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制

2013-04-08 05:01杨惠超辽宁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辽宁铁岭112099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4期
关键词:鸭疫渗出性渗出物

杨惠超 (辽宁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99)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雏火鸡和其他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于1932年在纽约发现。而在我国,于1975年首次报道该病的存在。目前,在我国江苏、广西、浙江、安徽、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均存在该病。由于本病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危害各国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 流行特点

家禽中鸭的易感性最高,不同品种的鸭均可发病。主要侵害2~7周龄的雏鸭,其中2~3周龄的雏鸭最为严重,虽然随年龄的增长鸭的易感性降低,但也有报道90日龄后的青年鸭、产蛋鸭及种鸭也可发生此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低温、潮湿、阴雨连绵的季节发病率更高。不良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不均衡、鸭群内有其它疫病时会造成此病的暴发。

2 临床症状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缩颈嗜睡、咳嗽、喷嚏、呼吸困难、眼鼻中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羽毛由于分泌物粘连而形成“污秽圈”;腹泻、粪便稀薄呈淡黄白色、绿色或黄绿色;部分病鸭出现扭颈、摇头、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个别病鸭由于关节肿胀出现伏卧、不愿走动、跛行等症状。急性病例死前全身抽搐、死后常呈角弓反张姿势。

3 病理变化

本病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广泛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腹炎。主要表现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的渗出物,病程稍长者心包壁层与心外膜粘连在一起形成干酪样物;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红褐色,表面覆有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纤维素性膜;气囊壁增厚、混浊并覆有纤维素性或干酪样的渗出物。脑腹充血、出血,表面也有纤维素性的渗出物附着。个别病例还会出现输卵管炎、皮肤局部坏死。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所见广泛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变化可作为本病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应注意,鸭大肠杆菌病和鸭沙门氏菌病都可引起浆膜性渗出性炎症,在初步诊断上应注意区别。本病的确诊还需通过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菌体形态和培养特性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极其相似,菌体均会出现两极浓染,还需通过生化试验加以区别。

5 防制

5.1 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雏鸭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适时调整日粮配方、适量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保证其营养均衡全面。保证鸭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冬天注意保暖防寒,夏天要防暑降温,定期通风换气,以保证舍内空气新鲜。根据雏鸭的日龄适时调整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模式,以提高鸭群的健康水平。尽量避免或降低换料、转群、运输、惊扰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维以提高鸭群的抗应激能力。

5.2 做好消毒工作 选择刺激性小、低毒、广谱的消毒药每周至少2次对鸭舍实施带鸭消毒,应注意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应定期更换消毒药。对于鸭的嬉水池每半月按10kg/亩剂量撒漂白粉消毒一次。

对于空鸭舍应先彻底清扫、再选用两或三种化学消毒剂交替进行喷洒消毒、再密闭熏蒸消毒后重新启用。对于清扫用具、笼具也应进行消毒。

5.3 免疫接种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学较多,且各个血清之间没有交叉保护。因此,在进行免疫接种之前,最好先鉴定本地流行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者选用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5.4 药物预防 生产过程中有时疫苗的保护不是很理想,因此药物预防是当前控制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可选择氯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但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性很强,有条件的鸭场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效药物,没有条件的鸭场尽量选择平时少用或不曾用过的药物。

5.5 发病后的处理 鸭群中一旦发生本病,应迅速将病鸭进行隔离,选择高效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其它鸭进行药物预防;同时,对鸭舍应进行反复多次的消毒,及时杀灭由传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病菌;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法无害化处理病死鸭的尸体;鸭群出栏后,空舍一段时间后,对鸭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后再重新启用。

猜你喜欢
鸭疫渗出性渗出物
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护理学与药理学探析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诊断及防控措施
浅析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治疗
4株鹅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结合FCM聚类和边缘感知模型的眼底渗出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