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畜牧业标准化 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013-04-08 05:01宋宪勃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71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4期
关键词:畜产品畜牧业标准化

宋宪勃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71)

加速推进畜牧业标准化 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宋宪勃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71)

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速,畜牧业对全面实施标准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所谓标准化就是在畜牧生产系统的各个过程和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技术和方法的活动。作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畜牧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与安全畜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农业部《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指出,畜牧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规范动物产品生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衡量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文件是“十二五”时期加速推进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南。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加速推进这项利国利民和有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工作。

1 加速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现实条件已具备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畜牧业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施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标准化对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已成为业界共识;农业部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密且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国际标准的发展动态,加强对各地畜牧业标委会工作的指导,协调地方(区域)的标准化工作;各级畜牧业主管部门和广大畜牧企业积极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初步构建了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框架,为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标准的宣传与监管工作扎实开展,畜牧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为今后加速推进这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现实条件和工作氛围。

2 实施畜牧业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之说。对于组织的运作来说,规矩就是标准和规范,这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

2.1 实施标准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 科学技术只有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序可控的方式进入产业运作过程,才能够按照人们的预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如果这一过程是随意无序或不可控的,则产业的发展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招致灭顶之灾。近些年来国内外畜牧业出现的一些灾难性事件证明了这一点。使科技按照人们的预期应用于产业运作发展过程,畜牧业标准化的理论与实践为此搭建了统一平台,换言之,科学技术须通过被导入相应的技术标准或规范中加以推行和实施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正像计算机须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为其它应用性软件提供操作平台一样,没有畜牧业标准化所提供的平台,科技不可能按照人们的预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与标准化程度低、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的适用性差和修订不及时以及推广监管存在的问题有关。可见,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标准化的有力支撑。

2.2 实施标准化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畜牧业的最终产品是供大众消费的肉蛋奶等,这与工业品不同,因为其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由于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畜产品的卫生质量和营养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外,畜牧业具有自然再生产的特征,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动物,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须尊重动物生长规律、进行防疫保健并讲究动物福利。这是其它产业标准化活动中不必考虑的。为确保肉蛋奶的质量、生产者的效益、市场供给以及价格稳定,必须实现畜禽良种化,控制生产系统的物质输入(兽药、添加剂和饲料等),根据产品的特定要求使用配合饲料,严格防疫检疫制度,杜绝滥用药物,科学使用添加剂,不断提升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程度,提高从业者素质,这些方面都离不开标准化。反思畜产品卫生安全事件的根源发现,均存在标准化体系不健全、标准实施和监管缺位等现象,教训十分深刻。

2.3 实施标准化是职能部门监管、执法和认证的依据畜牧业的相关标准是进行畜产品质量评定和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进行安全食品生产的技术规范,也是维护生产者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依据。对于监管与执法等职能部门,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可为其行使对畜产品生产过程和环节、质量评价和市场准入等的规范监管以及市场服务、消费引导和名牌打造及实行“以质论价”等提供技术支持、法律依据和文化氛围。

2.4 实施畜牧业标准化是加快我国畜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步伐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畜产品市场和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不可逆转,这对我国畜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国政府对国际标准制修订主导权的争夺十分激烈,由于我国现代畜牧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标准体系尚未完善,致使我国在国际机构畜产品标准制修订和畜产品国际贸易等领域处境被动,产品竞争力不强,价格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是提升我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打破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和跻身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

2.5 实现标准化养殖是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因素之一。把畜牧业污染归咎于规模化养殖是错误的。传统的分散式饲养模式组织化程度低,既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也不利于标准化的实施和监管,更无法避免生态与环境问题。相反,规模化养殖组织化程度高,为实施畜牧业标准化提供了可能,而实施标准化则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可把畜禽粪污处理纳入科学与法制管理轨道,并为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从而根本解决粪污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2.6 实现标准化养殖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前提 作为畜牧业标准化的组成部分,兽医标准化可促进兽医公共卫生领域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的建设,并为规范兽医执法管理、提高兽医师业务水平和检测监控能力、完善相关预警机制和紧急预案等提供依据,也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人畜共患病流行趋势和发生状况风险评估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搭建工作平台。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和可追踪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也须在畜牧业综合标准化的框架内实现。

3 畜牧业综合标准化与畜牧业标准综合体

我国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正在由传统的过程后检验淘汰方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过程中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方式,这一转变须在综合标准化提供的平台上实现。欧美国家先行一步,我国必须加快步伐跟上。畜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和效益是畜牧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需要产业链条上众多过程和环节的标准化运作作为保障,因而对于一个畜牧企业尤其龙头企业需要一个指向最终产品并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彼此制约的标准所构成的标准综合体,以强制性地规范企业系统中各个过程和环节的活动。

3.1 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畜牧业标准化对象 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框架包栝肉产品、禽蛋产品、乳产品、毛绒皮产品、蜂业和草业6个领域。按照全程标准化要求,前5个领域以产品为核心,并以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为链条,由10个类别组成;草业领域围绕满足依法行政需要、保护生态及为畜牧业提供优质安全饲草料为中心,由5个类别组成。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已贯穿于畜牧生产的各主要环节,涵盖了动物品种、饲草饲料、饲养管理和设施环境以及动物产品加工、贮存、物流以及销售等领域。

畜牧业还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与物质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循环利用的标准化技术,不容忽视,如法国格隆集团在畜产品出口谈判中,对方要求不得使用棕榈油作为饲料油(棕榈油贸易导致非洲伐林毁草、扩种棕榈树、原始生态破坏),并提出单位产品能耗降低额度,这是协议的前提。可见,现代畜牧业必须确保各相关方面都被纳入标准化框架内。

3.2 认真规划设计畜牧业综合标准化方案 实施畜牧业综合标准化,要求畜牧企业采用标准综合体建立高效合理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和运作系统,以保障各类资源的合理输入、内部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以及有效利用,形成良好规范的作业习惯,促进先进科技的转化。综合标准化的作用还在于对活动的全程进行有效监控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质量管理体系如ISO19001,HACCP和GMP等的认证和导入是一种标准化形式,也是标准综合体的组成部分。实施综合标准化须首先进行规划与设计,而不是把缺乏内在联系的标准简单无序地罗列在一起。要按照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科学的思路在考察和分析区域行业特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乃至区域文化的基础上,以最终产品为总目标,充分考虑无机系统、有机系统和社会系统对标准化对象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合理确定标准化的范围和深度;根据产业链条和生产程序,识别并综合考虑生产过程中诸相关要素及其性质、类别、内在联系和制约性,从而建立一个合理的标准综合体。综合标准化要求标准完备,因而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也是综合标准化的任务。

3.3 综合标准化须着眼整体 综合标准化追求的是整体最佳,而不是单一要素、某个标准或单项系统最佳;显然,整体最佳并不要求各相关要素都保持最佳,如美国科委(NRC)在修订牛的有关标准时,曾一度增加了硒的供给量,但不久后即予以撤销。这是因为如果单纯着眼于生产性能的改善,增加硒的确有效;但从节省资源、减少向环境排泄硒的数量并代之以其它要素的调整达到同样目标这一系统思维的角度看,则恢复原设定量无疑是上策。因此,在标准的设计和制修订过程中,应着眼整体和大局,关注要素间、标准间的内在联系,不应只盯着局部、过分强调某一要素的作用,以免造成功能浪费。

4 我国畜牧业综合标准化面临的任务

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差距,要针对问题和不足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4.1 标准的制修订要有规划、有预算,充分利用国家、省、区域和企业资源 有关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和环境生态等关系全局的标准由国家制定,至于操作标准(作业书)、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应由企业或地方制定;当然,地方或企业可根据需要制定严于国家甚至国际标准或采标率更高的标准体系(如我国一些肉品出口企业设定的有害物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逐步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规范)相配套的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健全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标准化科研推广体系和管理协调体系等在内的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国际标准,本着“借鉴、创新、发展”的原则,吸取国外标准制定经验,提倡“开放、透明”,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畜牧业技术标准框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并积极向国外推荐我国的优质标准,增强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话语权,减少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此外,要增加畜牧业标准制修订的预算投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完善畜牧业相关领域和所涉及的相关要素的标准体系 目前,涉及畜牧生产环境、产品储运、特色养殖、环境与生态保护、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畜牧业信息化和畜产品物流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滞后,应加紧完善。

4.3 重视兽医标准化 修订兽药使用规范,完善防疫检疫标准,重视兽医卫生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制订与完善。

4.4 加强对标准化的宣传 畜牧企业要提高对实施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科学规划设计标准综合体,稳步推进企业的综合标准化进程。

4.5 强化对畜牧业标准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 增强从业人员贯彻标准化的能力,确保产业系统内的一切活动都在标准化框架内进行。

4.6 不断提高标准的质量 注重标准内容的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以及要素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交叉重复、名称模糊;指标要量化并根据实施中的反馈意见及时加以修订,把最新科技成果和成熟经验及时引入其中,发挥标准在规范组织活动中的作用,让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7 发挥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能,严格执法 把实施畜牧业综合标准化较好的企业作为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加速提升我国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

S8-01

B

1007-1733(2013)04-0067-03

2013–03–15)

猜你喜欢
畜产品畜牧业标准化
映像畜牧业
标准化简述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未来10 年我国农业展望:畜产品将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