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乘起信论》的熏习说—兼论熏染之别

2013-04-07 11:22王天巍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乘涅槃菩萨

王天巍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大乘起信论》,单单从字面理解,就是要人们对大乘佛法生起信仰之心。尽管对于这本书的著者、译者和源流都曾引起过激烈争论,但并没有影响它在佛教典籍中重要地位,而且还对中国佛教各宗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乘起信论》的结构与其他佛典有所不同,佛典中一般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但本论则分为五部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分。思想体系由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所组成。《大乘起信论》开宗明义地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①马鸣菩萨(造),真谛(梁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32-575下。“法”从狭义上讲,是大乘自体。从广义上说,无论是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想,还是千奇百态的客观事物,都是“一心”,即“众生心”所造。而众生心则又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相互作用,进而生起千差万别的宇宙万有。这就是本论所呈现的大乘佛法的主要含义。论中常常以海水为喻,海水虽然因风力波涛汹涌,但海水的湿性却是始终如一的。所以,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从而真如就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实体。这就是《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

“真如缘起”是《大乘起信论》所主张的缘起理论,即一切诸法皆从真如派生出来的。熏习说是围绕着“真如缘起”展开论述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就是要通过区别“熏”和“染”,来进一步说明万物皆由“一心”所造的理论,熏习最根本的依据就在于自性真如的存在。

一 《大乘起信论》中的“熏”

在《大乘起信论》中,作者是这样解释“熏”的②熏习:身口所现之善恶行法或意所现之善恶思想起时,其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如香之于衣也。其身口意所现者,谓之现行法。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者,谓之种子或习气。因而现行法于真如或阿赖耶识留其种子或习气之作用,谓之薰习。《唯识述记》“一之本”曰:‘薰者挚发义,习者数数义,由数数薰发有此种故。’《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吾人身口所作的善恶业,或是意所作的善恶思想,其气分都留在真如或阿赖耶识里,叫做种子或习气,这种种子或习气在真如或阿赖耶识中存留其作用,即叫做薰习。《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熏习故,则有香气。

熏习之义,犹如世间人们所穿的衣服,实际上本来没有什么香气,但如果有人以有香气的物品对之进行熏习,就会留下一定香气。据此意,印顺法师进行了引申:“熏习的意思,是此法本来所没有的,由于另一法的熏染力量,此法也就带有另一法的形相。”①此句强调“法”本来没有,由于熏染,才带有其形相。(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中华书局,第144页)而且他还强调,熏习说,重于此受彼熏,而此中现起彼此合化的东西。熏习,不局限于现行的熏成种子,彼此相关而受有对方影响,即是熏习。所以,熏习不是保留,而是合化,不但是功能,也是现行。②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145页。那么印顺法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他又为什么说“熏习不但是功能,也是现行”呢?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从《大乘起信论》的原文中找到答案: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知少分;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③马鸣菩萨(造),梁 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T32p0577b。

依止无明熏习④该段的“熏习”,在《大乘起信论校释》中,有这样的解释:指通过一种事物连续地熏染影响作用而使另一种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而起的微细妄识,即依心所起意,所以“非凡夫能知”,也不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觉知。菩萨从十信之初发心阶段起即观察微细妄识,如果证得法身菩萨,就能得一部分的了解。但一直到“菩萨究竟地”——第十法云地,也还不能完全了解。只有佛陀为究竟觉知,才能彻始彻终地“穷”尽明“了”。为什么这样说?心体本自清净,恒常不变,被无明所染,染的结果是染心的显现,这样看来,真如的确被无明所染,但是染而未染,自性清净心仍然保持湛然常静,永恒不变,但是其功能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作者认为非凡夫、二乘人能知,甚至连菩萨都不能完全知晓其中的内涵,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如实了解。

二 熏染之别

(一)《大乘起信论》中的“染”

染,依据《大乘起信论》原文:“谓与无明相应之法,由无明而起之法。即三界所有之事法是也。染者染污之义,染污真性使不清净,故名。”解释为染法,一般用作名词,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染污之法。

阿赖耶识的本觉体相有四种重要的义理:如实空镜、因熏习镜、法出离镜和缘熏习镜,围绕阿赖耶识觉体相与“熏习”和“染法”的关系展开分析是重点,其中“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具足无漏,熏众生故。”⑤马鸣菩萨(造),真谛(梁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1986年,第41页。更是强调一切染污之法不能污染本觉体相的“真如”,所以本觉的智体才永远不会变动。

“染”除了用作名词“染法”,还可以作动词解。

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义故,则有染相⑥同上,第76页。。

“真如”清净之法,其本性是没有任何染污的,但因为“无明”的熏习,就会有染心的形相出现。此处的“染”是染污、染垢、不洁、不净的意思⑦同上,第77页。。

关于“染”的概念解释,还可从源于阿赖耶识的“六染”进一步分析:

“一者执相应染”,声闻、缘觉二乘人能从此染下解脱,“信相应地”菩萨能远离此染;

“二者不断相应染”,“信相应地”菩萨修习唯识观和寻思方便观,能渐渐舍离此染;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十地中第二“具戒地”菩萨能渐渐远离此染,及至第七“无相方便地”菩萨能究竟远离此染;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十地中第八“色自在地”菩萨能远离此染;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十地中第九“心自在地”菩萨能远离此染;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十地中第十“菩萨尽地”修行圆满,得进入佛地,能远离此染。

六染是所谓染心者,在《大乘起信论校释》中,染心指为贪爱、淫欲所染污之心⑧马鸣菩萨(造),真谛(梁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1986年,第63页。。“染心”依无明而起。六染心既是六粗相,也是五识,实际上它们都源于阿赖耶识,而且都是由于无明生成的。从六染的“相应”和“不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可以看出,在“四乘”、“十地”中“染”的影响只是在“相应染”的界地部分存在,一定界地以上的菩萨便能渐渐出离“染法”的影响了。

(二)《大乘起信论》中“熏”与“染”的不同

“熏”有染熏和净熏。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明真妄互为熏习,染净之二法,相续不断也。一者,无明熏习。众生有无始之无明,熏习真如,以熏习故,生妄心也,妄心者业识也。二者,妄心熏习。以此妄心还熏于无明,使增不了之念,更转而使现妄境界,妄境界者,转识及现识是也。三者,妄境界熏习。此妄境界还熏动妄心以起诸浪,造种种之业,受身心之苦,分别事识是也,依已上三熏习之义而染法相续也。四者,净法熏习。此有二:一为真如熏习,二为妄心熏习。真如熏习者以众生具真如之法,能冥熏无明,以冥熏之因缘使妄心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是名真如熏习。妄心熏习者,以此厌求之妄心还熏习于真如,增其势力,起种种方便随顺之行而灭无明,无明灭故,心相皆尽,得涅槃而成自然之净业,以此熏习而净法不断也。”

依据上段,所谓染熏,是“四熏”中的前“三熏”——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和妄境界熏习。染法依无明而起,有染污增妄之义,这里前“三熏”与染法相应相续,向外共同作用,“造种种之业,受身心之苦。”而后一熏则是净法熏习,向内回到“真如”,所以染法的作用是以阶段性呈现的,净法则是“不断”的。

净法熏习有二,一为真如熏习,“真如之法”能“冥熏无明”,也就是悄悄地熏习无明,再以“冥熏之因缘使妄心厌生死之苦”,所以“真如”发挥的作用相当之大,既暗暗地熏习无明,又使得原有的贪求之“妄心”厌“生死之苦”,不再求烦恼、求轮回,而转向求真如。二为妄心熏习,这里的妄心熏习,绝不是“染熏”中的妄心熏习,显然指的是那颗厌求生死之苦的“妄心”,它“返回”熏习真如,“增其势力”,让种种方便之法“随顺而行”,“灭无明”,“得涅槃而成自然之净业”。因此,可以说熏习就是一种运动,以此熏彼,以彼熏此,有“净”与“染”之分,而染法只有染污之意。

三 熏习在《大乘起信论》中的意义

(一)以净熏为主导的,净熏与染熏共同作用的熏习说

为什么有了熏习就会生起染法不断灭?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①马鸣菩萨(造)真谛(梁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T32p0578a.。

依据上文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无明熏习成妄心 真如本来是清净的法体,可为染法所依,正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真如为染法依,却不是熏生染法。因为有了“无明”杂“染法”为内因的缘故,于是迷蒙了真如。虽然还是恒常不变的“真如”,不曾受影响而发生本质的变化,但以无明熏习,即有“妄心”现起。妄心,是以真如为本而显现的。虽妄现,但真如自性仍是“本来清净”的。如玉石上的小小斑痕,虽然是一点瑕疵,但完全遮挡不住它是珍宝的事实。

2.妄心熏习成妄境 因为有妄心熏习无明,由于不了解真如法体本来清净的道理,故不知不觉有妄念生起,“现”起虚妄的境界相。

3.妄境熏习成惑业苦 以“妄境界”的“染法”为缘由,在妄心妄取之时,使妄心生起不断相续的妄念,执取计名字等妄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苦。”众生的起惑、造业、受苦,探究原因,都是由妄境界的熏习妄心而来,依真如而有的无明、妄心、妄境,相互熏习,染法就生起而永续不断了②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147页。。

为什么有了熏习使净法不断灭呢?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盘。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成自然业①马鸣菩萨(造),真谛(梁译):《大乘起信论校释》,第83页。。

在染法熏起中,说无明熏真如而成妄心。在这净法熏起中,即以“真如”熏习“无明”为因缘力,使“妄心”厌离生死轮回之苦,来“乐求涅盘”。“生死苦”有现实性,而“涅槃乐”是“理想的天堂”。没有现实的逼迫,就不会去努力寻求“理想的涅槃”。之所以能发起此心,就是由于真如的内在熏习,使无明妄心中,发现这乐求真净的意欲②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151页。。

正因为妄心所起的“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为“因缘”,所以就返熏真如。倾于真如,使得妄心中的清净力能日见强大,能正确地了解自己本具“佛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常住涅槃。知道世间一切杂染,不是本性如此,而是“心妄动”造成的。推究起来,并没有当前真实境界,于是修习远离一切妄见的种种观法。

既然我们如实地了解到“无”有“当前”境界,就要采取种种方便善巧的灵活方法进行修行,使之生起信从真如的圆满行为。怎样才能随顺真如而修行呢?“不取不念”。不取,不执取当前的虚妄境界。不念,是对不觉心起的妄念彻底破除。久远而不断地让真如熏习无明,“根本无明”就可以断灭。无明灭,由无明熏习真如而有的“妄心”,也就无从生起。“妄心”不起,一切境界亦自然随之而断灭。因为染因无明和染缘境界都已断灭,所以一切依因缘而有的虚妄“心相”(包括六染心相)亦皆灭尽。到达这样的境界,就是“名”为证得“涅槃”。这涅槃是如来究竟涅槃,更是如来藏性的显发。所以,可成就无有生灭、不可思议的业用,随时利益众生。

从“净法熏起”段,我们可以得出:若能如实了解一切的“妄心”、“妄动”,远离现实境界,不念不著,即能破除根本无明,以求得清净“涅槃”。

无论是“染法熏起”还是“净法熏起”,都不是净熏和染熏的简单的二元比较,而是二者这样“运动着”,能使众生对自己心中的“真如”有所洞察,进而发起趋向佛境的信心,归根结底,就是“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熏包括了“净熏”和“染熏”,所以相对于“染”,熏的意义更宽泛。

(二)染法终将“灭尽”,净法必然呈现

对于“染净”问题的探讨,《大乘起信论》是怎么让染法最终转化为净法呢?首先,可以看一段原文: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染法熏习从一开始就存在,一直证得佛果后才能断灭。而净法熏习则恒常存在,直到未来的遥远之世,也不会断灭。原因为何?是因为真如法恒常熏习,不断地起智慧、断疑惑,返染还净,连无明“妄心”都断灭了,真如法身自然就得以显现出来,因此净法熏习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使它完全断灭的。

从上段可以看出,熏习的“净法”终会呈现,而染法会渐进断灭。其实,在“净法熏起”引文中就已经有“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以内“因”外“缘”俱灭的“缘故”,一切虚妄的心相,也含有六染心相,皆“灭尽”。由此,可以得知,一切法中染法终将断灭,而净法熏习必定显现。进而保证了众生能够摆脱烦恼得以成佛,趋向涅槃之道。

总的来说,“熏习”说的重点是强调“内缘”与“外缘”并重的作用,因为“染法”主要是说明外界的力量可以使事物发生变化,但不会改变质的本身(真如不变)。“熏习”的作用则包含真如净法熏习和无明染法熏习,无论无明如何将人心染污成妄心,“净法熏习”最终都将“灭尽”无明,唤醒本来清净的真如之心。这就是“熏习”与“染”的最大的不同。所以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目的还是在于说明人人都有清净之心,只是由于无明的熏习,才生起种种染法。人们要不断地修习,才能生起信仰大乘之心,实现追求佛性的终极要求。

[1]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马鸣菩萨(造),真谛(梁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李明.对《大乘起信论》修行方式的初步思考[J].五台山研究,2008(4).

[4]杜立婕.《大乘起信论》与中国禅宗的思想和修行[J].兰州学刊,2008(9).

[5]张理锋.佛教“无明”观念探析——以《大乘起信论》为例[J].船山学刊,2008(3).

[6]代超.两种熏习说比较——《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熏习说比较[J].兰州学刊,2010(2).

[7]李铁华.浅论《大乘起信论》的内在理路——以真如观念为核心[J].兰州学刊,2008(3).

[8]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9]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大乘涅槃菩萨
苏高新大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
Unique New Year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大乘G60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塑料瓶的涅槃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贫忙
大乘佛教慈悲观的内在逻辑及其现代阐释
涅槃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