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美丽中国”建设

2013-04-02 14:07袁维海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文明污染

袁维海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我国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全新的提法是对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更加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任的精神。“生态”二字在报告中反复出现了39次;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于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再次升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且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一次次提法的变化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愈加明确,战略地位愈加提高。这一发展理念的革新,将带来我国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

从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大大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引发了难以承受的资源短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例如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6.7%,就是全世界的石油供给也支撑不了13亿中国人去实现自己的小汽车梦。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粗放式”发展阶段,同样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我国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1]。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 ,却消耗了全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就我省而言,我国最新的“资源枯竭”城市的名单上,已经列入的69座城市中,就包括以煤、矿资源丰富闻名的淮北和铜陵。同样,对地球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破坏,其严重后果无疑是全球气候暖化,以及过度的土地开发、森林的滥伐、 捕捞的无度、环境的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频发的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

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自然环境代价,不能再走这条老路早已成为全球共识,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到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是科学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节约优先,才能真正破解资源约束发展的瓶颈;保护优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自然恢复为主,有望让大自然的生态系统真正重归和谐。十六大以来,我国正在不断提高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的门槛,颁布实施了清洁生产的标准,出台了化解产能过剩的“路线图”,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的监测……中国的高速经济列车身后,不能再抛下遍地垃圾和被污染的空气。

二、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选择

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形成的生态安全意识、制度、政策和法律,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还包括人们在不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成果。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自然灾害和生态失衡等。这些危机,显然很难在自身的框架内化解,于是,人类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的反思,寻找一条新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2]。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当前,我国的城市文明发展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在城市工业文明进程中,机器化大生产在极大地促进城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向大自然的高额索取,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的严重破坏。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七大水系中仅长江和珠江水质良好,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松花江和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据研究统计,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仅为40.9%[3]。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其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今年3月以来,全国雾霾平均日数为3.3天,为1961年以来52年同期最多。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去年底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空气污染致人死亡研究报告——《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显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因PM2.5污染共计造成超额死亡人数达7770人,经济损失数61.7亿元。《研究》同时警告,如果污染水平与2010年比并无明显改善,2012年四城市因PM2.5造成的超额死亡人数将共计达到8572人,因超额死亡而致的经济损失共计68亿元人民币。而这些仅是由于PM2.5污染带来的超额死亡导致的经济损失,尚未包括患病造成的治疗损失、工作日损失、学习日损失等。另据新华社最近的报道,全球每年有210多万人由于室外空气污染而导致死亡。

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群体事件的重要导火索。从厦门到大连、昆明的PX项目,包括什邡环境事件等等,环保部报告近年来中国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的事件,年均增速达到了30%[4]。工业文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已经使城市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极其尖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说离开经济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那么离开环境保护谈发展经济就是竭泽而渔。当然,我国“十一五”污染减排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十二五”我国还特意把污染减排的指标增加到了4项, 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多哈,历届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了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可是我们了解到,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旧巨大,加上空气氧化性不断增强,导致污染因子活性增加,许多污染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PM2.5,因此危害更大;前一阶段发布的质量公报中,有些城市地区的二氧化硫的排放还有大幅的反弹,这就更加显示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束缚、真正实现绿色转型的急迫。

三、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产业基石

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各种产品中那些与自然生态要素或生态系统有比较直接关系的产品,包括能提供或生产清洁的水和空气的产品,能满足健康生活要求的食品,以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产品一般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5]。如果说过去我们所说的“产品”偏重于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话,那么生态产品则偏重于满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需要。

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下扮演的“世界工厂”角色,不可避免地带来好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江河等)被大量消耗,大江大河快速被污染,更加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沙漠、旱地、湖泊等)也要用来承载不堪重负的经济活动,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元气大伤。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生态产品”的概念第一次亮相党的十八大报告,这充分显示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大生态产品的供给,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应该是第一选择。我国已经实行的对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这一制度的创新来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受益者买单。今后还应该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出台生态补偿的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实施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增加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提供生态产品不仅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而且应该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同时也应该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生态产品的生产不能依靠市场化运行机制,而要靠政府政策的强力推动。政府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财政资金投资于环境资源保护的领域,也可以对投资项目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进行绿色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入到生态产品的生产上,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

四、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

美丽,更需要制度的呵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还指出了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涵盖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评价体系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和价格及税费改革多个方面,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发挥更好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纠正生态文明建设会阻碍经济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发展工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绿化美化环境等认识上的误区。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完善问责奖惩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着力打造生态型政府,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当前,把“乌纱红章”和“蓝天绿地”挂钩,恐怕是一个必须的选择[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因此,在我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要金山银山,建设实力中国,又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当前,还应该加快生态文明理念和观念的研究、传播,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促进整个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的口号。温饱已得,进而求环保;生存无忧,进而谋生态——这才是人民的要求。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从数十年前的“人定胜天”,到如今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必将成为指引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共识,凝聚亿万人力量,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

[参 考 文 献]

[1] 王如君.从国外看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7-11-06、07、08、09、26.

[2] 袁维海.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集体经济,2008(4).

[3] 陈宗兴.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2-11-02.

[4] 于 静.美丽中国,以法治之[N].南方日报,2012-11-23.

[5] 高红贵.为美丽中国创设制度基石[N].湖北日报,2012-12-12.

[6] 武卫政.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N].人民日报,2012-11-22.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文明污染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