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2013-03-31 03:06史春景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体育

史春景

(吉林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长春 130118)

0 引言

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树立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包含了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2].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检测出现了合格率降低、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趋势.笔者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近半数学生参与学习锻炼的热情不高,存在着只为拿学分而上课的想法.其表现为: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练习时做与体育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如聊天、玩手机等现象).而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中又有大部分人不关注技术动作解析、练习方法及锻炼手段的学习,更热衷于比赛,对知识点的学习及方法的掌握不感兴趣.从侧面说明了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不能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满足其对知识学习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调整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好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满足学生要求的同时,更要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使学生有效率地掌握运动技术知识,培养出健康的高素质人才[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长春市的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警察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师共计93人,随机选取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和2011两个年级中1 0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 对2位体育学教授、3位副教授进行访谈,征询了问卷设计的意见及进行结果评判、检验;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文体育学术期刊的与研究内容相关资料;

(3)问卷调查法. 制定问卷发放并收集信息进行汇总及相关分析,然后走访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问卷内容和统计结果进行指导分析.体育教师93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91.4%;学生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3份,回收率92.3%.

2 分析与探讨

2.1 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目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敷衍行为,以及不关注知识学习和锻炼方法的掌握现状,就应该“穷源溯本”,因为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行为的关键,而研究其心理活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培养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调动和分析[3](见表1).

表1 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统计

从统计结果中看,反映教师自身因素(即1,2,3项)占59.7%,反映学校因素(即4,5项)占23.0%,反映学生自身因素(即6,7,8项)占17.3%.特殊说明的是反映学校因素的第4项“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情况”,随着近年高校持续不断的增设专业、扩招学生,造成了班级人数不断上升,从以前的二、三十人到现在的四、五十人.这不仅给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配备设置难度,也形成了教师上课“放羊”的尴尬局面.人数增多不仅给上课的空间造成狭窄,也给课堂组织管理及教学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难.一名教师极可能在课堂秩序管理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充分的锻炼.另外,反映学生自身因素的第8项“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问起每一个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每一个社会中存在的人也是如此)“健康”的意义,他们都知道“锻炼”的重要性,而且会讲得头头是道.可行动起来却会找出很多理由推三阻四地不去动.“坐而言”可以,要“起而行”却难了.“知而不行”实际上是他们在内心中没有真正的认知,再加上惰性思想作祟,就把体育锻炼流于形式和口号.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为师者发挥其主导作用,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思想,要有孔子“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更要有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

教师要在心中建立起每个(类)学生的“基本资料”,在每一次体育课的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有针对性的精心组织安排练习,并辅以单独辅导,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以激发其兴趣.这是一个长期行为,教师不要图简单,不要有偷懒的心理,这要求师者要有责任心和耐力,真正担当起“师道”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理念中,教师的地位是首要的.这在统计结果中也可以看到.教师在每一节课、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点学习的长期积累,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是有较大影响的.因为每名个体(学生)的情况不同,有运动能力强的,也有运动能力弱的,有注意力集中的,也有思维活跃的,有团体意识强的,也有自我意识强的…而体育课就恰如一个大家庭,把每一个成员都包容其中,并融合贯穿到每次课、每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指向.体育教师应合理、科学地运用客观条件(学校场地、设施、体育文化氛围等),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如变换小组、同伴合作等方式.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2 对体育教学认识的分析

当前大家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思想上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现在高校体育课不必拘泥于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技术知识的传授,只要满足学生的爱好就行.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一番“热闹”的场面:教师、学生整堂课都在“玩”—做游戏或是今天一起打篮球、明天又改成踢足球,用娱乐、游戏或是学生随心所欲想出来的内容来代替有目标、有步骤的技术知识的学习.可这并不是有些人标榜的“快乐体育”.真正的“快乐体育”不是露出笑容,也不单纯就是“汗水湿透衣背”就“快乐”了.而应该是“学有所获”—真正的“需求”被满足之后的“得到”.如果一堂没有知识点学习的体育课,即使怎么“乐”、怎样“开心”,那么,也象幼稚园里的游戏玩耍.高校体育其本质就是教学活动,有“教”—知识、技术点传授,有“学”—知识、技术点学习,一步一个台阶,形成知识积累,使学生由不会到会再到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的过程,这时学生在“学有所获”中会心地发出微笑,这才是真正由衷的“快乐”,也是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和意义.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应以“学生学有收获”和“以技术、训练教学为主”的占77.6%,而以“游戏、娱乐”和“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也有一定比例(18.9%);而学生认为体育课教学应是“兴趣、爱好为主”和“游戏、娱乐为主”的较多(共计75.8%),而“学有收获”比例较少(为10%).这说明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认识还不全面.

表2 对体育课教学认识的调查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统一教育思想,即在每次课或每个阶段教学中授以技术、知识点并辅之以一定运动量的练习,达到锻炼的目的为核心,进行全局性、总体性的教学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要主动获求知识,而不要被迫“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特点及思想变化,能够“因人而异”、“因班而异”,不断变换教学及组织方法,多鼓励、多引导,积极主动地“因材施教”,兼顾多数学生,争取“惠及”每名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3 结语与建议

从表1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上看,体育教师的直接影响比例(59.7%)为最大,因此,教师要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反映学校体育硬件(场地、器材设施)和体育软件(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占23.0%,在这方面也需要提高和改善.一方面广开渠道,积极加大投入,多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分班上课(减少上课人数)或多配备一名教师(助教)辅助教学;而反映学生自身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可通过教师的教育来改变;而体育教师对教学认识的还不统一,学生认为体育课教学应是“游戏、娱乐为主”和“兴趣、爱好为主”的较多(共计75.8%),但“以学生学有收获”占的比例较少(为10%).这表明,大家对体育课教学的认识要统一、全面,这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教育走过了60多年发展,到现在,旧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教育是学习、是交流的过程,是“教学”+“育人”的原则,是以人为中心.旧有教学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是不尊重人性发展、不尊重科学的,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开动脑筋,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主动去应变,探索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时代的挑战,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在教学与育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担当及合作的精神.

(1)统一教育思想,在教师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钻研教学方法,掌握大学生特点,重视体育与健康的结合,达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教育目的;

(2)培养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鼓励教师学历提高,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体育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并加以运用,提高业务水平.把现代科学技术引进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如幻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完善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及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教师与学生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而更要“因材而教”,注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及思想变化,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与进来.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互动,教师要真正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归纳,可以采用的好的建议要鼓励学生继续进取,不合理的建议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在确立技术及知识点的学习后,学生会自愿参加有一定强度、负荷量的身体练习,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和对技术的学习掌握,并能从中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为“健康第一”的思想打下终身锻炼的基础;

(4)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建设几项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把显性课程(课堂教学)和隐性课程(校园体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学功能,政策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侧重,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做好体育教师的稳定工作;在硬件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场地及设备利用率,加强管理及运营维护工作;在软环境方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利用体育协会、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发挥体育教师指导作用,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

[2]杨国庆.大学体育文化与运动教程2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7.

[3]刘一民.我国大学生体育专业和体育行为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27(1):28-29.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