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在东亚地区的建筑活动及作品分析

2013-03-31 03:06李春姬金日学杨海英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东亚地区墨菲布置

李春姬 金日学 杨海英

(1: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2: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 130061)

1 研究目的

东亚地区近代的建筑活动复杂多样,这一时期的新与旧、东与西、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各种建筑风格相互交织、碰撞.在近代建筑史上,最先尝试将东亚地区地域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是西方建筑师,其中,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墨菲,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一直致力于教会学校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并把西方校园建筑规划的思想引入了东亚地区,深入探索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结合.同时,他还在中国、日本、韩国及菲律宾等地开展了大量校园建筑设计活动,对东亚地区近代校园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现有关于建筑师墨菲的研究大多着重于他在中国的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研究范围扩大至东亚地区,通过比较墨菲在中、日、韩三个国家的建筑活动及作品,以期更加深入地探讨其建筑创作理念与手法及对东亚近代校园规划产生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2 墨菲在东亚地区的建筑活动

1914-1936年,墨菲多次往返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主要致力于教会学校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和实践.

墨菲在东亚地区的校园建筑作品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见表1).

表1 墨菲规划设计的教会学校信息

1914年,墨菲第一次访问中国,为清华大学进行了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1918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个人事务所,以扩大在华地区的设计业务.期间,他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调研多处具有代表性的宫殿建筑,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建筑复兴(adaptive Chinese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1]理论.后来,他在南京、北京、上海、福州、宁波、广州、武汉、天津及沈阳等地设计了多所具有中国建筑样式的教会学校,并受国民政府邀请,担任了“首都规划”的“国民政府建筑顾问”.1914年,墨菲访问日本,在东京地区规划设计了塞因特校园(Saint Paul’s College).墨菲在韩国的建筑活动主要为延禧专门学校(现韩国延世大学)的规划与设计.在其第一次规划的三个建筑——斯丁森馆(Stimson Hall)、阿宾则拉馆(Appengeller Hall)、恩德吾得馆(Underwood Hall)中,斯丁森馆和阿宾则拉馆已确定为墨菲设计,而恩德吾得馆的设计者尚未明确.本文将选取墨菲在东亚不同国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与比较.

3 建筑实例分析

3.1 墨菲在中国的建筑实例

图1 清华大学规划总平面图(1928年)

3.1.1 清华大学

1914年,清华大学副校长周贻春邀请墨菲主持清华大学校园扩建工程.经多次讨论,二人决定将美国佛吉尼亚大学的校园规划理念引入清华大学,后因校方要求保留原有的清华学堂(工字厅),最终决定在用地内布置两个校区:东侧为留美预备学校,西侧为综合大学[2].两个校区都以各自的大礼堂为中心,形成南北轴线式布局,并在礼堂前设置大型广场.其中,留美预备学校的校区建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规划设计,1916年,墨菲为该校区做了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科学馆等建筑的方案设计;而综合大学校区的建设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大学校区得以再建设,然而新的规划方案与墨菲的原始设计截然不同,这也使校园的整体规划受到一定影响(见图1).

墨菲为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校区设计的4个建筑均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左右对称,通过不同的手法突出主入口.其中,大礼堂的建筑设计主要参考了园厅别墅的设计手法,采用“十”字型平面,每个方位各设置一个入口,在平面中心顶部设置圆形穹顶,为突出主入口将平面设计成南北长、东西短的形式,强调南北轴线,入口采用爱奥尼柱式;体育馆则在入口采用陶立克柱式,并在正面设置三个硕大的拱型窗;图书馆和科学馆分别通过将中间体块拔高和凸出立面的方法强调其主入口.

3.1.2 金陵女子大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华地区的西方教会学校日益增多,它们提倡男女平等,希望中国女性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宣教士劳伦斯·瑟斯顿(Laurence Thurston)夫人于1913年在南京李鸿章故居创办了金陵女子大学.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她在南京陶谷一带购买了100余亩地拟建新校区,并委托墨菲进行规划设计,要求体现中国建筑特色[3].

新校园用地不规整,高差较大,沿东西向形成较深的窪地.经过现场调研,墨菲选择东西向作为校园主轴线,并在中间布置本馆—100号馆;本馆前布置广场,广场两侧分别布置200号馆和300号馆;同时,沿中轴线在本馆后侧布置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园林两侧布置学生生活空间.校区所有建筑均用连廊相连,形成不同规模的庭院空间.整个设计采用了墨菲一贯的广场中轴线规划手法:以本馆为中心,前面布置西方开放式广场空间,后面布置中式园林空间,以期通过这种空间设置将中西方文化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见图2).

该校的建筑形态更是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复兴.墨菲在建筑中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新的材料,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模仿来尝试中西文化的融合.首先,在立面上尽可能遵循中国古典建筑的形态与特征,采用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构图,并用混凝土材料做出柱子、斗拱、梁、枋等装饰性构件,有些柱子采用双柱,将西方爱奥尼柱式与中国传统柱子结合在一起;其次,遵循中国古典建筑的色彩表现方法,柱子涂红,墙面粉刷黄色,并在梁、枋表面绘制彩画;最后,采用中国传统的格栅门窗来强化整体建筑风格.

图2 金陵女子大学规划总平面图

3.2 墨菲在韩国的建筑实例

延禧专门学校是墨菲在韩国的唯一项目,这也是韩国第一所具有规划性质的校园.该校位于韩国京畿道高阳郡仓天里的树林附近,占地面积达958 056 m2,主要由斯丁森馆、阿宾则拉馆、恩德吾得馆等三栋建筑组成[4].校园规划采用了中轴线及左右对称的布局手法:首先在校园中心位置规划了白杨路广场,沿广场中心线正面布置主楼恩德吾得馆,两侧分别布置斯丁森馆和阿宾则拉馆,主楼的中间体块向上拔起,突出中轴效应.延禧专门学校校园建设沿袭了当时美国传统校园的选址及规划手法,这是因为墨菲深受在美国校园建设史中出现的所谓以“民主社会”为理念的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的影响,建筑布局手法也采用了美国校园中经常出现的并列式布局(见图3).

延禧专门学校中的建筑均采用砖石砌筑结构,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立面左右对称,入口居中,采用美国教会学校传统建筑风格与准哥特式(Modifeied Gothic)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图3 延禧专门学校规划总平面图

3.3 墨菲在日本的建筑实例

1914年,墨菲在日本东京设计了塞因特学校(Saint Paul's College).校园规划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手法,正面建筑与轴线两侧建筑将入口空间围合成“凹”字型广场空间,手法与延禧专门学校和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园规划一脉相承.主楼的设计采用“准哥特”式建筑形式,中间凸起,以强调中轴线(见图4).

图4 西安特校园鸟瞰图

4 墨菲的规划理念及建筑设计特征

4.1 规划理念

墨菲在东亚地区的校园规划基本遵循了美国近代教会学校的规划模式,该模式以美国佛吉尼亚大学为典例说明如下:首先在校园中心布置开放式公园广场,然后沿着公园轴线正面布置主楼,轴线两侧布置其它建筑,形成“凹”字型或“品”字型空间.其中,清华大学和韩国延禧专门学校采用了“凹”字型布局;日本塞因特学校采用了将两个“凹”字型空间通过中轴线进行串联式布局的手法;而金陵女子大学由于受到中国江南园林空间的影响,校园空间成“品”字型设计的同时,以主楼为界限,前部教学区布置西方开放式公园空间,后部生活区则布置中国园林式庭院空间,这也体现了墨菲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见表2).

表2 校园规划概念

4.2 建筑设计特征

墨菲在东亚地区设计的教会学校建筑,均基本沿用了美国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设计手法,即大量运用坡屋顶、拱券、西方柱式等元素;建筑形态多采用对称式构图;主楼设计上都采用了“准哥特”建筑形式,将中间体块向上拔起,突出园区的中轴线.清华大学等墨菲早期在中国的作品和韩国延禧专门学校及日本塞因特学校等建筑设计,基本沿用美国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设计手法,主楼均采用了“准哥特”建筑形式;而金陵女子大学因业主要求,再加上他本人对中国古典建筑的酷爱,采用了中西文化折中的所谓“中国古典建筑复兴”样式,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混凝土材料表现中国传统形式的建筑(见表3).

表3 建筑形态特征

5 结语

墨菲是东亚近代建筑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外籍建筑师,他在东亚地区创作出很多质量较高的建筑设计.其中,以教会类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最为典型.作为西方建筑师,墨菲借鉴了欧美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理念与方式,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建筑群体价值;同时,由于这些建筑作品对东亚地区近代大学校园的规划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故其也成为将西方近代建筑文化理念导入东亚地区的重要载体,在各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墨菲作为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初探者,他所主张的“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使近代西方建筑思潮与民族化理念在建筑文化上得到精美的结合,这为近代中国建筑文化在创新层面上的探索累积了宝贵的经验.时至今日,墨菲的设计思想与创作手法、乃至对传统文化创新尝试的勇气,都是值得当代建筑师学习和借鉴的.

[1]冷 天.墨菲与“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J].建筑师,2010(2):83-88.

[2]方 雪.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D].北京:清华大学,2010.

[3]杨兰英.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Lee,Sang-Yun.Stimson Hall,Underwood Hall&Appenzeller Hall in Yonsei[J].韩国教育设施学会志,2012,19(4):26-29.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墨菲布置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哪个墨菲
“陶”气猪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会“珰”洞鉴以昭然——古代东亚地区冠饰“珰”之探究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