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及低频超声相结合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

2013-03-31 02:12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湖北荆州43402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上腹肠套叠肠管

江 云,龚 兰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湖北 荆州434020)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多发生在2岁以下,尤其是4~10月时,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会逐渐减少。为探讨高频及低频超声相结合在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中的价值,现回顾性分析肠套叠患儿97例临床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病例97例,其中男65例,女32例。年龄12d~11岁,平均年龄3~4岁。发病时间2h~3d不等。患儿的临床症状多样,其中73例患儿出现哭闹、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伴有便血或大便带血的患儿43例,伴发热的15例,伴腹泻的18例。

1.2 仪器

采用GE VIVID 7、GE LOGIQ 7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采用频率为3.5Hz的探头,根据需要也会结合频率为7.5Hz的高频探头共同检查。

1.3 方法

检查过程中,患儿一般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低频探头对腹部进行广泛的扫查,重点是右中上腹,发现腹部包块后,要对包块进行全面扫查,必要时可结合高频探头共同扫查,仔细观察包块的大小、位置、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等,并且要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

2 结 果

97例患儿中83例具有典型的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均可见腹部肿块,30例肿块位于右侧腹,22例位于右上腹,15例位于右中腹,13例位于右下腹,3例位于左上腹。经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证实89例,5例确诊为阑尾炎,3例为一过性肠套叠。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图特征为:①腹部可见混合性肿块;②肿块横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③肿块纵切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④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部分血流信号减少或无血流信号。

3 讨 论

肠套叠为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多发生在2岁以下,男孩多于女孩,春季好发。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进入另一段肠管中,多数为顺应性,即近端肠管进入远端肠管中[1],大部分发生在右侧腹,尤其是右上腹。低频探头可比较敏锐的发现腹部包块,对包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再结合高频探头观察包块的血流信号,可对患儿的后期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依据。若血流较丰富,证明套叠处肠管血供未受明显影响,可行空气灌肠复位;若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则套叠处肠管血供减少甚至坏死,必须行急诊手术。小儿肠套叠典型超声图像为边界较清晰的肿块,呈“同心圆”征或“套筒”征,结合患儿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2],但还应与阑尾炎、闭孔疝、肠道肿瘤等鉴别。阑尾一般较细小,且一端为盲端;闭孔疝位置一般较低,且距离腹壁较远;肠道肿瘤一般呈“假肾”征,形态不规则,壁厚薄不均。

总之,高频及低频超声相结合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无痛、无创,方便快捷,又可以观察套叠部位的血流情况,为临床的进一步治疗做指导,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式。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 [J].4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549.

[2]轩爱军,杨国强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 [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8):603-604.

猜你喜欢
上腹肠套叠肠管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和胃化湿汤治疗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效果观察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右上腹瘢痕粘连下左上腹两新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改进策略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右胸上腹两切口中段食管癌根治术60例的分析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