,充分调动了财经专业知识,犀利地指出“作为奢侈品的茅台酒具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国家抑制三公消费,让茅台为自己不透明的销售模式买单”、“茅台落后的经营方式亟待转型”,倒是让人眼前一亮。可是,这种分析跟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让大家去买正宗茅台酒保值,还是让人们嘲笑茅台四处树敌,落得孤家寡人一样的处境呢?

而在《车市价格战与经济寒冬》里,叶檀用短短几句话,就将没有开上宝马一类中高端车的屌丝青年,彻底排除出“中国人”的队伍。她说:“以前一提到宝马,人们都觉得那些车似乎都是富家子弟的专利,而现在好像不是这样子,更多普通人也能开上宝马车了。有些家庭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会竭尽全力为其购置中高端汽车。在购买宝马车的消费者里,24岁到30岁之间的人群占有24%的比例。在中国,一般年轻人更喜欢消费中高端车。”这句话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中国的年轻人都“喜欢”消费中高端车,只是他们没几个人消费得起。

几个月前,网上疯传一个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申请个人破产”。内容称,克鲁格曼个人赤字高达700万美元。债务来自曼哈顿公寓房贷、信用卡欠款和Tiffany珠宝的店内融资。他最大的投资失误是在2007年购置不动产,交易不久就跌价40%。消息还煞有介事地评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破产“真是对经济学家的实操能力最大的讽刺。”后来,网友才发现,这个消息的来源其实是一个类似“洋葱新闻”的专门发布讽刺、搞怪假新闻的英文网站。大家似乎并没有感觉被愚弄,只是觉得可惜而已,“谁让他们不为穷人说话,让他们也尝尝贫穷的滋味吧?”

猜你喜欢
茅台穷人经济学家
茅台冰淇淋销售火爆
牙科界茅台来了
辣椒之争
文化茅台建设之我见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穷人的高消费
富人与穷人
“全球80名经济学家预测经济走势”
谁给了经济学家“出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