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综合防控措施

2013-04-08 05:01王昌斌孙宝权江苏省洪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231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4期
关键词:乳猪产房胃肠炎

王昌斌 孙宝权 (江苏省洪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3100)

哺乳仔猪的腹泻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饲养管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等。近两年来猪腹泻性疾病在全国的很多养殖场暴发,造成了猪场较大损失,尤其是哺乳仔猪发生腹泻后因其个体小,抗病率低,常导致猪场大面积的死亡,此病发生严重影响了仔猪生产,下面就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技术作一简述。

1 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饲养管理因素

1.1.1 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在妊娠后所用饲料营养没有采用高、低、高的饲养要求,使母猪产后乳汁过于浓稠,脂肪含量过高或由于母猪营养不良,母乳不足或无乳、奶水稀薄,导致仔猪营养不良所致。

1.1.2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让其吃上初乳,如果仔猪不能及时吃上初乳,仔猪糖元和脂肪消耗过大,易引发腹泻发生;仔猪在出生后未及时补铁、补硒易引发仔猪腹泻;仔猪的教槽料品质差或受到污染,采食后很容易引起仔猪腹泻。

1.1.3 霉菌毒素中毒引起 母猪食用霉变饲料中毒,毒素通过胎盘传给仔猪造成仔猪消化系统病变或霉菌毒素中素引起母猪乳汁分泌障碍,导致仔猪体重下降,抗病力降低引起仔猪腹泻。

1.2 疾病因素

1.2.1 母猪无乳综合症 是指母猪患子宫炎、乳房炎和阴道炎而引起母猪泌乳不足或无乳,仔猪常因无法吃到足够的母乳导致体质衰弱,进而引起乳猪腹泻。

1.2.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仔猪发病后耳朵发绀、后肢无力、摇摆,排黄色稀粪。

1.2.3 猪瘟 初生乳猪感染猪瘟病毒或母猪患非典型猪瘟,分娩时病毒通过胎盘感染给仔猪,引起仔猪腹泻。

1.2.4 伪狂犬病 初生乳猪感染伪狂犬病毒或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分娩时通过胎盘传播给仔猪,导致仔猪出现腹泻等症状。

1.2.5 大肠杆菌感染 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3~5日龄的仔猪黄痢和7日龄以后的白痢。

1.2.6 仔猪梭菌性肠炎 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高度致死性坏死性肠炎,多发于一周内仔猪。主要表现出血性下痢,肠坏死,又叫仔猪红痢。

1.2.7 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 此两种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极为相似,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据报道2011年度我国很多猪场猪群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就是流行性腹泻,其次为传染性胃肠炎,造成了养猪业重大损失。乳猪发生本病后,死亡率可达100%。病猪主要发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仔猪迅速脱水、衰竭死亡。

1.2.8 轮状病毒感染 本病7日龄以下仔猪不发病,7日龄以后可以发生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腹泻,但一般情况下轮状病毒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水样腹泻。

1.2.9 球虫病 仔猪由于接触分娩舍地板、器具上残留的球虫孵囊而感染,母猪粪便中的卵囊也可引起仔猪感染,本病多发生于7~15日龄,以10日龄左右仔猪下痢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为主要特征,故又称“十日龄腹泻”。病猪主要排黄色、黄白色或棕褐色粪便,个别粪便中混有粘液和血液,呈奶油状、粥样或水样。

1.3 环境因素

1.3.1 温度 正常初生仔猪的临界温度在30~34℃,随后每日下降0.5℃左右,在生产中常以产房内仔猪活动是否分布均匀、打堆来看产房温度是否适中,若产房温度过低仔猪易受寒冷的侵袭,很容易导致腹泻发生。此外夏季热应激引起泌乳母猪采食量下降,使母猪的泌乳量减少也可引发仔猪腹泻。

1.3.2 湿度 当舍内环境温度较低时,相对湿度大,会使仔猪增加寒冷感,极易引起仔猪腹泻。

1.3.3 卫生 产房内粪污较多,卫生状况较差,产房使用前没有彻底消毒或没有实行“全进全出”制,乳猪腹泻发生率要高出5~10倍。

2 哺乳仔猪腹泻综合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保健工作

2.1.1 母猪饲养与管理 (1)饲养:母猪配种后应根据妊娠不同阶段供给营养丰富的全价配合饲料饲喂,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及母猪自身的需求,尤其是每年11~12月到次年2~3月份,由于气温偏低,猪群御寒会消耗大量能量,要适时调整饲料配方中能量水平,可在原来饲料能量水平上基础上提高10%左右,同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使所分娩的乳猪初生体重较大,母猪有充足的母乳供给仔猪;此外母猪产前2~3天饲喂量应逐渐降少,产后当天适量饲喂,以后喂量逐渐增加,以满足泌乳的需要;产前一周应由妊娠料过渡到哺乳料;在饲养过程中严禁使用霉变的饲料饲喂。(2)管理:做好平时母猪的驱虫工作;母猪产前一周左右先进行洗澡、猪体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后再上产床;产前产后1周在哺乳料中添加抗生素以减少母猪无乳综合症的发生;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液擦试母猪乳头、乳房及会阴,同时挤去乳头中的奶水3~4滴;要及时清除产房上的粪便及污染物,保持产房内环境卫生;严格实施“全进全出”制管理。

2.1.2 乳猪饲养与管理 乳猪出生后迅速去除口内的粘液,放入有红外线灯泡的保温箱内烘干,并尽快让其吃上初乳,并进行断脐、剪牙、断尾,乳猪在3天之内应固定乳头,在2~3d内进行补铁、补硒可有效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

2.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2.2.1 母猪疫苗接种 母猪的免疫主要是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具体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苗与伪狂犬苗每4个月免疫1次,每年3次;猪瘟一年2次普防,或在产后断奶前免疫;大肠杆菌苗在母猪临产前40d、20d免疫2次;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苗在每年10月份首免,11月加强免疫,在母猪临产前一月再免疫1次;或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母猪产前5周与产前2周各肌肉注射1次2头份,免疫保护期为半年,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可经吃初乳后获得30d的被动保护。

2.2.2 乳猪疫苗接种 有猪瘟感染的猪场仔猪猪瘟苗实施超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苗在仔猪出生后2~3周龄接种;对有伪狂犬野毒感染的场在仔猪出生后第2天,用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缺失苗每头滴鼻免疫1头份,每个鼻孔滴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在仔猪出生后于吃初乳前每头肌注1头份,间隔30min后再吃初乳,其免疫保护期为1年。

2.3 做好环境控制

2.3.1 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新生仔猪其机体温度调节系统不完善,对环境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分娩舍的温度要保持在20~24℃,保温箱:仔猪1~7日龄32~34℃、8~14日龄30~32℃、15~30日龄28℃,低温环境与室内温差变化过大均可加重腹泻疾病的发生。要控制好猪舍内的湿度,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80%。夏季要注意通风,冬季注意保暖。在北方,冬季采用暖气或暖风炉供暖比较均匀,切忌温差过大。

2.3.2 卫生 母猪上产床前产房要彻底清洗、再用2%~3%的火碱溶解进行消毒,将栏内微生物、虫卵消灭掉;同时要做好产房内的清洁卫生工作,粪污及时清理,走道及时清扫,要关注供给仔猪清洁的饮水,防止仔猪喝脏水及尿液。

2.4 严格猪场消毒措施

应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包括门卫消毒制度,圈舍卫生消毒制度,空床及母猪转舍的消毒,母猪产前乳房、阴户消毒及仔猪断脐消毒。消毒液应定期更换,使之有效。在实际生产中,确实的消毒效果往往同兽医技术人员的监督和饲养员的责任心有很大的关系。实践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由技术人员亲自抓消毒工作的猪舍比邻近猪舍的仔猪腹泻发病率下降10.5%,死亡率下降3.2%。

2.5 做好猪场无害化处理

(1)对病死猪实行“四不准一处理”措施,“四不准”是指“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猪及其产品”;“一处理”是指“对死亡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2)猪场猪粪应集中堆放,进行发酵处理,以杀灭病菌及虫卵,同时做好灭蚊蝇工作。

2.6 腹泻治疗

发现病例后及早治疗,越快越好。

2.6.1 猪瘟与伪狂犬病引起腹泻 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生此类腹泻的仔猪及时淘汰并作无害化处理,做好种猪群猪瘟、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

2.6.2 大肠杆菌、梭菌性肠炎 口服或肌注百痢治、安痢、普美仙或安美特等抗菌药物。

2.6.3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无特效药物,常采用对症疗法,口服开口精或黄金重抗等药物有一定的效果。为避免患猪脱水过多而发生自体酸中毒导致死亡,可腹腔注射5%~10%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及5%碳酸氢钠水溶液。也可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加温水至1000ml)供猪自饮或灌服。对7日龄以内仔猪腹泻,可实行“仔猪母防”,配制1.5%的明矾水让母猪饮用。为预防细菌的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特别是运用微生态制会有更好的效果。

2.6.4 球虫病 治疗可用增效磺胺制剂口服或肌肉注射,连用5~7d,有较好疗效,也可用百球清、莫能霉素、马杜霉素和三字球虫粉等药物治疗。

猜你喜欢
乳猪产房胃肠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猪白细胞干扰素对乳猪疫病防治效果分析
提高乳猪成活率六要素
感动!6岁男孩产房外坚守妈妈生产
生孩子的时候能在产房吃饭吗
产房仔猪寄养探究
顺产后为什么还要在产房观察2小时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