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探析

2013-04-11 13:58谢政伟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皖北区域合作区域

谢政伟 胡 飞

(蚌埠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皖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该地区历史文化悠远厚重,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文化旅游发展潜力较大,若充分挖掘,合理开发,必然会成为皖北旅游业的一大“拐点”,亦将成为皖北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皖北文化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区域内竞争比较激烈,内耗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皖北旅游业的突破发展。

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的“共生”理论本属一个生态学概念,如今早已延伸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它诸多领域。共生理论强调,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内涵[1]。基于共生共荣的理念,为应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旅游合作尤其是区域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必由之路。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和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全面转型”。皖北各地文化厚重、同源同脉,具备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皖北文化旅游要后来居上,突破发展,合作是必然需求。通过区域合作,有效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抱团出击,能实现皖北文化旅游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要使合作卓有成效,尤为重要的是要构建出长期合理的区域合作机制。

一、构建政府引导的合作机制

区域合作应该是政府引导下的合作,必须从政府层面给予机制保障。皖北文化旅游要实行区域合作,完成无缝对接,可以借助市场化运作,但更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搭建好了,旅游区域合作才能顺利进行[2]。“制约皖北旅游发展的症结何在?当然,有环境、经济、资金等种种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认识问题、观念问题”[3]。皖北文化旅游要区域联动既要打破行政壁垒的束缚,又要克服落后过时的发展观念。对于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各地各级政府具有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要注重长远,着眼大局,克服狭隘的政绩观。合作并非权宜之计,而应作为稳定的常态化的发展决策。

《安徽省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成立皖北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结合全省旅游大会,每年召开皖北旅游工作会议。安徽省旅游局近年来也组织不少大型活动为皖北文化旅游宣传造势。皖北各地各级政府要克服“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不能坐等要靠,而应该责无旁贷,主动抱团出击,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尤为重要的是要着手建立并逐步完善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对话协商机制[4]。

首先要就文化旅游建立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轮流召开由各市政府组织的合作发展会议,统筹协调有关发展问题,强化在合作中的统筹、合作、指导及服务等功能,加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放、产品开发、信息形象推广、旅游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衔接,形成由各地政府牵头的资源共护、设施共建、市场共拓、产品共销、市场共管、利益共享、信息互通、问题共商等合作机制。《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提出要探索发行区域旅游“一卡通”,加强区域联合执法。皖北应抓住时机,先试先行,推行覆盖皖北的文化旅游“一卡通”,切实维护整体利益。其次要设立常设性的合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对接会。区域合作牵涉众多,不仅需要各地政府保驾护航,也需要旅游、宣传等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各司其职,为合作服务。要加强沟通联系,既落实合作内容,又就合作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予以密切磋商。要不断深化合作形式和内容,拓展宽度,挖掘深度,夯实厚度,提升合作层次及质量,力促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促使区域合作取得成效。要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将2012年8月形成的皖北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摆在重要位置,落到实处,产生效应。

二、注重规划的协同性

皖北文化旅游要突破发展,规划必须先行,且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协同问题。合作并非一朝一夕,要志存高远,求同存异。为培育旅游新的增长极,安徽省出台了《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这是着眼于皖北旅游业发展全局的一份指导性文件,皖北各地要结合《总体规划》中赋予的发展定位予以进一步细化,具体落实。

皖北各地在作文化旅游发展文章时,要以皖北为视角,具备大局观、注重协同性。要明晰各自在区域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本地有发展潜力的资源,不断深化内涵、彰显特色,逐渐优化市场布局,实现优势互补,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及时规避区域内的重复开发现象。

为体现规划中的区域合作,避免出现内耗,可以组成统一的专家调研组集中考察皖北各地,经过严密论证,集思广益,为各地量身打造旅游规划,在皖北旅游发展大局中有序发展,各显风采,避免各地规划中出现发展冲突或定位重复等问题。规划中还要充分体现于区域外旅游区的衔接与融合。不同阶段的规划要注重前后衔接,做到平稳有序地深化区域合作的内容。

三、甄选合作产品

“皖北旅游吸引不了人,问题是产品不行,而不是历史文化资源有问题。打造皖北旅游产品要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策划,要选择可以震撼全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包装”[3]。皖北文化旅游要实现做大做强,尤其要重视合作的质量,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出精良的产品。

为提升区域合作产品的质量,皖北各地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皖政2011〔33〕),尤其要实现重点突破。区域合作讲究主次,要循序渐进,切忌盲目跟风、一窝蜂而上。要立足区域,顺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共同开发出具有吸引力及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各地要要优化各自的分工协作,甄选差异互补和互利共赢的产品并有效加以整合。就皖北而言,亳州的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及白酒文化;蚌埠的双墩文化、大禹文化、花鼓灯文化及玉文化;宿州的奇石文化及楚汉文化;淮北的雕塑文化;淮南的豆腐文化等都是各地的“拳头产品”,具备推出“组合拳”的潜力。周边客源市场对这些文化资源其实并不陌生,重要的一点在于推出的产品吸引度不高,有讲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的问题较为普遍。皖北尤其需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合理的策划与创意,联合开发及包装宣传,形成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产生“组合拳”应有的市场效果。

四、推出常态化的优惠措施

与周边市场相比,皖北文化旅游优势不多,劣势倒不少,至今尚未形成足够的市场吸引力,尤其需要采取一些常态化的措施来积聚人气,蓄积发展能量,因此联合推出优惠措施或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仅以皖北为例,2009年,阜阳市八里河风景区为推介旅游产品,沿周边省市投放了“温馨家庭计划卡”40万份,并隆重推出40万份门票代金券,配以相应的宣传营销手段;2011年暑期针对当年参加中、高考的学生推出“回馈一百天,学子特价游”活动;2012年3月8日当天对女性游客实行半价优惠,这些活动都对皖北乃至周边地区客源市场产生不错的吸引力,成效较为明显。2009年10月,安徽省旅游局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皖北风——百团万人游皖北”大型旅游营销活动,由于皖北各地旅游景点、酒店纷纷推出系列让利优惠措施,同样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皖北各地要因应游客需求联合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并使之形成常态化,才能让利于游客,吸引多方客源,营造良好口碑。首先,要联合主要景点对区域内市场实行全面开放政策,可以在五年内对持皖北地区身份证的游客实行“市民待遇”,实施打折优惠,促进互动旅游,以培育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随着市场的壮大,再推出更加优惠的措施面向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轰动效应,以争取更多的客源市场。要联合旅行社、酒店、餐饮店等不定期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特价游活动,并对组团的旅行社实行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黄金周等期间,要实行比周边市场更为优惠的措施,可在中国旅游日等特殊日期实行门票全免,以集聚人气。此外,有些景区门票价格虚高,让游客望而却步,影响区域旅游形象。有关部门要针对周边竞争市场联合调研,合理核定价格,促使各景区推出更为优惠的价格措施。

五、强化协同宣传营销

皖北文化旅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实现突破发展,必然要强化宣传营销,尤其要集体“发声”“亮剑”。2011年中国国家旅游交易会上,沪、苏、浙、皖四地联合布展,推出“同游沪苏浙皖,休闲最佳去处”旅游主题,这种联合宣传营销的做法让人印象深刻,值得借鉴。

皖北文化旅游要提升知名度,吸引客源,赢得市场,更应联合宣传推销并不断强化。要在合作机制的指导下,彰显皖北一体化形象,联合制作宣传片及宣传资料,统一宣传口号,借助强势的媒体包装宣传。比如可以尝试运作由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拍摄电视纪录片《走遍中国·走进皖北》,介绍皖北悠久历史及文化底蕴。既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更要积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构筑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要善于借助网络倾听民声、了解民情、采纳民意,推动文化旅游工作的改进。皖北各市旅游网站要相互连接,要及时发布区域内旅游动态,向游客优先推介区域内旅游产品。要尽早建立皖北文化旅游联盟网,运用二维动画等技术,图文并茂实景展示皖北各地的主要景点,并详尽介绍皖北各地的吃、住、行、购、娱等情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表现力和吸引力,给各地游客以独特的感官刺激。

要定期邀请省内外有影响的媒体联合采风,提升皖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2012年11月由中安在线、中安旅游网主办的“炫动皖北风,难忘安徽行”第二届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安徽行之皖北站媒体采风活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值得继续推动。随着京沪高铁的运行,蚌埠、宿州等沿线城市与京、沪等地进一步拉近距离,更应积极宣传高铁旅游新模式,尽力拓展客源市场。蚌埠作为皖北唯一城市加入了2011年成立的“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皖北其它城市要设法组团融入,以拓展宣传空间。要邀请周边地区重点旅行社来皖北考察踩线,积极搭建营销交流平台。要联合组团走出去,与周边地区旅游局、旅行社商讨合作事宜。要甄选优质的旅游产品,联合组团借助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展销会,积极推介皖北文化旅游。要广开思路,尝试以抱团形式与其它区域旅游区的衔接与合作,尽可能寻求拓展形象的空间。

六、维护区域整体利益,协调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是为了皖北旅游更好的发展,抱团协作必然带来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地要善于取舍,克服狭隘的利益观,立足于区域求发展,无条件实行无缝对接。要切实履行合作义务,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发挥出正能量,优先考虑整体利益及长远发展,顾全区域发展大局,做好皖北文化旅游这块大蛋糕,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既要注重谋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也要充分照顾各方的利益关切,要注重利益分配,在总体方面力求互惠多赢。合作并不不排斥区域内的竞争,要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要良性有序,求同存异,不因竞争而影响合作大局,从而为下阶段拓展合作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石。

当然,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离不开安徽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不断借鉴其它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有益经验。总之,随着皖北文化旅游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协商机制逐渐建立并日益健全完善,皖北各地文化旅游定会协调发展,异彩纷呈。

[1]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6(3).

[2]周凤杰,张爱萍.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问题与对策探究[J].当代经济,2011(22).

[3]李远峰.皖北旅游开始大突围[N].中国旅游报,2009-10-30.

[4]龙良福.“珠中江”区域旅游合作动力与机制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皖北区域合作区域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分区域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中国-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经验与展望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加强区域合作 统筹推进杭宁发展带建设