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提升目标下文科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初探
——以常熟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2013-03-27 03:15耿香玲于秋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样本量文科教学效果

耿香玲,于秋红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专业能力提升目标下文科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初探
——以常熟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耿香玲,于秋红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以常熟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文科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论文分析了实训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匹配度、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训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训方式、教师实训管理、实训时间安排等问题,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深化文科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专业能力;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能力是人在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本领。[1]221专业能力是指完成特定职业、职责或适应特定工作岗位而言的综合技能。如何将专业能力提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我校教育和教学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推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文科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增加了实训课程门数和学分占比,实训课程学分占比从以前的15%左右提升至25%左右,有的专业提升至30%左右。

但是,相比理工科专业较为成熟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及教学质量标准而言,高校文科实训教学体系应如何构建?实训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是否匹配?实训方式是否行之有效?实训教学管理应如何组织?什么样的实训考核方式对提升专业能力更有效?这些问题是实训教学管理部门、实训教学组织部门和任课教师都不甚明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实训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影响着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学生的反馈意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因为:其一,学生是实训课程的施教对象,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其二,文科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效果与理工科不同,理工科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外显性,而文科专业实训课程效果则具有很大的内隐性,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专业素养的提高等不是教师能够轻易判别的,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内心感受、用人单位评价及实际工作检验。基于此,本文设计了文科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依据学生反馈对文科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从学生的视角分析文科实训教学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设置、实训方式、考核方式、教师指导、时间和地点)的教学效果,以进一步深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围绕着学习完本专业已开设的实训课程后专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实训课的开设与专业能力培养是否相匹配、哪种实训方式对专业能力培养最有效、哪种考核方式对专业能力培养最重要、指导老师哪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最有效、实训地点和实训时间哪个地点或时间段最合理等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19份,收回有效问卷111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8.2%。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实训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匹配度问题

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文科专业开设了实训教学课程模块,这些实训课程的开设与专业能力培养是否匹配,实训课程内容是否完全契合本专业所要求的能力要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往往被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忽略的问题。

从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来看,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专业能力匹配度较高,公共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专业能力匹配度不高(详见表1)。

比较三个专业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实训目标具体、技能训练明显等特点,与专业能力培养匹配度较高,公共事业管理则偏重见习和调研,实训课程指向的能力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专业技能训练不明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则与专业能力联系不紧密。因此,这两个实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专业能力匹配度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实训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的匹配度”的认知与上述的分析基本一致。在回答“你认为本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有没有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来开设”这一问题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认为课程与能力培养结合最紧密,选择结合紧密的同学占被调查对象的36.84%;其次是文化产业管理,占28.21%;再次是公共事业管理,占20.59%。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三个专业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本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一般(详见表2)。

(二)实训课程教学效果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因此,评价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也不是看学生实训报告撰写的好坏,而应该看学生专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鉴于不同专业要求的专业能力不同,为了简便和精炼起见,本研究报告仅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分析文科实训课程教学效果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通过已开设的实训或实验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请按提升程度排序)”这一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人数依次是: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19人)、市场营销策划能力(16人)、团队合作能力(16人)、学习能力(15人)、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能力(14人)、销售管理能力(7人)、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5人)、应用写作能力(4人)、客户管理能力(2人)、电子商务能力(2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1人;排在后三位的人数依次是:应用写作能力(24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18人)、客户管理能力(15人)、电子商务能力(12人)、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能力(9人)、学习能力(8人)、销售管理能力(6人)、团队写作能力(4人)、人际沟通能力(4人)、市场营销策划能力(3人)、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2人)。

表1 专业能力与实训课程匹配度比较

表2 实训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程度调查结果

由此可以认为,从学生的认知来看,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中,市场营销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训、ERP综合实训、企业形象策划实训、企业经营对抗实训等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的相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而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相应能力提升幅度不大。

(三)实训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优化,我校每年都组织各学院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必须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在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训课程设置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能力培养导向下,哪些实训课程有必要开设,哪些课程没必要开设,哪些课程应该增加课时和学分,哪些课程应该减少课时和学分,这些问题绝不是想当然或拍脑袋就能回答的,应该在高年级学生或毕业生当中进行广泛调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

研究结果显示,在回答“你认为本专业哪些实训(实验)课程对你专业能力培养最重要(按重要性先后排序)”这一问题时,多数同学把下列课程排在了前三位:沙盘模拟实训(26人)、ERP综合实训(23人)、市场营销模拟实训(19人)、企业经营对抗(12人);而排在后三位的课程分别是:广告策划模拟实训(20人)、项目综合实训(20人)、国际贸易模拟实训(15人)、电子商务模拟实训(14人)。

这一结果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性质问题。从学生认知看,沙盘模拟实训、市场营销模拟实训、企业经营对抗实训等综合性、应用性、实际操练性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市场营销综合能力培养最重要;而广告策划模拟、项目综合实训、国内贸易模拟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课程,学生认为对其专业能力培养最不重要。二是课程特点问题。有些课程趣味性和实操性强,学生比较受欢迎,自觉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培养很重要;有些课程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掌握或操控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认为最不重要。三是任课老师问题。有些实训指导老师授课能力有待提高,存在实训环节安排不当,实训过程把控不好,或者态度不认真等问题,致使授课效率不高。

(四)实训方式问题

实训方式是影响实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经管类文科专业实训方式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带队参观、学生分小组自主调查、请实际工作部门人员来上课、在实验室演示和操作课程软件等。

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认为哪种实训(实验)方式对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最有效(请按有效程度排序)”这一问题时,在四种实训方式中,“分小组自主调查”的认可度最高,有44位同学将它排在了第一位,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39.6%;其次是“指导教师带队参观”,有32位同学将它排在第一位,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28.8%;再次是“请实际工作部门人员来上课”,有18位同学将它排在了第一位,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6.2%;最后是“在实验室演示和操作软件”,有17位同学将它排在第一位,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5.3%。

这一结果说明,学生认为“分小组自主调查”对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最有效,它锻炼了同学们与人交往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而“请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讲课”、“在实验室操作软件”等形式,由于学生参与性不足、主动性不强、远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原因而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详见表3)。

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对于那些社会实训性强的项目,尤其是社会交互性要求比较高的实训内容,任课教师在安排实训方式时,应考虑90后学生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比较强的特性,多采用“分小组自主调查”的方式;而“在实验室操作软件”这种实训方式尽管存在模拟性、认知性强、便于组织和管理等优点,但由于其远离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在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不宜过多采用。

(五)指导教师实训过程管理问题

指导教师实训过程管理也是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恰当合理的实训管理方式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完成实训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如果管理方式不合理,甚至教师不负责任而疏于管理,让学生在实训中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实训效果会大打折扣。

为了了解学生对指导教师实训管理方法的评价,课题组列举了“老师对实训(实验)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布置并督促完成阶段性实训(实验)任务”、“老师在实验室里不时进行课堂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老师放手让同学自主实训(实验)”、“指导老师一般不进行课程管理,学生基本处于自由放任状态”等四个选项。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指导老师放手让同学自主实训”46人,占有效样本量的41.44%;选择“老师对实训(实验)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布置并督促完成阶段性实训(实验)任务”有40人,占有效样本量的36.04%;选择“老师在实验室里不时进行课堂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3人,占有效样本量的20.72%;选择“指导老师一般不进行课程管理,学生基本处于自由放任状态”2人,占有效样本量的1.80%。

这一结果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指导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训,一般不进行过程干预,以实训结果为导向”对保障实训效果最有效,这说明90后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强,在实训过程中不希望指导老师过多干预;同时也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老师对实训(实验)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布置并督促完成阶段性实训(实验)任务”对保障实训效果最有效,指导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实训课堂管理方面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要适度把控课堂实训环节,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

(六)教师的教学效果问题

在以专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开设实训课程前提下,实训效果的衡量标准无疑是学生专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由于文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内隐性,其实训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或对实训课程教师的主观评价。本文把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为此,调查问卷设计了“从培养专业能力出发,你认为指导老师对实训(实验)课程的指导怎样”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回答“认真负责,指导有方,课程环节安排合理,真正达到了实训(实验)教学效果”的有38人,占有效样本量的34.2%;回答“比较认真,课程安排比较合理,基本达到了实训(实验)效果”的有70人,占有效样本量的63.1%;回答“指导不认真,课程安排不合理,实训(实验)效果不明显”的有3人,占有效样本量的2.7%。

(七)实训安排时间问题

实训时间是影响实训效果,进而影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门实训课到底需要安排多少学分和课时?安排在什么时间最合适?这些问题是我们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仅听系主任或任课老师的意见,学生实训课程的主要参与主体,他们的意见对我们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从实训效果而言,就一般课程而言,你认为一门实训课开设多长时间最合理”以及“就实训效果而言,你认为开设实训课程哪个时间段最合理”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在回答“就一般课程而言,你认为一门实训课开设多长时间最合理”这一问题时,回答1周的有47人,占有效样本量的42.34%;回答2周的有45人,占有效样本量的40.54%;回答2-3天的有15人,回答半周的(包括2-3天)有19人,占有效样本量的19.11%。

表3 哪种实训方式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最重要

在回答“就实训效果而言,你认为开设实训课程哪个时间段最合理”这一问题时,回答学期初的有25人,占有效样本量的22.52%;回答学期中的有71人,占有效样本量的63.96%;回答学期末的有15人,占有效样本量的13.51%。

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在安排时间及实训课时时,要参考学生的意见,本着教学效果及时间效率的原则,实训时间安排应尽量紧凑些,尽量让同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同时应注意,如果实验室能够运转过来,实训课程尽量安排在平时,不要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因为学期末是学生理论课及四六级英语课程的考试时间,实训安排与专业课考试相冲突,从而发生学生在实训课堂上准备理论课考试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实训教学改革建议

(1)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吸收学生参与,把学生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2)在构建实训课程体系时,教学院长和系主任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在已开设的实训课内着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文献检索和查阅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二是改变课程设置,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最重要的课程应该多开,增加课时和学分;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最不重要的课程应该少开,减少课时和学分,甚至取消。三是调整任课老师,安排那些授课能力强、责任心强、态度认真的老师多上课;那些授课能力差、态度不认真的老师应该少上课。

(3)对于那些社会实训性强的项目,尤其是社会交互性要求比较强的实训内容,任课教师在安排实训方式时,应考虑90后学生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比较强的特性,多采用“分小组自主调查”的方式;而“在实验室操作软件”这种实训方式尽管存在模拟性、认知性强,便于组织和管理等优点,但是由于其远离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在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不宜过多采用。

(4)鉴于90后的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强的人格特征,实训指导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实训课堂管理方面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要适度把控课堂实训环节,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

(5)在安排时间及实训课时,要参考学生的意见,本着提升教学效果及时间效率的原则,实训时间安排应尽量紧凑些,尽量让同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同时应注意,如果实验室能够运转过来,实训课程尽量安排在平时,不要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因为学期末是学生理论课及四六级英语课程的考试时间,实训安排与专业课考试相冲突,从而发生学生在实训课堂上准备理论课考试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An Analysis of Teaching Effect of Humanities Training Courses under the Target of Improving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 Case Study of Marketing Major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G Xiang-ling,YU Qiu-ho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By taking majors of marketing,culture industry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study object and taking the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method,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The analyzed questions are as fellows:the matching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training curriculum,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courses,the significance of training courses for professional ability,training method,training management,the arrangement of training time etc.Base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a deepening reform of humanities training courses and improve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ability;training courses;teaching effect

G622

A

1008-2794(2013)06-0092-05

2013-06-21

常熟理工学院教改项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文科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JX11012127)

耿香玲(1960—),女,河北饶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样本量文科教学效果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航空装备测试性试验样本量确定方法
豆文科作品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孙文科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样本量估计及其在nQuery和SAS软件上的实现——均数比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