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风骨

2013-04-10 10:17李秀潭
领导文萃 2013年4期
关键词:雅量梁漱溟延安

□李秀潭

梁漱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五四时期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人同在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是其弟子。上世纪20年代初辞离北大,到河南、山东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世称现代四大儒家之一。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为国人瞩目的却是上世纪50年代初,梁先生在怀仁堂与毛泽东主席当面辩论,“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冯友兰挽梁公联语)那种不阿不折的风骨。

梁漱溟作为一介学者,为何敢于在庙堂之上与国家最高领导“廷争面折”?这是一个需要国人,特别是中国思想文化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历史性课题。

梁漱溟与毛泽东同龄。他们早在五四时期就相识。当时梁在北大任教,毛在北大图书馆任临时雇员。毛借住在杨昌济家。杨和梁关系不错,每次梁到杨家,都是毛为梁开门,只是梁当时没有与其交谈。1938年,梁以中华民国最高国防会议参议会参议员身份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第一次正式会面。毛与他进行了8次交流,2次是彻夜长谈。主要讨论抗战的前途及如何建设新中国问题。毛认为梁的“乡村建设理论”,总的说是走改良主义道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两人相持不下,谁也未说服谁。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梁又去延安,再次与毛会面,商谈各党派联合和平建国大计,但未在国内政坛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比不上早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一段关于“政党周期率”的经典对话,那段对话被誉为当年的“隆中对”,后来即称为“窑洞对”,随《延安归来》一书出版,在国统区轰动一时。

正由于两次延安之行与毛泽东建立起来的友谊,成为影响梁漱溟后半生命运的一个重大背景。也是他1949年没有去台湾和香港,留在重庆观望犹豫一段后,最终选择北上的原因。

1950年年初,梁漱溟抵京。毛泽东从苏联访问回来第二天即派车接他到中南海叙旧,并邀请他参加新政府工作。之后,毛又多次接梁到中南海颐年堂,共进素食,征求他对新中国各项工作的意见。这一时期,梁漱溟可以称得上是毛泽东的座上宾。毛泽东作为一国领袖,这样礼贤下士,是想让他尽快转变立场,为民主人士做一个榜样。可梁漱溟没有深切领会毛的良苦用心,未能及时表态站在政府一边,致使双方逐渐产生分歧和矛盾。

1953年9月8日,全国政协召开常委扩大会,周总理做过渡时期总路线报告。梁登台发言,批评农村工作中,党就是政,政就是党,强迫命令包办代替之风严重。尤其是进城后,对农民照顾不足,生活之差, “工人九天,农民九地”。

9月12日午后在怀仁堂开中央人民政府会议,听取彭德怀抗美援朝三年总结报告。毛泽东在报告结束后讲话中说:有人反对我们的总路线,替农民叫苦,大概是孔孟之徒行仁政的意思吧!不过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是大仁政。毛还指出:有人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

毛泽东讲话虽未点名,但梁认为显然是针对他昨日发言,感到不快。16日下午大会,梁登台发言,把“工人农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这样的话又重复一次。17日下午大会,章伯钧首先以党外人士小组组长身份带头发言批梁。毛泽东数次插话,分量很重。有一次他说:人家都说你是好人,我看你是伪君子。一次他说:你不是以刀杀人,却是以笔杀人。毛的插话,使梁意识到问题发展已非常严重,他马上从座位上起立,欲发言辩解。但主席台以时间太晚为由,没有同意。9月18日下午开会,他上台为自己辩护。但发言刚开头,就有人起哄,不让他讲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梁不得不把话头转到主席台毛泽东身上,以争取发言权。他说:我现在唯一的要求是给我充分说话的时间。同时我还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就是等我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楚后,毛主席能点点头,承认自己误会了。梁讲到此,毛严厉插话:“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大概不会有。”梁接着说:“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

梁如此强硬地与毛泽东争吵,显然出乎很多参会者的意料。在上世纪50年代那种社会政治环境中,其后果可想而知。但是,就在那个时代巨大政治压力下,梁漱溟像同时代陈寅恪、熊十力一样,仍然坚守自己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坚守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学术使命,不肯曲学阿世,不愿随波逐流。直至“文革”后期,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批孔,公开申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充分展现了他以一人之力挑战全民批孔运动的铮铮风骨。

事隔半个多世纪,再回头反思这场“廷争”风波,给人们以深刻启迪。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看来,天下已得,政府初建,当然是站在自己一边的人越多越好。特别像梁这样“中间偏左派”(毛泽东语)如能站到政府一边,其说服力自然更大。但梁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未能对新政权及时表态支持,且对有关政策提出诸多批评,这令毛十分失望。而在梁漱溟看来,他与毛泽东有几十年交往,他与毛应平等相处,他应有知识分子的独立地位,他的意见应受到正确理解和尊重。正因如此,他在受到毛不点名批评之后,才如对待老朋友争论般拍案而起,进行争辩,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和尊严。

但问题在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承认知识分子具有独立地位。他那句“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经典比喻,就注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正是在这种历史宏观大背景下,梁漱溟仍能坚持不随波、不媚时的独立精神,坚持独立思考,坚持为国家和人民立言请命,以其独立人格成为“力挽狂澜”的一个人物,更属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雅量梁漱溟延安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痴笃意在绘画,雅量成就器局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充满人情味的雅量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雅量与胆量良性互动促进民主监督
走进延安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