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型高职高专院校与专业整合——以汽车类专业为例

2013-04-10 20:22赵爱萍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4期
关键词:校企汽车职业

赵爱萍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0 引言

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是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其共同特点就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了“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该模式是在吸收德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国情实行的工艺培训方法。20世纪90年代英国实施的新学徒制计划,形成了由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即注重职业能力,而不是特殊技巧的学习,是一种将工作本位学习和理论学习结合的职业训练形式[1]。中外各国的高职教育在培养方式上说到底都是依托企业、行业或社区经济,实行产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的手段,培养所需的职业和技术人才,促进高职教育的动态发展。“只有认清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才能制定有力发展的措施,才能使职业教育大繁荣、大发展[2]。”

1 职业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

审视现有职业教育的缺陷,校企并举形成合力,对过去的教育类型单一化进行调整,以促进教育类型多样化,完善高等教育体系,试点发展企业型高职高专,为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进行“企业型”高职高专定位,因此我们提倡根据区域特点和各校实际及自身特点,尝试办企业型高职高专院校以期“深度构建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合作机制[3]”。“……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的手段使职业院校和企业融为一体,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4]”。所谓“教学工厂”高职院校,或“准企业化”院校,或实验教学中心,或企业冠名高职院校,称谓不同,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开办的,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用以开展基于项目训练的实训模式,如浙江汽车职业学院依托吉利集团汽车产业优势,是浙江唯一一所汽车类专科层次的“前校后厂”性质的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企业型院校使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联系、各环节交叉,相互联系紧密,实现教学与现场岗位实习的无缝对接,便于教师教学演示及现场指导,是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可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难以取得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预期成效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2 “企业型”高职高专的实质及意义

潘懋元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5]。实训室作为教学场地,教、学、练相结合,提供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做到“生产性”与“教学性”的统一和共通,“寓学于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院校既然是“企业型”定位,就要打破常规的(趋同一致的)办学模式,要放下身段,在“职业”二字上做足文章,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对工作过程的要求,营造真实的生产和学习环境。在吸引企业将实训基地建到校内的基础上,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培养特定的某一职业技能人才,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把实践技能放在首位,由此带动课程的调整与建设。在内置式企业中尝试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营建企业“现场”,重构课堂,把原有的教室“打通”,按专业及企业的要求建成一个个摆放着整齐机器的实训车间、教学工厂。有企业型的高职高专,就有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融合的车间化的课堂,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小型的实物教具或零配件。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车间式课堂将企业岗位需求内化至整个课程体系中,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采取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把企业引进校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①建立集技术、资金、人才于一体,责权利关系明确,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期、稳定、紧密型的合作实体。②解决当前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这个焦点问题,切实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向多方位、深层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③解决以往高职教育内部的、单体的封闭式循环,实现车间与课堂的相互融合,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蓝领孵化基地,使学校招生、培训、实习、就业等方面更有优势,实现多方共赢。⑤寻求差异化的区域竞争优势,使高职教育错位竞争,差别化发展,呈现多样性。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更强调职业性和操作性,就业能力体现在技能应用方面。

3 “企业型”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要大胆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6]。“高技术高技能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7]。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缺口在1 600~2 700万[8]。2011年1月发布的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浙江将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和医药产业等11个重点产业…[9]。高职汽车类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低水平的高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不对口率、较低的业内稳定率,业内发展率和工资等福利待遇不足以维持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10]。学生的就业就体现在技术应用方面,而技术的获得源自教学实践。因此学校要从强化实践性教学,提供多样化实践渠道上下功夫。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到一亿,国内外汽车品牌应有尽有,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安装、修理、保养等技术,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家长认可,学生高兴,学校满意,社会需要,可谓四方共赢。浙江是经济发达省份,是个汽车大省,小汽车拥有量逾500万,占全国第二,再寻找和挖掘所在区域的特点(学校所在的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周边企业林立,校企合作条件得天独厚。有十四所高校资源,各院校咫尺毗邻,地域宽敞,沿高速公路(车辆运输方便)。由于汽车制造、装配、检测与维修设备等硬件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先进的实习实训基地与设备,实训基地建设费用昂贵,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尽管汽车维修是严重结构性缺员之列中的职业,但开设的学校寥寥无几。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立足浙江产业发展前景,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寻求差异化的区域竞争优势,加大专业整合力度,进行汽车大专业整合,甚至跨校、区整合专业力量,把下沙高校所有汽车专业类的课程统一起来进行整合,集安装、修理、培训及售后服务等一体化。整合各校的潜在的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设备、师资),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统一管理、开放使用、校际共享。彻底改变以往各校自成体系,互不沟通,一校一室、重复建设,封闭运行,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实现分属于各校的汽车实验教学中心,为多校服务。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并建立灵活的互动机制。具体操作又可以化整为零,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有青年汽车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有汽车驾驶培训中心,可以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将培训放在这里(场地/师资);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有汽车专业可建一个大车间,进行汽车组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有4S店和车模,可以把售后服务、汽车装璜等“一条龙”产业放在这里。一所学校利用空地围几个修理车间,教学生修理技术,以缓解维修等纯技术类专业人才缺口,实用性人才短缺的困扰问题,这样不仅盘活整条产业链,更为汽车售后市场技术服务领域培养急需的紧缺人才。

4 整合后的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本体,其所有教学的内容都必须体现社会与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性[11]。通过在真实的生产线上体验汽车组装、修理过程,用真实汽车及零部件进行训练,在真实的生产训练情景中学习实用的知识,从而实现车间与课堂、员工与学生以及师傅与教师相互融合的“产训合一,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真实典型的汽车实物为载体,设计和开发教学项目,形成项目教学方案,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和交替进行。

“教学工厂”培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通过生产时刻不忘“职业性”的特色,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对工作过程的要求,营造真实的生产和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将高职高专三年学习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改革和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提出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综合实训目标、模式、课程设置、岗位体验等一整套职业能力培养措施。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着眼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实现校内培养模式与工作领域职业能力要求对接,缩短学生转变为员工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所从事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学生——准职业人的无缝对接。在体验式的协同实验、互动学习中,由于一个项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专业的复合性,需要不同技能、不同知识领域、不同能力的多名学生组成团队,才能实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教学[14]。从中学生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协调能力,之间进行合作沟通,其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软技能”能力也得到培养。高职发展方式进行实实在在的转变,还原教育的纯仆,为学生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满足学生最朴实的愿望:“接受高职教育,学一门技术,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13]”。

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政府部门除进行统筹规划,还要建立健全政策突破机制,加强政策突破力度。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学历低,很难踏进高校校门,而学历高的人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差。理论和实践都强的或因报酬、或因其他问题使高校招不到,肩负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教育就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办企业型高职高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借鉴杭州2005年以来37所高校教师互聘的经验(实现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缓解师资结构型短缺的矛盾,降低办学成本等)。还可以尝试以下解决策略:①引进兼职教师或教师下基层,或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把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聘请到学校里来。②将师傅纳入学校兼职教师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以便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课件,共同确定教学内容。

[1] 沈陆娟.英国学徒制的新进展和策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71-74.

[2] 孙进辉.浅析中职学校“准企业化”模式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93-94.

[3] 袁贵仁.2012年1月6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DL].www.doc.com.

[4] 郭 静.产权改革推动校企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25-27.

[5]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6] 车明朝.两年来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9-19.

[7] 李剑平,谢 洋.风景这边好,成才道路宽[N].中国青年报,2008-6-23.

[8] 钟云华.对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5):11-14.

[9] 严新根,金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56-60.

[10] 孙 斌.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校企共同体”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40-43.

[11] 戴维海,黄 春.高振华高职教育文化引进融合企业文化简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43-45.

[12] 戴 艳.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08-110.

[13] 徐金寿.招生问题:高职教育发展的窘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1(8):5-8.

猜你喜欢
校企汽车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汽车的“出卖”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