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2013-03-27 03:15宋东兴殷旭东刘永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训软件

宋东兴,殷旭东,刘永俊

(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宋东兴,殷旭东,刘永俊

(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高校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成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困难,在此基础上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从校企合作、产业化课程改革、实训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软件需求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软件技术研发,推动着软件相关教育的发展。当前,一方面社会对软件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软件产业发展,不少高校培养出来的软件毕业生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难以胜任企业的用人要求,这就造成每年和软件相关的毕业生多,软件企业提供的岗位多,但企业仍然出现招聘难,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两旺两难”问题的根本在于高校要紧跟软件企业的一线技术,改革软件人才培养的机制,提高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缩小与软件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常熟理工学院是长三角地区一所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及现实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我校无法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错位发展,恰当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自身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我院全体人员的共识。本文结合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问题,为新建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为了找出软件人才培养与软件企业需求之间脱节的真正原因,常熟理工学院对软件业人才需求状况,计算机市场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合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模式单一,很多高校“闭门造车”,从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过程到质量评价均缺少行业参与;

(2)培养方案陈旧,不少方案从原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脱胎而来,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旨,没有真正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也不适合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定位;

(3)课程建设滞后,表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包括实践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没有融合;

(4)实践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按照软件开发整个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安排,对如何从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产学研”实践平台构建等环节进行实践体系的建设考虑不够,对如何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软件工程管理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更是欠缺。

(5)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很多承担课程的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实际项目经验等等。

所以培养的人才缺少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意识、项目表达等职业素质,缺少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要培养受企业欢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软件技术人才,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深化行业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在真正了解软件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和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受企业欢迎的软件工程人才。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这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常熟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申报开始,就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的资深教授、知名软件企业负责人、具有丰富经验的软件高级工程师和相关高校的专家,该委员会负责审议专业发展规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常熟理工学院和全球知名的IT教育和培训企业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共同制定了校企合作嵌入式培养方案,即将NIIT课程模块与现行专业课程加以整合,衔接与调整,以取双方之长的全新模式,概括为“2+1+1”模式,即前2年完成公共课、NIIT的第一、二模块课程及部分专业平台课程教学,第3年结束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完成NIIT的第三、四模块课程教学,最后1年强化专业方向课、企业定制课程、软件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合格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教育文凭的同时,又可以获得NIIT颁发的国际软件工程师认证证书。该方案被省内外多所高校作为主要参考范本,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得到企业的认可。

(二)走软件产业技术路线,构筑应用型教育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必须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和构建软件类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这就要求既要打好软件技术的理论基础,更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得教学始终与软件行业发展保持同步,课程体系切合行业需求,培养接轨行业发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并通过职业化素质训练,历练学生良好的学识、专业的技能与敬业的态度。

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将软件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实训基地学习和企业实习基地学习三个阶段:(1)校内学习阶段:学习计算机基础技术知识和软件核心技术知识,并具备相关能力后,进入实训基地学习。(2)实训基地学习阶段:以软件工程思想为指导,模拟企业软件项目管理一般流程开发软件项目,完成高级工程技术知识学习和训练。(3)企业基地学习: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工程实践训练后,进入企业实习基地学习,通过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工程实践经验,感知企业,了解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具备应用所掌握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完成软件开发工作的能力,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这个阶段学生培养方案和计划需单独制定,并采用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指导为辅双导师制形式,联合指导。

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

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厚基础、精方向、重应用、强能力”为指导原则,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由素质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工程技术、职业技能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素质基础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和数学工程职业基础两部分,培养学生从事软件工作所应具备的数学基础、软件工程基础、职业素质和专业外语能力。

计算机软件基础技术课程构成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基础、离散数学等,以教授学生从事软件工作所应具备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

图1 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由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和软件工程与软件管理两部分组成,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工程技术模块由专业模块课程(NIIT工程师)和高级工程技术学习与培训课程两部分构成,常熟理工学院引进了NIIT博睿软件工程师培训课程,课程内容涉及web应用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与应用等软件企业一线技术,通过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模式,与国际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接轨。

职业技能课程,包括职业素养训练、沟通技巧、外语交流、行业相关知识及企业文化等内容,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按需设定,并以实际企业的软件开发案例为载体,将其贯穿在企业实训过程中。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核心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就业质量为最终目标,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及关联性。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践学期、综合工程实训、企业实践、毕业设五个层次,(见图2)构成立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实验包括随堂实践、随堂实验、实验室实验、实战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实践学期是学校安排的暑期小学期(三个星期),包括概念实训、技能实训和项目实训。分别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实践短学期进行,实训内容以设计和开发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形式进行,设计的项目能将本学年核心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透起来,是整个学年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实训内容从程序设计基础实训、信息系统实训到web应用、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循序渐近。

图2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综合工程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软件工程学生参加IBM-ETP软件服务外包实训,为期6个月,分三个阶段,即二个月的英语或日语强化训练、二个月的IT技能强化,二个月进入实训中心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分为Java、。NET、PHP、软件测试和大型机等五个方向,一方面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再强化,另一方面选择当前软件开发的一线技术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课程设置和实训内容与软件企业用人所需建立对应关系,在企业或仿真企业的实训中心,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改造成的可教学化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企业化的管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和编程实践能力,从而弥补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缝隙。

企业实践是学生毕业之前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院派遣学生到具有一定规模的IT企业或IT部门进行企业实习。实习单位提供给学生一学期的软件开发或测试与开发相结合的实习项目,实习项目能够提炼出满足常熟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通过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工程实践经验,感知企业,了解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具备应用所掌握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完成软件开发工作的能力,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为成为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软件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打造立体的工程实训平台

在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联合推动和支持下,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打造了一个“校内-园区-企业”立体的工程实训平台,它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软件人才的重要保证。

在校内,目前已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集教学、科研、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教学、科研型实验室和机房共23个,2009年该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与越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络神、中国电信常熟分公司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促进业界先进技术在教学中的体现,促进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在园区,在常熟东南开发区(软件谷)和海安软件园建立了能容纳三百多人的实训和实习基地,学院依托这些基地,大力推进与企业、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园区等的实质性项目合作,实习见习、实验实训活动围绕地方科技应用开发、课题调研、信息产业等开展,着力构建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调动社会有关方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建立实践教学社会资源共享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新模式。

在企业,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与越田科技、上海理想等软件企业合作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按照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教育,形成了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新模式。

此外常熟市政府、IBM公司、南大苏富特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实施IBM-EPT项目,项目实施由IBM派遣专职人员负责学生的实训、学业指导及职业指导。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接受为期半年多的外语强化、IT技能强化和公司模拟实训三个阶段的实用培训,让学生快速掌握软件一线实践技能,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相关管理流程,较快的缩小个人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了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用人单位能够借此缩短培养人才周期、降低培训新员工成本、保障和提升培训质量。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参训学生的培训费由常熟市人民政府补贴,补贴额度为每位学生1万元/期。该项目充分体现“政府资助零风险、成才就业双丰收”的新特色。

(四)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

要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软件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能否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院采取多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

1.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学院为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未取得讲师以上职称,或需要在科研教学方面提高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尽快适应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2.制定教师培训与轮训制度

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一方面利用每年的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分批到IT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了解软件产业动态,学习一线开发技术,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实施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进校对教师进行实践课程、项目教学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技能,逐步使教师达到一专多能。

3.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相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参与工程技术项目(包括科研项目)的经历等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影响要更加深远,计算机学院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软件人才引进上,除了学历、学位、高职的高要求外,更看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和行业背景,优先考虑具有扎实学术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通过多年自身培养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学院具有企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逐步加大,“双师型”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设立“学生专业导师制”

学院为大一新生配备专业导师,由各专业的专任教师担任,负责指导5-8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并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通过这种制度的实施,加深师生彼此间的了解,增近了师生间的感情,教师也乐于让学生参与到自已的科研课题或承担的横向项目中,使学生得到组织、设计、操作、管理等多方面的锻炼。反过来,要想在指导学生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对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专业的横向联系、纵向内容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而且在项目开发、项目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导师这一称号。

5.拓宽应用型师资利用渠道

“教师下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学院在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主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为学院“兼职教师”,承担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

四、结束语

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特点,转变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之路,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动手编程能力、项目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普遍较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院所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课程必须更新,必须加大实训、实践教学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专业发展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贾宗福,齐新军,王知非,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3)

[2]骆斌,赵志宏,邵栋.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5(4).

[3]骆斌.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与核心课程设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郑耿忠,刘秋梅.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

[5]方振宇.高校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A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SONG Dong-xing,YING Xu-dong,LIU Yong-ju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Changshu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Nowaday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cultivate talent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with high quality,and the enterprise seamless docking,becomes an urgent problem.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esides,by tak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dustrialization course reform,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is study can offer some references to software engineer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oftware engineering;curriculum system;talent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642.0

A

1008-2794(2013)06-0059-05

2013-09-08

宋东兴(1973—),男,江苏高邮人,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模式识别。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训软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禅宗软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软件对对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