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察形象塑造与舆论引导中的媒体应对

2013-04-11 08:39李华文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负面公安机关舆论

李华文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论警察形象塑造与舆论引导中的媒体应对

李华文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警察形象的形成与塑造靠的是警察自身行为表现与社会公众对这些行为表现的评价,即是说,警察形象的形成不是警察一厢情愿的事,要形成良好的形象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与好评。媒体通过引导舆论的方式不仅塑造警察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塑造警察的不良形象。针对媒体当前传播规律,公安机关要善于通过应对媒体来引导舆论,塑造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警察形象;塑造;舆论引导

警察形象是指公安机关以及人民警察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等给予公众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即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总体评价。警察形象是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纪律作风、服务行为、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良好的警察形象体现的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精神风貌,是人民警察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

形象,对于公安机关而言,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形象是指个人的行为加上社会公众的评价,形象构成与塑造离不开这两个要素。作为一种软实力,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认知;作为硬实力,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效益。软实力和硬实力是相互联系、共进共长的,作为公众的认知源,公安机关以良好的行为获得公众的赞誉与好评,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公安机关以良好的声誉赢得自身的执法权威,在行使职权、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警察形象的塑造除了靠自身的行为示范,更多的是通过传播形成

公安机关是需要执法权威的,权威的构成因素中,除了法律的规定和自身行为,社会认同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警察获得社会认同度的首要条件是自身形象的构成。使人折服是权威的重要形式要素和内容要素,凭什么让人折服?法律规定、自身行为以及社会对这种行为的认可。

警察形象的形成与塑造靠的是警察自身行为表现与社会公众对这些行为表现的评价,即是说,警察形象的形成不是警察一厢情愿的事,要形成良好的形象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与好评。与警察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是警察形象的塑造。警察形象的塑造是指借助自身行为和传播引导公众对警察群体及行为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符合的良性评价,其实质是一种传播行为。警察形象的形成与警察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但又有区别,警察形象的形成主要靠警察自身行为与表现,警察形象塑造的基础是警察自身行为表现,但更重要的是它要有意识的将这种行为通过传播的方式告知公众从而影响公众评价的形成。

媒体是传播的主要工具,媒体对公安工作及人民警察的报道,让公众知道了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工作状况和工作业绩,公众在阅读、聆听和观看这些报道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判断,公安形象由此树立。可以这样认为,公众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认知更多是从阅读、聆听和观看媒体的报道开始的,媒体的报道使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更为具体、鲜活。

因此,形象的塑造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自身行为表现,二是媒体对这些行为的传播与评价。在当前媒体语境中,形象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行为,更多的时候是受制于媒体的评价。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业务精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仪容整洁、精神饱满。执法文明、服务热情的形象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安机关的美好形象才能形成。当前社会认可的主要标志是媒体的评价,可以说媒体的评价代表了社会大多数民众的评价,一方面,媒体通过传播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所作所为,引导公众认识公安机关,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又以媒体的这种传播来认识公安机关,构筑自身对警察形象的认知。

媒体通过传播不仅塑造警察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可以塑造警察的不良形象。警察本是正义的化身,代表了社会公正的力量,媒体通过对公安机关行为的报道来构筑公众对其形象的认知,媒体更以其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和传播优势引导公众意见的形成。在当前,媒体除了正面报道公安机关的行为外,它同时也在报道着发生在公安机关内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尤其是在市场化机制的牵引下,有些媒体更注重对发生在公安机关内的不良现象进行曝光。因为个别警察的不当行为让警察的整体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媒体的报道推进和强化了公众的质疑,媒体通过引导舆论的方式报道个别公安机关和警察的不当作为,构筑公众对警察的片面认知,形成警察的不良形象。

近年来,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媒体对警方负面事件的报道逐渐增多,呈现出了集中化、跨地域化、快速化的发展趋势。甚至,媒体以引导舆论的方式来着意构筑公众对警察的负面认知,强化负面报道的效果。这些负面报道对规范公安机关的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同时,也给公安机关的公众形象带来了消极作用。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近日媒体对“假摔帝”的报道。2011年11月4日媒体以《成都惊现“假摔帝”警察》为题,报道了成都浦江县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受到当事人的攻击摔倒在地的事实,媒体是这样报道的:

近日,成都浦江县警察因执法时假装摔倒耍赖,被群众封为“假摔帝”,并调侃说,兄弟,中国足球需要你!

当日该警察在街头检查时与某商户发生纠纷,在争论了几分钟后,警察上前要拿走商户的东西,当时商户情绪激动,说,“你要做啥子嘛,不存在,你还要打人吗?”随即顺势推了警察一下。该警察应声瞬间倒下,脸部表情痛苦万分,用手捂住头部,但间歇时还不忘拉下衣服遮住肥肚!

围观群众顿时起哄,嘲笑说“太装的了哦,妈哟!丢祖宗的脸哦,太假了!”该警察见群众戳穿了自己伎俩,也不再假装痛苦,干脆就赖在地上不起来,甚至还把手臂枕在头后,悠闲地看群众的各种嘲讽。

“假摔帝”在网络也掀起了讨论热潮,有的网友称,以事论事的角度,视频看到的是老百姓先动手的,旁边的人在起哄。

不过更多的网友还是力挺该商户,嘲笑警察可以去当演员了,衣冠不整不说,还弱不禁风一推就倒,太丢警察的脸了![1]

就这则报道来看,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民警执行公务,被推倒在地,但稍显窝囊的民警不但没得到围观群众的帮扶,却被大家质疑为假摔,得了个“假摔帝”的名号。可以想象我们的警民关系糟糕到何等地步;二是媒体报道本身强化了警民关系的不和谐,在报道中媒体并非客观报道这一事实过程,媒体通过对事实的结构性描述强化了公众对警察假摔的印象,由此引起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负面认知,这本身就会给警民关系的构建带来消极作用。

这种消极作用正侵蚀着公安机关正常执法的权力,自身不洁的执法者何以对他人执法?其危害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公安执法环境的恶化。因此,当涉警负面报道发生后,公安机关应该从维护警察形象的立场出发,在媒体对引起警察形象负面认知的报道中必须而且应该找到有利于重塑警察形象的信息切点,主动引导舆论,将负面报道引起的负面认知的影响消解到最低值。

需要研究的是,在形象塑造过程中,如何控制社会的评价是形象塑造的重要环节。公安机关自身的行为是靠法律、职业规范以及个人素质等来制约的,由此形成自己的形象,对于公安机关而言,这是一种主动行为;社会评价则是相对独立于公安机关之外的,对于公安机关而言,这是被动的接受,要想控制是比较难的。当然,并非不能控制,在当前媒体语境中,社会组织在一方面强调自身行为表现外,更注意对舆论的引导,通过引导舆论来控制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评价,由此塑造其良好的形象。

二、以舆论引导为切点,在传播过程中塑造警察形象

什么是舆论?甘惜分教授认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有的大体一致的意见[2]。舆论即公众的意见。舆论的主要构成因素是意见和公众,这两者缺一不可,每个人每天每时都可能产生和发表对外界的种种判断,但这不是舆论,只有当这些判断或意见被相当的公众接受并作为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时,我们认为舆论业已形成。

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传播。舆论的实质是判断、意见和观点,其表现形式是大众的、一定程度公认的。这两者在形成舆论方面缺一不可:判断、意见、观点产生于事实,这种判断、意见或观点要得到一定范围公众的认可必须有发布的渠道,即传播。

媒体是传播的主要工具和平台,它直接引导舆论形成。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网络传播媒体因为其交互性的特点,成为舆论发生和形成的最好平台,因为它极易让公众形成共同的意见,其标志就是点击率和跟帖量。

当媒体在传播新闻事实时,其所引起的传播效果是让受众知道事实的真相,但实际的传播效果表现为受众在知道了事实真相后必然要做出情感方面或理智方面的反应(且不说媒体在传播事实时要以其自身的立场和态度来处理),这样极易调动起公众的情绪,并进而调整公众的判断和意见。

公众在很多时候对客观世界形成的判断或意见主要是源于媒体的报道。在新闻传播中,如果媒体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地传播警察的美德、传播警察为公众做的好事,所形成的传播效果就是让公众相信警察确实是好人,产生与媒体相一致的意见(或看法)。比如上一世纪50年代,以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马天民为代表的警察形象深入人心,公众心目的警察形象是美好的、受公众赞叹的。如果每一个公众都能够直接接触警察,他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警察的品质和工作作风,可以由此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来自于切身的判断可以抵御各种传闻的误导。但能够直接与警察和公安机关打交道的公众毕竟有限,更多公众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社会舆论来了解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他们要从媒体的报道中决定自己对公安机关和警察的认知,因此,媒体如何对公安工作进行传播以形成有利于公安机关的舆论至关重要。

什么是舆论引导?基于公安机关的立场,舆论引导是指公安机关主动地传播其正面事实并通过事实中蕴含的观点让受众接受这些事实并接受事实中的观点,形成传播者期待的认识和判断并以这种判断和观点来影响他人,最终形成社会共识。

舆论有时是一种合理的判断,有时则是免责作用下的集体无意识。舆论一般具有非逻辑性、非理性,舆论主体中的绝大部分易于盲从等特点。因此,当舆论发生时或发生后,对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合理的引导是必要的。

舆论引导的关键是媒体传播的内容,媒体传播的一切都可以让公众相信,这是媒体的公信力。公安工作中理想的舆论引导表现为媒体在传播事实时受制于公安机关的立场,按照公安机关所期待的传播效果进行传播。但这种理想的假设在现在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小,媒体不是公安机关的喉舌,它要从自身的规律出发来决定其传播的对象和内容,其所引导的舆论有可能有利于公安机关,也可能不利于公安机关。

当前媒体格局已然变化,舆论一律的形势已不复存在,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除了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外,更要受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传播规律强调以受众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市场规律强调发行率、收视率,在这种变化面前,要让媒体按照公安机关的意愿进行传播确实比较难,并且在这种变化面前,媒体报道的信息所能产生的传播效果实在不是被传播主体所能够控制得了的,至少很难控制。公安机关要做的是,首先要通过在履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方面做出好的成绩,这是本质,也是公安机关主动传播的根本;其次,将公安机关在上述方面所作出的工作和成绩通过媒体传播,让广大公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加深公众对警察的好感,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第三,当媒体传播公安机关或个别警察的不当行为时,公安机关应该通过启动媒体应对机制来消解因媒体传播负面消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此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公安机关引导舆论从形式上分有主动引导和被动引导两种方式。主动引导是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主动的发布信息、主动的设置议程、鲜明的表达观点,以此控制公众产生引导者所期待的观点形成。被动引导则是指当媒体在报道公安机关负面事实时和事实后,被报道的公安机关应该对此作出回应,并在此基础上校正和引导公众观点的形成,其目的是厘清事实,化解因负面报道所造成的负面评价,其关键的方法和难点是对公众认识的校正。其特点是引导舆论的行为发生在负面评价已经产生,引导者必须在负面评价的氛围中澄清事实,将负面评价消解到最低程度,以此达到对警察形象的修复。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的差距和人们对物欲的追求。竞争和利益的分流,社会贫富悬殊的加大,矛盾的积聚,思想的多元,使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和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人们的心态变得浮躁,容易产生信仰怀疑和价值迷茫。当媒体传播的信息和公众的这种心态相切合时,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排解的渠道,将会对社会带来威胁。

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是一个高风险、高难度、高期待也充满高美誉度的职业活动,它事关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这种监督对于公安机关更准确地行使权力、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更有效地避免错案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媒体仅以市场需求为报道动机,以媒体特有的视角对此进行报道,可能出现的传播效果就是激起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而长期积淀形成的高美誉度会瞬间化为乌有。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公众的心理期待和现实距离过大,当媒体报道不当而被报道主体缺乏应对时,公众情绪更易被媒体的报道所引导。

当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公安机关的负面消息时,所形成的舆论即是导致公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强烈不满,最终形成舆情危机,恶化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根据公安局公布的数据分析,造成民警伤亡的原因,主要是民警在执勤查缉、处理治安案件和交通违章时遭到暴力阻碍,它的社会危害性正在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而隐藏在暴力袭警后面的则是一种并非和谐的警民关系。

三、积极地应对媒体是传播过程中塑造警察形象的必经途径

警察执法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标志是警民关系不和谐。为什么不和谐?除了警察自身原因外,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负面事实的报道起着不良作用。媒体对警察负面事件的大量报道引导着舆论对警察工作负面评价,形成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识偏差。

因此,当媒体发布的有关公安机关的信息成为了激化社会矛盾的“放大器”时,公安机关应对媒体成为公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根据《高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所谓应对即对答,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对方的行为。应对媒体指主体与媒体的关系状况,侧重于对媒体的回应。当媒体对公安机关的信息进行报道尤其是对涉及公安机关公信力、信誉度和美誉度的信息进行报道时和报道后,作为被报道对象的公安机关应该对此作出回应,即是应对媒体。而更进一步的做法是主动联系媒体,与媒体建立互助、互信、互利的良好关系。

应对媒体的必要性是因为媒体为大众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实际经历的世界,一个则是由媒介为人们建构的世界,媒介通过传播信息并以这些信息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判断。我们知道,真实的信息和由媒介传播的信息之间是有差距的,而这种差距往往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偏差。应对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这种由媒体报道所产生的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公众的认识和判断更符合客观真实。

应对媒体是当前公安工作中不能回避和不能缺少的方法。媒体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趋势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轻视或忽略这种影响力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媒体对警方影响主要是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它是正当的,是健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安机关及其发生的负面事实成为媒体吸引读者的强刺激信息。并且部分媒体以并非善意的态度来报道发生在公安工作中的负面事实,给受众造成非常不好的印象。

如果一任媒体以这种角度对公安机关负面信息的披露和报道而公安机关对此不作任何回应,所产生的后果就是警察执法环境恶化。警察执法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是在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下,警察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削弱甚至不复存在,任何人敢于挑衅警察的正当执法。

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公安机关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和主动引导舆论不同的是,被动引导是在公众已经形成了某种判断而现在试图去改变它并希望它形成引导者所期待的认识,因此,被动引导就不再简单的是发布信息、澄清事实了,它涉及到应对的系统性、发布事实的完整性以及表达目的的潜在性等方法和技巧。

应对的系统性是指当负面事实发生并被媒体披露,公安机关的应对预案应该完整包括回应、组织意见或决定、事实发布、善后措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设计甚至同步运行。

当负面事实发生后,公安机关面对媒体的报道决不能沉默,应该做出回应,从技巧上讲,这时的回应主要应该是态度方面的回应,同时迅速启动事实调查机制,查清事实,然后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对属于组织方面的问题,公安机关一定要坚持组织形象大于一切的原则,对涉及损害组织形象的人和事要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并公诸于众。对因组织行为给公众造成的伤害要向社会和公众道歉。

发布事实的完整性是指针对媒体对新闻事实的表现描述而做到对事实的还原描述。媒体对事实的报道有着结构化描述的特征,新闻特有的倒金字塔结构允许媒体对事实进行非时序表述,这就使得媒体为了达到特定的传播效应而对事实进行非还原描述。所谓非还原描述是指传播者在传播事实时,在不破坏事实真实性前提下,利用写作技巧对事实进行描述以追求特定叙事寓意与特定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非还原描述是典型的结构性描述,它充分利用事实的构成特点进行特定期待效果的描述。

正是这一特点给警方应对媒体、修复形象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空间。

比如2012年7月31日南方农村报以题为《中年公务员猥亵少女被拘15天警方称后果不严重》报道了广东电白县观珠镇和平村委会金竹园村一个年仅12岁,刚读完小学五年级的女生遭到观珠镇政府农业办的一名职员廖某材猥亵的案件,案发后,当地公安机关依据事实作出对嫌疑人拘留15天的处理决定。该则报道在标题中突出了“警方称后果不严重”,这让公众觉得不可理解,对警方的公信力发生怀疑。但完整的事实不是这样的,警方的原话是“廖某材行为属于猥亵妇女行为,由于该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只属于治安问题,并处以15天的拘留。”据报道,猥亵的事实是“廖某材又取来毛巾殷勤地帮她擦干净双手的污泥,然后突然吻她的手!年幼的吴小娟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廖某材一把抱进了养猪场那间小屋里的床上,对她的胸部又亲又摸,甚至将手伸进她的牛仔短裤里……那一刻,吴小娟才终于意识到了什么,情急之中,她努力挣脱对方的手,说:‘我妈妈在找我,我先回去了。’廖某材还不死心,他拉住她说:‘明天再来这里吧,我给你10元,不,给你50元,你什么活也不用干。’为了脱离险境,聪明的吴小娟便假装答应,然后逃出了养猪场……”纵观整个事实过程,你会发现这里面并没有警方的负面信息,但报道标题显示的负面含义则是非常明确的。

媒体以这种方式报道警方事实会让警方陷于一种不堪的境界,严重影响警察良好形象。因此,警方要做的工作是针对媒体对事实的结构性描述特点做出相适应的反应,比如第一时间告知,完整的告知、准确的告知、非解释性告知等,以消解媒体报道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此修复媒体对警察形象的不当塑造。

结语

在警察形象塑造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重视通过引导舆论来塑造警察良好形象;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公安机关对舆论的引导要受到媒体传播规律的制约。很多时候,公安机关在媒体报道面前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要做的是,在这种被动的情形下,公安机关要善于通过应对媒体来引导舆论,在应对媒体的过程中重塑警察良好形象,这是可能的。

[1]成都惊现“假摔帝”警察[ED/OL].http://help.3g.163. com/11/1104/18/7I1M658500963VR O.html.网易新闻中心. 2011-11-04.

[2]项德生.舆论与信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TheCharacterization of PoliceImageand Media Responding toPublic Opinion

LI Hua-wen
(Sichuan Police College,Luzhou,Sichuan,646000)

The formation and portrait of police image relies on the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police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which means the portrait of police image is not the police's wishful thinking,but it also need to achieve the recognition and good reputation among the public.The media will not only portrait the good image of the model,but also the negative image of the police by leading the public opinion.The police institutions should be good at leading the public opinion by responding the media,in order to portrait a good image among the public.

police image;portrait;public opinion leading

D631.19

A

2095-1140(2013)05-0082-06

(责任编辑:王道春)

2013-05-15

李华文(1958-),男,四川泸州人,四川警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公安新闻传播与写作、警察言语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负面公安机关舆论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